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书中认为教师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善于以自己的德识才学影响和教育学生;

2、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德才兼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也如此;

3、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时,教育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师除自身应努力工作,以身作则外,如何启迪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

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习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教师唯有热爱学习,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 …… 余下全文

篇二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延吉市第十二中学 高新亮

寒假中读了《教育的智慧》这本书,内心颇有感触。内容大概是这样的,现在不少孩子厌学,教育专家普遍认为是"应试"惹的祸,教育制度,国情,家庭,学校对学生的影响都至关重要。作为教师应尽其所能通过自身努力,让大多数孩子不再厌学,让大多数孩子喜欢学习。孩子天性中就有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世界的好奇,老师的本领就是顺其天性而诱导鼓励。智慧的教育就是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如何处理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这需要的是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的高超与否,靠的就是智慧。心急火燎,怒气冲天地抓,只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走向愿望的反面。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 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鲁迅先生因为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而对先生非常敬仰。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只有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者的指挥之源才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师才是完美无缺的。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优先于"成才",因材施教等等。道不远人,大道理就不难悟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教育的智慧,大都是缘于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于经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其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社会的实践。

我国主体性发展教育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我国古代教育历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记》中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而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即做教师的必须明了教学上所以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教师要循循善诱;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加强迫;引导学生自行钻研,不加抑制;启发学生自求自得,不必事事都由教师代替而求其通达。

…… …… 余下全文

篇三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古人有云: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鱼离水则鳞枯,人离书则神索……读书可以让空虚的人变得充实,可以让无知的人变得渊博,可以让狭隘的人变得开阔,可以让肤浅的人变得深邃。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林崇德教授的《教育的智慧 》一书。这本书是写给教师的,他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结合他在中小学的教改实验与实践,为中小学教师写成的一本教育科学普及读物。初读之,让人感动:反复翻阅这本书,再次感受到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觉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一个教育者对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德育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 “学校工作,德育为首”,在教育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前曾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读书好,思想好是正品;读书不好,思想好是赝品;读书好,思想不好是危险品”。不管你读书好不好,思想好才是关键,最起码不会给国家给社会造成危害。但在当前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今儿童思想道德较以前有较大的滑

坡,很多教师都说教书越来越难教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林教授在书中提出的“三教一体化”这一概念,就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相互配合协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地教育,其中又以学校教育为主。我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尽量发挥家庭、社会的作用,共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衡量考评,它成了学生学习动力的催化剂,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地养成;是我们班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能成才。”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虽然我们三类学校的学生是进过层层挑选而留下的一锅大杂脍,但我们从来不会有放弃某一位学生的想法。我经常在例会上对我们老师讲,如果站在父母的层面上,你的学生没有一个是不好的,今天他不行,明天可能他就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变成今天就行。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行呢?

…… …… 余下全文

篇四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

1. 关于教育的目的:“只要有人类,就会有教育;人类办教育,为的是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教育赋予人类以智慧与美德,教育赋予社会以进步的力量。教育是人类永恒的乐章。”

2. 关于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文化为培养

人的社会活动。”

3. 关于教育救国论的来历:“1806年第一次普法战争,普鲁士在失败中抓教育,终于在1820年第二次普法战争中打败了法国,普鲁士统帅摩奇将此功归于学校的教师,这就是教育史上的“教育救国论”的来历。19xx年2月,日本关西大地震,伤亡空前,但社会秩序居然井然得使人难以置信,这原因主要来自受高水平教育的国民

的素质。

4. 关于德育的地位:

? “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我也同意这样的观点:诸育只有以德育为首,才能应运而

生,才会有其价值。”

?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作

的基础。”

? “关键要注重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

性。”

? 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求时,他才可以说是有

德的。”

5. 关于教师的素质结构:教师素质在结构上,至少应包括以下成分: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以

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

6. 关于优秀教师的个性品质与个性

特征:

? 韩进之教授曾从教师人格的个性特征着手研究(1989),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位优秀教师应具备以下个性品质(韩进之主编:《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版):(1)热忱关怀;(2)真诚坦率;(3)胸怀宽阔;(4)作风民主;(5)客观公正;(6)自信自强;(7)耐心自制;(8)坚韧果断;(9)热

…… …… 余下全文

篇五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定稿) (1)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金星完全小学 杨秋霞 学校为教师发放了《教育的智慧》一书,认真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著作后 感触颇深。李老师这本书折射出对教育、对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用轻盈灵动、细腻雅致、明快练达的文字写出了老师的真情呼唤。无可置否,此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教育书,看完此书受益非浅。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爱心智慧的结晶,读后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来为班级管理刻画了崇高的教育理念,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我十分佩服李老师独有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班主任方面,给了年轻的我很大的启发。

对于刚刚从事对于教育工作的我来说,对于教育的理解虽然没有着特别深奥的理解和情感,但在这几个月年的教学工作中,确实是受益颇多。书中李老师说:“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 每每读到这里,不由得对李老师的精辟见解深深折服!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了新的定位和认识!李镇西老师提出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与班主任专业化的精神是一致的。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班主任和班主任专业化,是班主任自我发展的目标,也是班主任自我持续努力过程。其实做好一个班主任很简单,就是做最好的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健康、快乐、积极的成长,就是一个老师,一个班主任应该做的事情。 “做最好的班主任!”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 学习创新。作为老师,我们都在一直不停地思考??怎样才能做一名有思想有智慧的老师?读了李老师的书,被李老师的博学所震撼,我想,在适应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更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当今社会已经逐步向信息化、科技实用化发展,学生所需要的更是一种创新式思维,一种能有效正确利用相关条件的能力,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不再是以前那样,他们对新科技成果尤其感兴趣。有时我也自愧,反思自己,我觉得我们教师更应该培养自己的新思维、新技能,传授给我的学生,让他们有新的学习理念,能够不做温室里的花朵。当然,这是我们的责任,更需要家长和学生的配合。现在的学生不像以前,大多是独生子女,任性,自私,唯我独尊,受不了一点点批评或挫折,多数是家里的掌上明珠。有少数学生的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违规违纪,势必对其他同学造成了影响。对这类学生,我们要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

…… …… 余下全文

篇六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断的探索、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于是我开始学习成功人士的方法、理念。张平先生所著的《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让我豁然开朗。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虽然, 素质教育早已成为大家熟知的名词了,但是,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些问题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在该书中,就教育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及个体的发展功能,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告诉我们该如何正确的认识素质教育。

我们总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挂在嘴边,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具有怎样的素质呢?太多时候,我们对学生有太多的要求,却忘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忘了正确认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教育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有事业心、责任感。在学生的心中,教师是社会的模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失去了对学生的爱,教师就失去了职业的道德。教师一定要有本体性知识,有文化、事件、条件性知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都能够成才,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教师无疑是他们生活中的“偶像”。作为教师,要有好的自控能力,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很深的影响。试想如果一名教师自身素质很低,那么它将会使多少“无辜”的孩子受到伤害?

作为一名教师,能否把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了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我们必须要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使之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好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备课、讲课是教师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备课要讲方法,讲课要重艺术。

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做人。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应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我们要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较深的理解,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才可以更好的找出适合他们的方法,让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 …… 余下全文

篇七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最近,我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肖博士说: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很多老师也和我一样拜读了这本书,无论是从内容上、思想上、还是文笔上,大家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本书虽为随笔,却并不缺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闪耀着的思想火花。《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下面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

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过于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甚至为了更高的奖学金。

…… …… 余下全文

篇八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

---黄蒙蒙

平日里比较喜欢看书,经常把自己埋在一些属于欧美文学类的小说里。并不不怎么看有关教育类的书籍,就像我对红楼梦一般,总是翻不了几页便觉得枯燥,但不知怎么的,对于李镇西老师的这本《教育的智慧》,感觉却不同于以往。

初次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19xx年2月(李镇西老师开始参加工作的时间)”,从这一年算起,10年后我才来到这个世界上,带着厚重的时间感所凝聚起来的勇气,我小心翼翼看着后面的一页、又一页。

李镇西老师的这本书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第一编是我的教育观,后两编分别是班主任的自我修养和好老师是这样炼成。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来这一篇。

在顶着巨大的升学压力的今天,几乎每一个学校都比较看中学生的成绩,平日里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更是备受关注,相比之下,大部分成绩平平的学生的受关注度也就不言而喻。而在李老师的“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来”这一篇中就有提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论是未来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工程师、技师、医生,还是未来的钳工、车工、农机手、拖拉机手,乃至泥瓦匠、炊事员,都应该是富有智慧并因劳动而幸福的人。他所关注的绝不只是少数有可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等名人的天才少年,而更多的是未来注定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的绝大多数孩子。是的,细细想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固然会因为那些未来成功了的孩子而骄傲自豪,但一个学校甚至一座城市在多少年后又会有多少人成为我们所谓的“名人”。大部分孩子都会成为善良勤劳富有的普通劳动者,而我们在他们需要关心需要关注的求学阶段,似乎少给了他们一些什么。

我带的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都很简单,天真可爱。在平日

的学习中,孩子对事物或是问题的理解程度不一,有的就像天才一般对什么都颇感兴趣又能积极探索,有的又像一个等待着被关注的小猫般安静地呆在那儿。正是李老师的这种教育理念及时地提醒了我: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不管他是杰出者还是普通人,都会是我们的骄傲。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