篇一 :唐诗宋词课程心得

首先我想感谢您这一学期给我带来了这样的一门唐诗宋词,每周二的晚上成了我最快乐的时候。让我在枯燥的学业中找到我所喜欢的文字,让我可以在每周二的晚上和您一起穿梭古今与大师对话,让我可以在闲暇时手捧一本唐诗宋词静静阅读。通过您的讲解,使我了解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名家、名篇,原来诗词可以如此美丽。这种美是人文的美,是思想的美,她感染、陶冶并提升了我们的人文素养。我想真诚的向您说一声谢谢。

我对语文一直有着浓厚兴趣,很喜欢中国古典诗词散文,尤其喜欢诗,所以当我看到有这样一门课程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选了。我总觉得读诗,不论是什么诗,都是一种享受,抑或是精神上的,抑或是感情上的。通过您的讲解,这些祖宗传下来的艺术瑰宝不再是沾满历史风尘的冰冷语句,更像是一位位先哲娓娓道来的亲切叮咛,或悲或喜,或平静或激昂,它们都成了有情绪有生命的艺术品,向后人尽情展示着个时代的魅力,述说着湮没在滚滚大浪里的那些人那些事。

每节课,赫老师都能带动课堂气氛,让大家全神贯注地听讲。在一节节轻松的课上,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欣赏唐诗,站在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上俯瞰众山小,遍览唐朝诗歌的风采,倾倒于唐诗的魅力,那几千几百年前传下来的精炼的文字,陶冶了性情,更造就了一个传说。我也因此对中国唐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您向我们讲述着您对于不同作品的感受,从历史层面看,从文字层面看,从思想主题方面看,您带着我们在唐诗的漫漫长途上且吟且行,那些或者优美或者拗口的诗句在您的讲述下也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触。通过您生动的讲述,使我看到了诗词的魅力在于她的包容,她的多样,她和读者的心灵的那种踏实而温柔的触碰。

在每一讲中,我非常喜欢赫老师对历史背景、诗词文章的创作背景以及文学大类的发展史的介绍,我想这可以让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俯视中国文学的发展情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扩展了知识面、提高了文学

理论的修养。每一堂课,都让我进一步的更加了解唐诗的魅力

…… …… 余下全文

篇二 :唐宋词鉴赏心得

唐宋词鉴赏感想

工物系 20xx011749张璇

怀着崇敬的心情上完了十五节课,也跟着王老师一起走进了唐宋词的神秘殿堂,体味那长短之间、平仄之中蕴含的词之美妙,感受那历史变迁、朝代交替背后的史之厚重。 在课上,我最喜欢听老师讲自己的经历,几十年岁月的沉淀让您的话语掷地有声,挫折的日子被您轻轻从嘴里说出,好像一个旁观者在讲述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这是怎样一种豁达和洒脱!您在讲到苏轼《定风波》的时候说“我非常欣赏苏东坡的这句话‘一蓑烟雨任平生’,穿着普通的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什么事情都会过去,就像自然界的风雨一样,一会就过去了,没有过不去的烟雨。”其实,这正是您亲身经历的概括。

我也喜欢听老师和您的爱人的故事,《回眸》那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被我找来细细品读了许多遍,记得您在讲秦观的“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时,曾经动情地告诉我们您与您的爱人如何走过那些风雨飘摇的日子,您也告诫我们“不要相信社会上所谓的高富帅,那些都是靠不住的,真挚的感情不能靠外界去衡量”。这是人生的大道理啊,听罢,我铭记在心。

除了人生经历,老师教给我们的质疑、批判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您在讲陆游的《卜算子》时,提问我们“零落成泥碾作尘”这句有何不妥之处,当时我在您的提示下也想到了没有车的地不能碾作尘,但是因为太胆小终究是不敢大声说出来,作为一名工科生以前我只知道自然科学是可以被质疑的,没想到利用“逻辑推导”的方式也能还原词中的场景,也能质疑古人!这点让我欣喜不已。

每次上这节课,我都感动于老师的敬业精神、认真负责态度,作为您这个年纪的人本该在家里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可是您却笔耕不辍,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实在让我们年轻人佩服。有一次下了大雪便赖在宿舍不想出门,可一想到您远离家乡、亲人千里迢迢给我们上课便觉愧疚,匆匆忙忙赶到教室时,您已经站在讲台上许久,慈祥地看着每一个孩子。 十五节课的短暂时光匆匆逝去,但老师您教给我们的知识、人生道理被永被我珍藏在心底了,多年后我在遇到挫折时也许会想到“一蓑烟雨任平生”吧。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诗词鉴赏课心得

诗词鉴赏

时光飞逝,暮然回首地那一瞬间,大学四年的选修课即将走向尾声。中国人喜欢圆满的结局,的确,很庆幸,在最后的选修课里选上了自己喜欢的诗词鉴赏,同时也遇见了一位好老师。

记得小时候,外婆会让我每天背首诗给她听,上了小学后,就会抱着那本厚厚的唐诗三百首跟同学们比赛背诗,等到了高中,也会在午后坐在阅览室里摘抄好诗好词。然而,似乎上了大学后,生活已被忙碌与琐碎所取代,没有了那最初的心境与多余的时间去接触诗词,直到有一天在图书馆里无意地再次翻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时,才发现自己其实一直都喜欢着诗词,尽管早已物是人非,尽管时间快消退曾经的兴趣。

喜欢诗词,喜欢人类那复杂而丰富的情感,正因如此,才能诠释出生活的精彩所在。我们总会去观察身边的景或物,去感受着大自然所带来的美好;我们也总在经历着风风雨雨,或是希望,抑或是失望;我们也得面对着人类那原始的感情,面对着人的生老病死,面对着亲情、友情、爱情的交织与碰撞。于是乎,才有了前人用笔墨记载下来的最宝贵的财富。于是乎,便喜欢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迷人的意境;喜欢着“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那乐观向上的坚强姿态;喜欢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此生不渝的真挚情感。就是这样,在诗词的世界中,体会着未曾感受过的情感,共鸣着已曾经历过的感受,从中,升华着自己的思想,感受着中华诗词的博大与精深。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人可以诗意的栖居在这大地上。诗意,也许就是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手捧一杯清茶,一个人静静地阅读着自己喜爱的书籍;诗意,也许就是在闲暇的周末,与家人一起去郊外踏青,领略着大自然呈献给我们独特的风光;诗意,也许就是在热气腾腾的饭桌上,与朋友们开怀畅饮,诉说衷肠。诗意的生活,便是人生活的最高境界。

然而,在我看来,诗意的生活,除了去感受世间的真、善、美外,还应包括自我价值的实现。仍然记得老师在课上说的,“要对自己好点,因为人只能活一辈子”,的确,生命的短暂让我们无法改变其长度,但是我们却能改变它的宽度。

…… …… 余下全文

篇四 :唐宋词赏析学习心得006词的发展(五)

槐榆柳学习心得系列之唐宋词赏析

编号:006

词的发展(五)

纵观词在宋代的发展史,可以说南宋词人和作品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北宋。唐圭章(1901-19xx年)编著的《全宋词》19xx年版本中,总辑两宋词人1330多家,收词约20000首。其中南宋词人数量约是北宋的三倍,作品量也占据着绝对多数的位置。所以,从数量上来说,词的高峰期应该在南宋。但北宋词和南宋词在文学成就上的高低并不是由数量来决定的,多数观点反而倾向于北宋词的成就高于南宋词。当然,这不是一个定论。南宋词在国仇家恨的历史背景下,必然负载着更多的社会责任,也同时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烙印。从这一点来说,北宋词是无法比拟的。这里把南宋词粗略地分为南宋前期南渡词人对词坛的重建、南宋中期词家创作的高峰和南宋后期宋词最后的结局三个阶段来进行学习,只是为了反映词的发展脉络,并不是研究南宋词最详尽的分期方法。

五、南宋前期

从公元1127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至公元1162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二年,约三十五年。这也恰好是高宗从登基到退位的三十五年。靖康二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高宗于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因拒抗金主张,南逃临安,建立南宋政权。高宗统治期间,重用投降派,

以割地、纳贡、称臣等屈辱条件向金人乞降求和,偏安东南。在这样雪崩一样的历史背景下,词坛也必然经历了战乱的洗礼。曾经的汴京歌舞,散为云烟,昔日的剪红刻翠、浅斟低唱,同归歇绝。追随宋室南渡的词人,裹挟在历史变换的潮流中,再也无心留恋花前月下、寄情山水诗酒,而是转为对山河破碎的哀伤、忧愤、呐喊。于是,重新开始的南宋词坛,在创作风格上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一时期的代表词人有:叶梦得、朱敦儒、李清照、张元干、张孝祥,以及李纲、赵鼎、向子諲、李弥逊、陈与义、岳飞、胡铨、吕本中等。

叶梦得(1077~1148年),字少蕴,苏州吴县人。宋代词人,亦工诗文。绍圣四年(1097)进士,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石林谷,自号石林居士,于绍兴十八年卒,追赠检校少保。著有《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避暑录话》等。《全宋词》录其词102首。

…… …… 余下全文

篇五 :唐诗宋词鉴赏

关于唐诗宋词鉴赏的感想

鉴与赏

要学会咬文嚼字。古人的唐宋诗词用“鉴”字是很慎重的,篆书的“鑑”,右边的左上方是一个大眼睛,右上方是一个弯腰的人,正在看盘字里的东西。“鉴”字古时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瞪大眼睛弯腰看盘子里的东西。文字发展到楷书后字形变了。这个“鉴”作为名词又当镜子讲。《红楼梦》里就有风月宝鉴,那就是镜子。所以对古人诗词名篇要鉴要赏。而赏是交流,彼此有共同语言,共同情感。两者之间达到交汇、契合。古人说的是什么,针对性如何,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拿到一首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一读完就能鉴赏了吗?那是远远不够的。孟子说:诵其诗,读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呼?事以论其是也。孟子这段话浓缩起来就是知人论事。读唐宋诗词要知其人,论其事,真正读懂,有很多先决条件,需要我们挖掘了解。 中国古今上下向来喜欢诗,有诗国之称。世界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对诗的普遍性、普及性那么深广,对待诗如此注重。原因有三:一是中华民族以人类的智慧创造了汉字文化,全世界大多以拼音字为主。一切鉴赏诗词的心得体会都是由汉字产生的;二是中华民族的审美眼光与他人不同,在看宇宙的一切时有自己的审美观。别人看不出的美,我们能看出来,诗人以他特有的审美心灵与之相交汇才产生诗;三是中国诗人的表现方式、表现手法极为独特。以上三点组合起来才构成中华民族高水平、极为美妙的中华诗词。

中华几千年历史,从诗的产生发展至今天,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不是偶然的。诗的定义是什么,五言、七言、平平仄仄?能写现代体、散文体诗就是诗人了吗?北大一位老教授说:“全唐诗有一二千家,几万首诗,我看完后只有1000多首是诗,而其他只是采用诗的形式说话,不是诗。唐诗不是每首都好。我曾对唐朝白居易、宋代陆游两位的全集耐着性子读了一遍,读得我昏昏欲睡,其中真正打动我的诗词不多。当然人们要谦虚谨慎地鉴,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宋代诗人杨万里说:诗去了文也有诗;去了意也有诗;去了理也是诗。不要死在它的句下,不要在字面上打架。真正的诗既注重文字,又讲道理。形式像诗不定是诗;写诗的人,不见得就是诗人。”

…… …… 余下全文

篇六 :唐宋词赏析学习心得001词的起源

槐榆柳学习心得系列之唐宋词赏析

编号:001

词的起源

一、词是“曲子词”的简称 我们今天所说的词,是个狭义的概念,实际是指依照一定曲调(词牌)所填之词。即“因声以度词,??,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所以就本质含义来说,词应该是“曲子词”的简称。“曲子词”的称谓,最早见于欧阳炯(公元896—971年)941年为《花间集》所作的序言中。“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以炯粗预知音,辱请命题,仍为叙引。昔郢人有歌《阳春》者,号为绝唱,乃命之为《花间集》。”至于其他称谓如“今曲子”、“曲子”、“长短句”、“诗馀”等,不能反映出我们今天所说的词之本质。需要注意地是先产生了词这种文学形式,后来才出现了符合词的文体特征的称谓“曲子词”。

词本来可以吟唱,曲本来可以弹奏,与我们现在的歌曲类似。至北宋末期,词、曲各自发展,逐渐分道扬镳。用于弹奏歌唱的曲谱部分渐渐流失,只剩下句读长短、平仄音韵的词牌格式,大量的词只可吟诵,不能再用于演奏和歌唱。但“依曲填词”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直到清代甚至今天都是如此。词的这个本质告诉我们词绝不是“长短不葺之诗”,也绝不是“诗余”。在宋代,词的创作领域大大拓宽,

其创作数量和创作水平也是空前绝后。唐宋词以其熠熠生辉的高度艺术成就,奠定了词做为独立文学形式的存在地位。 二、词所依之声源于“燕乐杂曲” 既然词是依曲谱而填词,所以要探究词的起源,就不得不探究一下曲谱的来龙去脉。中国古代遗留下的音乐,到南北朝末期已基本上流失殆尽。这一点不但可以从中国音乐史去考证,也可以通过中国古代诗歌和音乐的密切关系来印证。比如《诗经》、《楚辞》(部分)、汉魏六朝时期的乐府诗歌,原来都是配乐演唱的。但在音乐发展变化中,旧的音乐不断消亡转化,新的音乐和新的歌辞不断产生,使得原来与旧音乐配合演唱的诗歌慢慢丢失了演唱功能,歌辞变为了纯粹的文字作品。《诗经》到汉代就只有少数勉强能唱,汉乐府到了南北朝时,多数都不能演唱了,南北朝至唐代所写的古题乐府诗,都只能诵读,而不再是可以演唱的歌辞。所以才有“《房中》旧曲,九代遗声,与夫“西曲”、“吴声”,并渐销歇于陈隋之际。”

…… …… 余下全文

篇七 :唐宋词赏析学习心得008词的发展(七)

槐榆柳学习心得系列之唐宋词赏析

编号:008

词的发展(七)

词发展到南宋末期,既可以看作是宋词的结局,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整个词文化的结局。就像后代诗人不能超越唐诗一样,宋以后的词家也只能仰望宋词的高峰而兴叹。

七、南宋末期

从公元1265宋度宗咸淳元年至公元1320元仁宗延祐七年,约55年。1264年末宋度宗赵禥即位,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不理朝政,蟋蟀宰相贾似道擅权,南宋朝廷陷入昏暗。1267年,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重镇襄阳,6年后襄阳城破;1275年临安失陷;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小皇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在广东崖山跳海自尽,南宋政权彻底灭亡。这一时段的宋词,以南宋灭亡为节点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对国家危在旦夕而朝廷依然浑浑噩噩的愤慨和呼号;一是对南宋灭亡的伤痛和哀吊。1320年,随着南宋遗民词人的全部逝去,宋词的历程也就此画上了句号。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词人有周密、王沂孙、张炎、刘辰翁、蒋捷等。

周密(1232-1298年),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蘋洲、萧斋,晚年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华不注山人,祖籍济南,后落籍吴兴。宋末任义乌令,宋亡后不仕,移居杭州。能诗词、擅书画,为南

宋词人、文学家。与吴文英(号梦窗)齐名,时人称为“二窗”,与张炎、王沂孙、蒋捷并称宋末四大词家。编南宋词选集《绝妙好词》,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旧事》、《萍洲渔笛谱》、《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其中《萍洲渔笛谱》又称《草窗词》,存词150余首。

周密早年师从音乐家杨缵学词,又与张炎之父张枢结为词社,深谙音律和作词要旨。其词融姜夔、吴文英两家之长,格律谨严、风格秀雅,成为南宋末年风雅词的领袖人物。以宋亡为界,他的作品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一百多首作品多为应社之作,立意不高,很少涉及南宋已危若累卵的现实状况。后期作品不足总数的三分之一,但有不少抒发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的苍凉凄咽之作。 戈载《七家词选》:“草窗词尽洗靡曼,独标清丽,有韶倩之色,有绵渺之思,与梦窗旨趣相侔,二窗并称允矣无忝。”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草窗镂冰刻槠,精妙绝伦。但立意不高,取韵不远,当与玉田抗行,未可方驾王、吴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草窗虽工词而感寓不及三家之正。”

…… …… 余下全文

篇八 :高考诗词鉴赏心得

高考诗词鉴赏心得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