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名医用药巧法

名医用药巧法

中医方剂文化与方剂配伍理论

来源:伤寒网 作者:张存悌

人参作块显奇效

徐灵胎曾治毛姓老翁,年届八旬,素有痰喘之疾,因劳大发,俯于几案不能平卧已7日,举家惊惶。徐诊后曰:此上实下虚之证,用清肺消痰饮送下人参小块一钱,2剂而愈。毛翁曰:徐(灵胎)君学问之深固不必言,但人参切块之法,则“以此炫奇耳”。后年余,病又复发,照前方加人参入煎,喘逆愈甚。复请徐氏再诊,告以用去年之方而病加重。徐问:莫非以人参和入药中耶?答:然。徐仍以人参作块煎之,亦2剂而愈。徐解释曰:“盖下虚固当补,但痰火在上,补必增盛。惟作块则参性未发,而清肺之药已得力,过腹中而参性始发,病自获痊”。

按:此证上实下虚,如单以清肺消痰治其“上实”,必碍肾之“下虚”;若专补下虚,势又壅补助痰,碍之上实。徐氏以清肺消痰之剂,送下人参小块,使消补两种药力接续而发,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真名医章法也。名医赵晴初评曰:清肺消痰饮加人参是方,人参切块吞下是法。大凡名医,不仅“屡用达药”,而且重视煎法用法,徐灵胎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足见煎法用法之重要,赵晴初所谓“有方还须有法”。毛翁懂方不懂法,反以为医家故弄玄虚,故而病有增无减也。

相传“方法”这个词就起源于中医。古时一位皇帝患噎膈症,吃什么都吐,命在旦夕。御医费尽心思,均告无效。一天,侍从禀报说:“百里之外,有位隐居深山的和尚,据说有根治此病之术,不妨请来一试”。和尚来到皇上榻前,切完脉后,随即开好药方。侍从一看,说:“为何尚复此方?”原来药物、剂量与御医之方分毫不差。和尚仍叫把药取回,亲自煎药,煎到只剩两匙时,用汤匙盛上药汁请皇上用舌舔服,直至把药汁舔完为止。连服数剂后,病竞渐愈。皇上重赏和尚,问:“同样之药,前者医朕无效,而你能起死回生,其中有何奥秘?”答曰:“医药者,既要有方,又要有法。皇上之病在咽膈,用舌舔汤匙上药,可使缓缓作用于病灶之处,此乃是法。如果仍用饮服方法,难免药过病所,无济于事”。皇上大悟:“方法,方法,光有方不行,服用还要有法,方与法结合才行”。这就是“方法”二字的由来。既或今天,上述用药方法治疗食道癌犹可借鉴。

…… …… 余下全文

篇二 :名医经验

《名医经验系列丛书》

编写目的与说明

祖国传统医(药)学是一门宝贵的知识宝库,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重大贡献,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医学模式背景下,重视个体、以人为本的中医药辨证思维模式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学好中医、用好中医,是人类卫生事业对从事中医药事业人员的必然要求,而从名师、诵经典、咏名方、读名案是学好中医、用好中医的一条有效途径。有鉴于此,山西科技出版社组织一批国内知名的中医药学专家,以名医为中心,围绕药、方、病、案四环节,精选编著此套《名医经验系列丛书》。

名医是中医发展的灵魂,名医是传承国粹的关键,继承和发展中医事业就是要深刻领会名医在临床辨证中“理、法、方、药”的独特经验。方从法立、以法统方;方统众药、诸药成方,名医经验与智慧无不凝结在其用药组方之中,远从“方书之组、医方之经”之《伤寒》、《金匮》,近至施今墨药对、焦树德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无不是医家匠心独具、组方遣药之妙笔,诚可谓名医经验与智慧之结晶。因此,我们组织编写《现代名医用药心得》、《现代名医用方心得》两书。时移事移,当今社会环境下,学贯百病、包罗全科的医生已经鲜见,名医者,多为在某些区域、某些疾病领域具有独特心得体验、医术高明的医生。与时俱进,我们选择了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近现代名医,以病证为纲领,组织编写了《现代名医临证心得》。此外,方便读者学习,动态化再现名医在疾病诊疗过程中整个辨证思维、遣方用药过程,正是我们着墨于《现代名医类案》之初衷。

医者,艺也;医(艺)无止境,医学学习是一个终身学习、艰难跋涉的过程,本书的编著,希望能为广大中医药院校师生提供一套教辅参考、提高用书;为广大中医医生提供一套临床参考用书;也希望此套丛书能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起到一个总结历史、发扬传承的作用。

愿此书能为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发展做出微薄贡献!

本套丛书的编写得到了国内外许多专家的帮助和支持,向本文引用到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感谢;参与编写的专家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一并致

…… …… 余下全文

篇三 :现代名家用药2

治疗——名医、专家的验方

1.消黄汤治湿热下注之黄疸(关幼波)

组成:茵陈蒿,萹蓄,金银花,酒炒大黄,酒炒黄芩,瞿麦,泽兰,赤芍、牡丹皮,六一散(包),木通。

主治:尿黄赤而灼热,尿频、尿痛,大便干,时有发热,舌苔稍黄,脉弦数。

方解:方中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为君;萹蓄、瞿麦、六一散、木通清热利湿通淋,共为臣药;牡丹皮、赤芍清血中瘀热,凉血而不滞邪,使血脉通畅,热邪得清,瘀血得散,则黄疸易于消退;金银花、黄芩清热解毒,泽兰活血利水,大黄通腑泻浊,使湿热毒邪从大便而出,正所谓“肠泻胆亦泻”。诸药合用,使瘀热湿毒之邪得以清除。(徐春波,柳长华主编,肝胆病实用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7-108)

2.凉血活血降黄汤治重度黄疸(汪承柏)

组成:赤芍,葛根,丹参,茜草,牡丹皮,生地黄

主治:急性肝炎病程超过1个月及慢性肝炎、肝硬化之重度黄疸(血清胆红素>171μmol/l)。临床见症:口咽干燥,小便深黄,便干,皮肤瘙痒抓后有出血点,鼻衄,齿衄,肝掌,蜘蛛痣,舌质紫暗,舌下脉络增粗延长,肝脾肿大等。

方解:方中赤芍(重用)酸苦寒,《古书》中有赤芍“专泄肝火,盖肝藏血,因此清热凉血。”《本草纲目》中述及“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葛根、茜草、丹参、牡丹皮、生地黄均为凉血活血之品,善治血分热。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上述诸药有利胆退黄,改善肝脏及周身微循环作用。

加减:有心下停饮(胃脘振水声)加桂枝、茯苓;有中焦虚寒者加干姜;有阳明腑实者加大黄(后下)、元明粉(冲服);有皮肤瘙痒者选加牛蒡子、浮萍、连翘、薄荷;有汗闭者加麻黄;有呕吐者加生姜片或姜半夏;有夹湿热者加黄芩,白茅根;有出血倾向或血浆白蛋白降低者加三七粉,水牛角粉。(柴国剑等,主编,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155)

3.慢肝宁治疗慢性肝炎(谷济生)

组成:党参,沙参,生地,熟地,川楝子,枸杞子,麦冬,当归,垂盆草,鸡骨草,丹参,郁金,首乌。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中医名家张学文用药配伍经验

中医名家张学文用药配伍经验

张学文(1935~ )系陕西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从事中医教育、医疗、科研工作50余年,

可谓理论深厚,经验丰富,成果卓著,桃李满园。著作有《中

医急症学简编》、《中风病防治研究》、《瘀血证治》、《疑难病证

治》、《医学求索集》等。笔者曾多次参加学术会议,聆听其教

诲,20xx年写赞诗两首:①当代名医张学文,杏苑导师遐迩

闻。温热急症多建树,中风脑病勇创新。活血化瘀运用广,通

脉舒络成果锦。年逾古稀堪笑慰,弘扬国粹有传人。②温文儒雅学识丰,登坛教诲赢掌声。医林改错任凭说,活血化瘀多运用。妙治急症疑难患,善疗脑疾小中风。欣看桃李满天下,古稀博导人尊敬。最近欣闻他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之一,重读其有关著作,感到获益非浅。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述要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研究学术立治则

张教授在繁忙的教学、临床实践中,对中风、脑病、急症、温热病及疑难病等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并提出许多新的学术观点,如认为温病的特点是热毒证,可用《千金方》清热解毒十二法:泻火法用青葙子丸和三黄散;益气法用茵陈汤加人参;养阴法用治消渴除肠胃实热方和干地黄汤;辟秽法用太乙流金散;凉血法用犀角地黄汤;疏风散邪法用连翘汤和犀角汤;燥湿法用白头翁汤或地榆汤;祛瘀法则以黄连、犀角与蟅虫、蒲黄配伍;芳香化浊法用五香连翘汤;开窍安神法用紫雪丹等;熄风法用大黄泻热汤;通利法用八正散或地肤子汤等。并指出因虚致瘀、瘀阻脑络是中风发病之根本,分为先兆、急性发作、恢复、后遗症4期,肝热血瘀、气虚血瘀、痰瘀阻窍、瘀热腑实、颅脑水瘀、肾虚血瘀6证,分别采用清脑通络汤(菊花、葛根、草决明、川芎、地龙、赤芍、胆南星、山楂、磁石、鸡血藤、丹参、川牛膝等)、通脉舒络注射液、蒲金丹(郁金、蒲黄、丹参等)、通腑化瘀法(生大黄、枳实、玄明粉、丹参、川牛膝、桃仁、菖蒲、胆南星等)、脑窍通口服液(丹参、赤芍、红花、茯苓、水蛭、麝香等)、桃红四物汤加鹿角胶、鹿衔草、桑寄生、川牛膝、肉苁蓉、丹参、黄芪等。内科急症不仅以发病迅速、变化急骤而出现高热、昏迷、谵语、抽风、惊厥、剧痛、癃闭,而且以五脏器官损害而出现的亡阴亡阳、气脱血脱、津液枯竭等危重病证,可采用简便迅速

…… …… 余下全文

篇五 :参加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学习心得体会

参加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学习心得体会

老店镇一中 薛会星

全国“三大教育方法,三大教育模式” 研讨展示会,20xx年3月18----20日在郑大举行。这堪称是教学改革成果的盛宴,大会邀请了全国“三大教育方法,三大教育模式”创始人刘景海、邱学华、李吉林、秦培元、陈康金、崔其升到会主讲,他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孜孜不倦的教学追求,强力的教研理论支撑,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激情澎湃的教学热情,给我以强烈的震撼和启迪。

邱学华老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刘京海的“成功教学法”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法”,都最大限度的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作用,让学生在课堂手动起来、脑想起来、口活起来。东庐、洋思、杜郎口三大教育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东庐的讲学稿,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还是杜郎口的开放课堂,都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戴年明老师所做的《乡下的孩子》一课,充分体现了情景教学法的精髓,让学生伸出情境之中,去感悟,去享受,去获得知识,这样的课堂怎能不让学生乐学爱学。,赵军老师的《春酒》,始终是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最终理解作者的情感。“自学”“议论”“引导是他们上的主旋律。自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自主自由地独立思考,关键在于独立思考,方式有看听问作记议几种方式;议论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师生间、同学间围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自由充分地交流个人信息,碰撞思维,互助合作,相互激励、同化、吸收,促进学力的发展;引导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地发挥引导、帮助、促进作用,尊重学生,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励意向,启发思维,点拨疑难,指点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既自主又合作,既自由又有序,学生激情释放,情感愉悦,价值观提升,这是教师在课堂教中发挥主体创造作用的重要标志。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作深入浅出的讲解。讲解有见地、有深度,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向更高阶段发展,使学生听讲后不仅在知识上得以释疑,更重要的在如何观察、分析、思考方面受到启发,在自学中可以仿效和借鉴;他们的展望性引导是对问题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对它发生兴趣,使学生思维有方向,而把达到这一前景的途径方法依据等留给学生自己去研究解决,他们的探究性引导是当学生思维发展到某一点上出现停滞时,引导学生列举一些矛盾现象或可喜线索,提出一些线索设想,让学生产生强烈火的求知欲,从而富有激情地、兴致勃勃地去钻研思考,直到有所发现。

…… …… 余下全文

篇六 :名家脉诊经验整理

名家脉诊经验整理

以下是搜集各名家经验集脉理的文章摘要,数量真的少的可怜,这些名老怎么不 肯透露多一点东西呢,而在我搜集的一千多本中医杂志中也是一样,脉诊的相关 文章实在太少了,而且有一大半是脉象仪的文章。倒是网络流传的一篇脉诊座谈 会的记录,看了真是令人兴奋不已,中医如果不能用心在脉诊那真是买椟还珠, 而且无法体会与进入最高深的中医境界。

医话经验集的脉诊经验

高血压脉象;高血压阳亢不仅脉见弦象,而且力量较强。舒张压较高而收缩压不 大高者,轻按弦象不明显,重案始见弦象,越重按弦象越明显,可以称为沉弦。 也可称为牢脉。收缩压较高,脉压差较大的病人,轻按就有弦象,脉来时明显有 力,脉去则相对减弱(近乎来盛去衰)【长江医话 72、柯雪帆】 。 促脉;急促之中时一止,若阳气盛,脏气乖违,稽留凝涩,阻其运行之机,因而 歇止者,其止为轻。若真元衰惫,阳驰阴涸,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者,其止 为重。

结脉;结而不散,迟滞中时见一止,譬如徐行而怠,偶稽一步可为结脉。若结而 有力者为积聚。结而无力为真元衰弱。 疾脉;惟伤寒或温病热极,方见此脉,非它病之恒有也。若劳瘵虚惫之人见之, 属阴髓下竭,阳光上亢,有日无月,可决之短期而终。 【黄河医话 163、脉诊点 滴、先】

看脉必须看出五个脉象才能诊断清楚,如浮滑数而按之细弦,浮滑数为风热痰, 弦为肝郁,细为血虚,此为素来血虚肝郁,目前风热痰火。 诊脉必分浮、中、按、沈四部,浮中与按沈所得脉象往往回然不同,一般来说, 浮中见其标象,按沈得其本质。 【燕山医话

9、论脉、赵绍琴】 “脉脱入脏则死,入腑则愈“之我见。 【南方医话 51、廖崇文】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虚脉浮大,中取稍按则明显减弱或 细微似无,沈取脉微细如丝或无脉,为里虚,且阳气有浮越之象。若浮大之脉弦 张无柔和之形,则表胃气大伤。 【高忠英验案精选 201、浮脉图解初探】

…… …… 余下全文

篇七 :消化科常见病用药 心内科常规用药 内分泌科常用药

消化科常见病用药 心内科常规用药 内分泌科常

用药 2010-8-21 15:48 阅读(3)转载自

?

?

?

?

?

? 赞 评论 转载 分享 复制地址 编辑

上一篇 | 下一篇:一定要让孩子知道...

上消化道大出血 (静脉曲张性)

——暂禁食,液体控制在2000-2500ml,记24h尿量,肝功能损坏最严重的指标:PT+APTT延长。

1、生长抑素类

善 宁:首剂0.1mg iv 0.1mg/支 后0.3-0.6mg+5%Glucose 500ml iv.drip Q12h 最大可用12支/天 思他宁:首剂250 ug iv 1mg/支(14肽生长抑素)滴注过程不能中断(<5min)。后3mg+5%Glucose 500ml iv奥曲肽:首剂100 ug iv 慢 八肽类生长抑素同类物然后以25-50ug/h持续静滴

2、血管加压素类

垂体后叶素:一天最大不超过40u,不适合用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及孕妇。滴速过快可引起腹痛、腹泻,BP升大,少用。呼吸科大咯血常用。

可立新:(三苷氨酰基赖氨酸 特力加压素)首剂 1-2mg iv. 1mg 缓慢iv (>5min 否则易引起痉挛性腹痛)

3、洛赛克(losec)sig 40mg+NS 100ml iv.drip Q12h

4、去甲肾 配成8mg/100ml N.S 30-50ml 口服或者灌胃4-6小时

5、护肝药 降黄

古拉定 sig 0.6*2/3+5%Glucose 250ml+VitK1 30mg(有黄疸时用) qd

思美泰 sig 2/3+5%Glucose 250ml qd //茵栀黄 sig 10ml*2/+10%Glucose 250ml qd 输血指征:1、大量出血HR>120bpm;Hb<60-70g/l.3、平卧位sBP<70mmHg

…… …… 余下全文

篇八 :我的学医心得(国医节于福建中医药大学演讲稿)

演讲时间:2011.03.17

演讲地点:福建中医药大学

演讲题目:我的学医心得

演讲人:余浩 网名:任之堂主人

中医的学习,有他的特殊性,它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每个人对于这套理论体系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对中医中很多东西的理解,都有差异,结合我自己学习中医的过程,我想从如下五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学中医!这五个方面可以概括为五个字:“信”、“求”、“疑”、“悟”、“行”

信,就是“信念”,也就是学习中医首先的信中医,相信中医。

求,就是“求知”,有了信,就得去求,要有求知的渴望,求知的动力。

疑,就是“存疑”,求到了知识,在对知识理解的过程中要存疑,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悟,就是“开悟”,脑海中有了疑惑,就要想,要悟,想通了,就开悟了。

行,就是“身体力行”,也就是“亲身体验,努力实践”,在实践中验证你所悟的结果。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信”

信,两个问题,信什么?为什么要信?

信什么,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讲:

第一、要信中医基础理论。

我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讲到: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肝主筋,膝为筋之府”;“肺主皮毛,肾主骨”;这些基本的中医理论必须要信,因为这是中医的骨架,中医的标准。如果我们不信这些,只相信中药能够解决一些问题,那是买椟还珠。

临床上很多西医大夫不相信中医,首先就是不相信这些中医的基本理论,认为它是错的,认为中医水平的高低在于用药经验的积累,与这些基本理论无关。更有废医存药之说。

在这里,结合我个人的学习心得,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些基本理论非常有用,它就是我们进入中医之门的钥匙。

举几个例子:

1、临床上经常遇到面部长痤疮、长黄褐斑的患者,治疗时如果思路不对,效果就很差,但如果我们想到“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认识到面部疾病要从心入手,面部的所有问题,

都与心有关,当我们把治疗的重点放在心脏的调理上,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