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论语心得论文

论语心得论文

前言:《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是能有多少人真正地读过它,知道它的大多数典故呢?我们都知道,中国台湾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注意古代文化对人生的影响意义,许多的小学生从小就读《论语》,而国内情况就不容乐观。

读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便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成功地让我们普通人对《论语》都能有一种感知的认识。

古老的论语,传承了上千年。流传到我们手里时,却仅仅只是在课本上涉猎。现在,总算是有一个人站出来,告诉我们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如何利用老祖宗老圣人们留下的笔记,立足于社会。当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情,此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心灵瞬间受到一种熏陶,一种净化,我们会发现有好多事情自己根本没有必要去争论,去计较。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例如: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告诉我们内心的从容缓和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一个抑郁症患者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建议去看看本城最著名的戏剧演员的演出,忘怀得失,那个患者满面流泪地说,我就是那个戏剧演员。质疑我们在角色之外,还留有多大的空间,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呢?这样的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凝神静气地阅读,心领神会地颔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的,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也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社会竞争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 …… 余下全文

篇二 :论语心得

报告题目 读论语有感

姓 名 马群宇

学 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班 级 环科102

学 号 13410202

批阅教师

成 绩

批阅时间 2xx年月日

南 京 农 业 大 学

20xx年x月x日

摘要:孔子作为古代最有名的大学问家,他留下的论语滋润了千千万万的人,不管是学习之道还是与朋友的相处之道,他都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中庸”是《论语》的方法论,走进孔子,学会做人处事之道,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关键词;知识,朋友,包容,仁,中庸

《论语》的编者是孔子的弟子有子及其门人,有子及其门人在编《论语》时,领悟到了孔子仁义道的核心,所以一开头就开宗明义的连编了三条孔子讲“快乐”的语录,可谓得其神也。仁义即快乐。先天的仁义,先天的快乐。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

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

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

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前面说过仁就是快乐,而知识就是快乐的来源。孔子对于学习是十分重视的。还记得孔子教育自己儿子的故事吗?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于诗书礼仪的重视程度。而孔子语录中还提到的君子“不知而不愠”则包涵另一个重要启示:我们不要在知识上满足自己,要在精神上满足自己,这样才会快乐,才不会被“以有涯随无涯”的问题困扰。

…… …… 余下全文

篇三 :于丹论语心得小论文

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的感悟

人际关系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在人的发展中越来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卡耐基很赞成这样的一种观点:即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另外的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呢?

孔子在论语中说了四个字:过犹不及。于丹教授说了一个豪猪的例子:身上长着刺的野猪过冬的故事,豪猪们想相拥取暖休息,但无奈的是,彼此身上都有刺,分开了有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一起。经反复,豪猪们终于找到了一个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相互取暖,又不至于伤到对方,于是舒服地睡了。通过这个故事,于丹教授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那怎样的距离才是最合适的呢,他借助这个一故事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但我们周围很多人因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一距离,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乃至崩溃。就像很多恋人、爱人之间就是因为靠的太近,使得他们之间的感觉逐渐变得混沌、模糊起来,关系逐渐疏远。当今社会,人们觉得周围人际普遍冷漠,人际障碍越来越来多,这就使得我们所依赖的几个朋友身上的负担更重,总认为,她们应该对我更好些,我对他们多好,我们的关系应该更好,应该要过从在密一点。往往这种状况会使得我们的关系更疏远,太密集是

疏远的开始,太过密集,豪猪的刺就会伤人。所以好朋友之间的交往也要有度,要保持一定距离,掌握分寸。

最亲近的人之间是否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我们与最亲近人之间存在一种叫做非爱的行为。就是指,以爱的名义来进行控制对方,让对方爱自己的意志行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经常听到一些夫妻之间,我为这个家付出这么多,你应该怎样。很多种爱都是以辐合为目的,只有父母与子女,夫妻之间的关系应以分散独立为目的。我们平常都认为越是亲近的人,越应坦诚相告,不应藏有秘密,孰不知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有。就像很多人崇尚的那种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圆,正是因为处于这种状态,人的内心才会有所期待。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中国哲学的智慧论文 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体会

3112003925 陈裕发

华夏五千年,诞生了许许多多的哲学经典与百家学说。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像《论语》这样长久而又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在上完刘老师的中国哲学的智慧的课程后,对儒家有了更深刻和不同的认识,于是重新体会了《论语》。

我个人觉得《论语》本身并不是框框条条道德规范,它是鲜活的生活。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我觉得《论语》讲的应该是“如何做人处世”。《论语》一书可谓是“圣人之言,行身之则”。如果你认为《论语》已经过时,那就大错特错了。其所谈“察人之方”,“力身之则”,“仁孝之道”,“学习之方”,“为政治国”,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读一读《论语》以谨听圣人之言,坚守行身之则很有必要

单就学习而言,我们总是在寻找摸索好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便是好的方法之一。孔子由此告诉我们要以学习为乐,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时间再经常复习一下,此所谓“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也一样,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中间总有一些不懂装懂的人,孔子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真正的大家是非常谦虚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从做人出发,我们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学坏三天,学好三年。而《论语》正是指引我们走向正途的明灯。“吾日三省吾身”告诫我们要自省;“贤贤易色”告诫我们要以德行为重;“事父母能竭其力”告诫我们要孝顺父母;“泛爱众,而亲仁”告诫我们要有爱心重仁德;“过则勿惮改”告诫我们要知错就改;“慎终追远”告诫我们要有孝心重感情。“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軌,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为人的根本,无信之人不会被人尊重。“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于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要见义勇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为我们讲明了求富贵之道,要符合道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告诉我们要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社会。“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能够受人尊重的谦谦君子的形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我们指出了一个简单的人生之路。

…… …… 余下全文

篇五 :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读后感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 …… 余下全文

篇六 :论语心得 读后感

《论语心得》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仔细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感悟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教育家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从两方面谈谈体会:

一、让“快乐”陪伴我们的教师。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这就强调-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习,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比如这半年,我任教一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和二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教学任务繁重,每天备课备得头昏眼花;同时每天有一大堆的班级事务需要处理。又由于所带的班级学生年龄小,许多事都要老师亲力亲为,手把手教。但是我经常告诉自己:每天认真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学生;一名优秀的老师应学会遇事冷静、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围绕你,否则会影响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无成。其实学生都怕老师,特别是犯错误后,更不敢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这时老师如果大发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静气地谈话,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读了“论语心得”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许有较长时间的面对,绝不要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而是要积极思考,班级里尽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较多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对于那部分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进步的。

…… …… 余下全文

篇七 :论语论文--

《论语》论文

论语心得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

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xx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xx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遥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论语心得》有感

读《论语心得》有感

《论语》,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曾被誉为治国之本,而《论语心得》说的则是于丹读《论语》的心得体会。《论语心得》详细的解析了《论语》,让我更深刻的了解了《论语》里的人生哲学,对它的学习使我受益非浅。

《论语心得》从七个方面进行了拆讲与分析,分别是: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而这就是天地人之道的精髓,也是《论语》的思想精髓,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心灵之道里,于丹举例苏东坡与佛表现出二人的心灵,以生动、好笑的故事向人诠释论语中的道理,告诉我们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虽然机关单位的工作相对比较稳定,看似轻松,但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其他任何一个职业更加重要,不能贪图安逸,好逸恶劳,要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论语心得》理想之道中她说了这样一句话“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这正是心灵之道和理

想之道的完美结合。

在交友之道与人生之道里于丹运用论语中的语句来分别叙述自己的理解。如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是说要和一个正直、诚实关心自己、见识深广的人交朋友,应证了那句“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朋友在我们的身边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和对自己有好的影响的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也要注意分寸。正如书中提到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们如何和自己周围的人相处呢?如何适应这样的社会?自然又引出了处世之道,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是这样说的:“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