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科学技术史 课程心得

读史使人明智

——《科学技术史》课程心得

这是我第一次选择人文社科的公选课,更确切的说,我在选择课程时并不知晓它的分类,我道它还是科学技术类的呢。不过正值我对工科的学习感到疲倦的时候,学了这一方面的知识也好。

首先,我先说说科学技术史的内涵。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它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所以也难怪我会在判断上出现偏差。

学习这门科学,我的收获颇丰。

首先,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史为镜可以使人耳聪目明。科学技术史的内容广泛丰富,几乎涉及人类与自然界的每一个角落。人类数千年来的主要科学技术成果,是一部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通过科学技术史的学习,我们能比较系统地了解世界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裂解一些著名科学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其次,培养科学精神。尤其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回顾我国20世纪的教育,不难发现,学校的科学教育在价值取向上过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科学方法特别是科学精神的传播,致使许多学生虽接受了多年的科学教育,掌握了大量科学知识技能,却领悟不到基本的科学精神。

再者,能使人们看见科学技术发展的真实过程。吴老师常说,科学技术史就是尽可能的还原真实的人事物,和一些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科学技术史并不是成功的科学家、工程师们的光荣史,里面有大量的失败、屈辱和不光彩的东西,也并不是“天才+勤奋”必定导致“成功”,机遇的作用不可忽视。认识清楚了科学技术的真面目,才可能避免将好的事物推向自己的反面的可悲结局。

还有,就是对分工过细的弥补作用。如今学科分化现象很明显,问题研究得越来越细,越来越深入,但“隔行如隔山”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正如西德前总统施密特所说,如今的专家们每人都着力于本学科领域的一个点,好比挖了个洞,越挖越深,可是别人的洞里有些什么,他几乎一无所知。通过对科技发展史的学习,可以或多或少地弥补一些这方面的缺陷,可以开阔自己的思路。

…… …… 余下全文

篇二 :科技史学习心得

科技史学习心得体会

仲其龙

经过这些天对科学技术史的学习,我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很多道理,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近代科学的伟大先驱者培根说得好,读史使人明智。科学技术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如果你从这里吸取必要的营养,那么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盲目性就会减少,自觉性就会增加。 学习科学技术史的意义我总结为这样几点。

第一, 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科技知识是科技人才综合素质的基础。它是经过实践检验和证明的真理,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特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史为镜可以使人耳聪目明。科技史的内容几位广泛丰富,几乎涉及人类与自然界接触的每一个领域,包裹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从无机到有机,从微观到宏观,从科学技术,从理论到应用各个方面。人类数千年来的主要科学技术成果,是一部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通过科学技术史的学习,我们能比较系统地了解世界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裂解一些著名科学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无疑可以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第二, 学习科学的认知论,方法论和辩证唯物主义,提高哲学素质。理论思维,哲学素质是未来科技人才必备的素质,是指人在具备了了一定哲学知识之后,对事物进行深层次的理

性思考,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因此这一素质是教师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

第三, 培养科学精神。尤其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科学精神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可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回国我国20世纪的教育,不难发现,学校的科学教育在价值取向上过于偏斜与物的一方,即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科学方法特别是科学精神的传播,知识许多学生虽接受了多年的科学教育,掌握了大量科学知识技能,却领悟不到基本的科学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出科学精神,那么自己就必须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自己就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的能力。一句话,只有教育工作者自己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去影响学生。而科技史的学习对于完善教育工作者的科学精神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 …… 余下全文

篇三 :科学技术史的相关论述题总结

科学技术史 论述题总结

论述题

一、三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追溯历史,可以看到技术对每一时期的人类生活和社会面貌都带来巨大影响。技术给人类提供技能和方法,构成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而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质变阶段——技术革命,不仅会直接导致生产力革命,还会带来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近代以来的历次技术革命,尤以蒸汽技术、电力技术和信息技术三次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最为深刻和巨大。

(一) 蒸汽技术革命

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同时出现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技术革命。蒸汽技术革命开始于纺织工业的机械化,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继而扩展到其他轻工业、重工业等各行业。蒸汽技术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产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的胜利完成。而它更为深远的意义是促进了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

1)蒸汽技术革命的特点

(1)蒸汽技术是科学与技术相互作用的结果

蒸汽技术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它的历史必然和思想方法上的酝酿过程。 蒸汽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深刻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17世纪中叶,一方面,真空和大气压力的实验证明为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科学认识的基础,如何获得真空,利用大气压力获得机械动力是急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难题,而蒸汽冷凝能制造真空,是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我们在前面说到,纽可门和瓦特都能运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发现和解决实际中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科学的发展。蒸汽机的发展和应用,实现了从热能到机械能的转变。卡诺通过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蒸汽机效率,而促使一门新学科——热力学的诞生。不仅如此,蒸汽技术还促进了气体力学的发展。

(2)蒸汽技术是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的产物

一项技术发明只有被应用于生产实际,提高现实生产力,它才具有价值。动力机械的革命,使蒸汽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掀起了全世界范围的技术革命。在这一过程中,蒸汽技术始终与工业、企业紧密结合。我们知道,蒸汽机的研制,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就必须和拥有资本的企业家合作;要想使蒸汽机在工业企业得到顺利推广和普遍使用,也必须取得工业部门的支持。这两点在蒸汽机研制过程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当时,瓦特因研制蒸汽机经济上已是非常困难,无资金购置材料、工具和雇佣劳动力,几乎就要放弃蒸汽机的实验。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卡伦铁厂生产商罗巴克及博明翰制造商博尔顿,是罗巴克和博尔顿俩人给瓦特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使瓦特的实验得以完成,正是从这一时候,蒸汽机走出实验室,进入实际应用领域。瓦特与罗巴克、博尔顿的合作堪称技术与企业结合的典范。蒸汽技术的商业化过程充分体现了技

…… …… 余下全文

篇四 :20xx年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考研经验

20xx年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考研经验

考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它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考研的路上,首先要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计划,其次要坚定信念,有良好的心态,要有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毅力,要相信自己能行!在考研的路上我有很多心得体会,一切都搞定之后,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曾经的的那些艰辛和泥泞,曾经的那些汗水和收获,都已经渐行渐远,但这段时光是人生路上很宝贵的财富,我将终生难忘!

考研复习最大的瓶颈是英语,每年因英语而折戟沙场人着实是太多太多,比如今年我一同学总分400多,两门专业课均为140多,可是英语却是50分,比线53分低了3分而被考研拒之门外。实在可惜。

我通过努力和系统规划,英语侥幸考了80分,其中有这么几个关键点,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早做准备,做好全局规划。

有了考研计划之后,我了解到:考研是一个极具选拔性和自学性的考试,在考研学习中必须具备良好的心态和策略,这是成功的保证。应对考研英语,除了具备大量的词汇、扎实的语法及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外,还需要有应对考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英语基础较好的学员(已通过了大英四级为标准)至少需大约花6个月的时间,基础较稍差的学员(以大英四级水平以下为标准)至少花9个月的时间,差的学员(英语尚停留在高中水平)需要提前一年打基础。要想在英语上确保过线并高出竞争对手,越早启动考研英语的学习,胜算越大。前期(7月份之前),保证平均每天英语学习时间为4小时;中期(7--10月份),平均每天3小时;后期(11--次年1月份),保证平均每天1.5小时才能达到预期目标。英语学习必须要有连贯性,要有合理的全盘规划和详细的学习计划。前期良好的基础学习、中期的专项训练、后期的技巧培训,再加上考研过程中的良好心态,才能迈进理想的殿堂!

所以从3月份开始,我就投入考研复习了,从3月份到6月底这段时间里,我的主要任务就是背单词和学会分析长难句(分析句子结构和学着翻译句子),可以说由于这个阶段我打好了基础,为下半年英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和信心。

…… …… 余下全文

篇五 :科学技术史简答题

科学技术史简答题

一、简述19世纪末物理三大实验发现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并分析为什么。

(1) X射线的发现

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1896年、放射线1896年、电子1897年之一,这一发现标志着现代物理学的产生。

19世纪末,阴极射线是物理学研究课题,许多物理实验室都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19xx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将阴极射线管放在一个黑纸袋中,关闭了实验室灯源,他发现当开启放电线圈电源时,一块涂有氰亚铂酸钡的荧光屏发出荧光。用一本厚书,2-3厘米夺取的木板或几厘米厚的硬橡胶插在放电管和荧光屏之间,仍能看到荧光。他又用盛有水、二硫化碳或其他液体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它们也是“透明的”,铜、银、金、铂、铝等金属也能让这种射线透过,只要它们不太厚。伦琴意识到这可能是某种特殊的从来没有观察到的射线,它具有特别强的穿透力。他一连许多天将自己关在实验室里,集中全部精力进行彻底研究。6个星期后,伦琴确认这的确是一种新的射线。

1895年12月22日,伦琴和他夫人拍下了第一张X射线照片。1895年12月28日,伦琴向德国维尔兹堡物理和医学学会递交了第一篇研究通讯《一种新射线——初步研究》。伦琴在他的通讯中把这一新射线称为X射线,因为他当时无法确定这一新射线的本质。

自伦琴发出X射线后,许多物理学家都在积极地研究和探索,19xx年和19xx年,巴克拉曾先后发现X射线的偏振现象,但对X射线究竟是一种电磁波还是微粒辐射,仍不清楚。19xx年德国物理学家劳厄发现了X射线通过晶体时产生衍射现象,证明了X射线的波动性和晶体内部结构的周期性,发表了《X射线的干涉现象》一文。

劳厄的文章发表不久,就引起英国布拉格父子的关注,当时老布拉格(W H. Bragg)已是利兹大学的物理学教授,而小布拉格(W L. Bragg)则刚从剑桥大学毕业,在卡文迪许实验室。由于都是X射线微粒论者,两人都试图用X射线的微粒理论来解释劳厄地照片,但他们的尝试未能取得成功。年轻的小布拉格经过反复研究,成功地解释了劳厄的实验事实。他以更简结的方式,清楚地解释了X射线晶体衍射的形成,并提出著名的布拉格公式:nX=Zdsino这一结果不仅证明了小布拉格的解释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证明了能够用X射线来获取关于晶体结构的信息19xx年11月,年仅22岁的小布位格以《晶体对短波长电磁波衍射》为题向剑桥哲学学会报告了上述研究结果。老布拉格则于19xx年元月设计出第一台X射线分光计,并利用这台仪器,发现了特征X射线。小布拉格在用特征X射线分析了一些碱金属卤化物的晶体结构之后,与其父亲合作,成功地测定出了金刚石的晶体结构,并用劳厄法进行了验证。金刚石结构的测定完美地说明了化学家长期以来认为的碳原子的四个键按正四面体形状排列的结论。这对尚处于新生阶段的X射线晶体学来说用于分析晶体结构的有效性,使其开始为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普遍接受。

…… …… 余下全文

篇六 :科学技术史书目

现将《科学技术史》课程的学习参考书目发给大家,有些书“超星阅览器”里有电子版,有些恐怕难找到。希望大家尽量选择读几本。既要读中国学者编著的,也要读外国学者编著的;既要读科学技术史方面的,也要读科学史编史学方面的。每位同学要写十篇读书笔记,每篇一千字左右。概述史实,归纳特征,谈谈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古代、近代、现代的都应有,也应有编史学理论的。

现在开始做这件事!

书目:

吴国盛 著 科学的历程(上、下册)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xx年12月第1版

王鸿生著译 科学技术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3月第1版

王鸿生编著 世界科学技术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xx年5月第1版

刘兵 杨舰 戴吾三 主编 科学技术史二十一讲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xx年

刘兵 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科学编史学初论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xx年

江晓原 主编 多元文化中的科学史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xx年7月第1版

江晓原 主编 简明科学技术史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xx年6月第1版

李思孟、宋子良 主编 科学技术史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xx年11月第1版 李建珊 主编 科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xx年2月第1版

潘永祥、李慎 著 自然科学发展史纲要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xx年9月第1版 李少白 主编 科学技术史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xx年10月第1版

陈昌曙、远德玉 主编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xx年2月第1版 关士续 编著 科学技术史简编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xx年4月第1版

潘永祥 主编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xx年12月第1版

高之栋 自然科学发展史讲话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xx年3月第1版

郑积源 编著 科学技术简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xx年4月第1版

黎德扬 李怀忠 主编 科学技术的进化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xx年8月第1版

…… …… 余下全文

篇七 :科技哲学班田培沛20xx111398《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读书笔记

《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读书笔记 作者: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27班 田培沛 2013111398 当前我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关键。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中国科学技术为什么古代先进而近代落后,一定有社会历史的原因。研究和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探讨它的发展规律,将可以起到鉴古论今的作用。本书的主编是陈美东,本书向读者揭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不仅叙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也探索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中国科学技术史,是整个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世界各民族、地区和国家的许多成果,同时也把自己的许多成果传到国外,贡献给全人类。关于中外科技交流,《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也给予了一定的注意。在这本书的最后,对中国科学技术史上若干规律性问题的加以探讨。这些意见虽然还只是初步的,不成熟或者不完备,甚至有错误,但是可以引起读者去进一步研究,也有助于读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中获得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新石器时代文化大约在距今一万多年前,晚期智人在长期劳动实践中,智力进一步发展,劳动经验和技能,制作劳动工具的技术,都有显著的提高,这就发展成为现代人。这时候,人类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在技术上有许多新的突破,出现了形制准确合用和有锋利刃口的磨制石器,开始烧制陶器,产生了原始的畜牧业和种植业,并且利用野生葛、麻等纤维编织成织物,还建筑了住房。到现在为止,我国已经发现距今4000年-7000年前

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大约六七千处。由于我国土地辽阔,地形复杂,各地区气候差异也比较大,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各地区造成一定的隔阂、闭塞状态。我们的先民长期在不同的自然环境里生活和进行生产活动,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住房、生活用品等各方面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区特点。考古学家习惯上用某种特定文化遗存最初发现的地名给这种文化命名。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著名的有河姆渡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原始公社制逐渐走向崩溃,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先民在跟自然界作斗争的时候,是结成群体进行的。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由于工具落后,生产技术水平十分低下,组织能力也很薄弱,只能几十人结成一伙,靠采集和渔猎维持生活。因为生活极端艰苦,大多数人都早年天亡。有人曾经就所发掘到的22个“北京人”化石材料进行鉴定,在14岁以下死亡的就有15人之多,占68.2%。 奴隶社会早在国家形成前,黄帝、尧、舜、禹等就先后活动于黄河流域。启于公元前21世纪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经商、西周、春秋四个阶段,我国的奴隶制度经历了1600年的独立的延续、发展期,这是别的文明古国所根本无法比拟的。随着我国奴隶制在公元前476年的结束,我国的历史也就于公元前475年进入了封建社会,这比西欧于476年才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早了一千年。我国于公元前221年就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集权制国家———秦;而西欧的英法则在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后才开始走上集权的民族君主国的

…… …… 余下全文

篇八 :《科学技术史》(第2版)复习提纲

《科学技术史》(第2版)复习提纲

王玉仓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绪论

上部 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一章 中国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 原始社会历史概况 第二节 石器和火 第三节 原始农牧业 第四节 原始手工业 第五节 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 第六节 原始宗教神话自然观 第七节 中国考古新发现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 社会历史概况

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出现,甲骨文

第三节 青铜冶铸

第四节 农牧业

第五节 手工业

第六节 自然科学

第七节 自然观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 社会历史概况

第二节 冶铁采矿技术的早期发展

第三节 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生物学知识的积累

第四节 水利工程的新建,李冰与都江堰

第五节 《考工记》

第六节 墨翟与《墨经》

第七节 天文学,石申、甘德

第八节 数学,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发明

第九节 地学

第十节 中医理论的奠基、医祖扁鹊、《黄帝内经》 第十一节 诸子百家的自然观和学术争鸣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 社会历史概况

第二节 农业、水利

第三节 冶金、炒钢

第四节 蔡伦造纸、漆器

第五节 建筑和交通运输

第六节 纺织、机械制造

第七节 天文、历法,张衡

第八节 《九章算术》

第九节 地学、地图

第十节 物理学和化学 第十一节 医学:张仲景、华佗、仓公 第十二节 中外交通、贸易与科技文化交流 第十三节 自然观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 社会历史概况

第二节 农业和农学著作、贾思勰《齐民要术》

第三节 天文学

第四节 数学:刘薇、祖冲之

第五节 地学

第六节 医药学和医学教育

第七节 炼丹术、化学、瓷器和冶金

第八节 佛教建筑

第九节 机械制造

第十节 自然观和宇宙论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科学技术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