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校史馆参观心得

校史馆参观心得

共青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委员会

学生支部

纪 检 部

刘 祥 海

参观心得

--人文学院10公管刘祥海

今天我们在校团委学生支部书记的组织下,进行了对校史馆的参观,虽然我在学校已经一年半了,可是却一直没有机会来参观校史馆,通过今天的活动,我走进了心里向往已久的校史馆。这里充满了过去前辈们的拼搏,汗水,努力,和成绩!

我们的学校已经建校53年,这是怎样的经历?53个春秋,53个冬夏,我们的学校陪伴着历史走过了53个不平凡的年头。通过一个个的展物,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凝重,在解说员的解说下我们对于学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9xx年十万官兵复员转业,在他们爱国情操的引导下,他们毅然决然的留在了“北大荒”这个荒凉的地方,用自己的青春为祖国开拓新的篇章,用双手开拓出了祖国今天的“北大仓”这里面是怎样的一种坚持?一种顽强?一种拼搏?我想这是我永远可能都体会不到的前辈们的汗水。这里面就有我们八一的一份努力,官兵复员,可是大家都不懂技术,只能白白看着,确实使不上力。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王震将军马上组织建立了八一农大,为垦区培养人才,为垦区建设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就这样我们的学校诞生了!

我们的学校在各位校长的领导下,发展的十分迅速,从王震,王景坤,姜瑞元,刘西科到我们的女校长徐梅,再到包军,他们各位的英明领导让我的学校变得更加强大。

学校从平地创业,白手起家,到今天的人才强校,桃李芬芳,已经成为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大学。

自建校起,办学区位条件差就一直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将学校迁入有发展的潜力的大中城市是必然的,八一人毅然举起二次创业的大旗,全力将学校推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20xx年1月5日开始动工建设新校,10月20日同学们就进入新学校开始上课,只用了这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学校迁入大庆市就顺利完成。学校乘势而上,跨越发展,将学校发展的更加辉煌!

…… …… 余下全文

篇二 :参观校史馆心得

新疆农业大学校史馆参观心得体会

校史馆是由原来学校的旧图书馆改建而成的,一个30年代的苏式建筑,给人一种朴素庄重、沉稳内敛的感觉。而进门左侧的历届毕业班合影查询的电脑又给人一种现代的感觉。一个崭新漂亮的展厅尽收眼底,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我被老一辈的专家教授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为农大的建立和发展所做的贡献而感动,一页页的教师笔记,一件件的文物和证件,一张张老照片,一尊尊艺术造型从19xx年到20xx年全方位的反映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当看到涂治教授生前穿的一件破棉大衣和生活用的梳子剃须刀以及工具书的时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仿佛涂治院长昨天还在桌上办公一样,作为一个院长和专家,生活依然是那么的简朴,他写的两封家书虽然言简意赅很短很短,但是充满了对子女亲人成才的盼望和关心以及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当我走到一尊叫《勇挑重担》的雕塑前,我为新疆农业大学艰难的办学历程所感动,老师们自己动手捡拾动物的尸体作为教学模具,老师们自己动手手抄教材,他们深夜编写教材,白天给学生上课,这些老教授们是农大的瑰宝,时刻鼓舞着我们不忘历史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很值得我们学习。

走到领导题词和杰出校友的那一面墙时,我打心眼里感到自豪。是啊,有领导的关心和鼓舞,有一批批各行各业的杰出校友,他们是农大的宝贵资源,他们也是我们的榜样和奋斗目标。当年的他们在条件简陋的校舍里刻苦学习,成就了自己的未来,这种无形之中的激励,

也必将给我们的学习成长带来激励。看着农大各个阶段取得的辉煌成

就、各位杰出教授的生平事迹,60年来学校的每一步发展,都深深

的吸引着我们这些农大的学子。此时我觉得作为一名农大人是多么的

自豪,这十年来是农大发展最迅速的时候,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没有

什么理由不抓紧时间学习。多媒体视听室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农大

的历史,加深对学校60周年的体会和认识。

校史馆的建成让所有农大教职工加深了了解农大的机会,不光向

…… …… 余下全文

篇三 :参观校史馆心得体会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参观了位于北部校区的校史馆,校史馆占地近 400平方米,分为彩喷展板和实物展两部分,记录着大工65年的成长与积淀。

我们一进展馆就被讲解员的解说和大型的展板深深地吸引住了,同校史馆讲解员一起回顾了大工自 1949 年建校以来的历史、辉煌成就以及今日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息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名牌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大工诞生的全过程: 是它们见证了大工的历史与过去, 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大工的辉煌与不凡!

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物品。第一件是屈老的遗书,屈老校长为大工,为中国的教育奉献了一生,最终留下用自己的骨灰守护大工校园一草一木的愿望,这是多么深沉的爱,爱我们的大工,爱一代代大工人,爱着中国的教育事业。第二件是仿米格15战斗机的涡轮推进器,五十年代的新中国,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科技上,一穷二白。第一架国产战斗机的成功试飞,标志着新中国的军事崛起,中国人真正抬起头了。而它的推进器保存到我们大工的校史馆,激励着更多的优秀学子献身国防,献身科学,献身世界的和平事业。

四十多分钟的参观使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体会到了前辈们创造出光辉成果的艰辛,也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大工人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了肩膀上担子的沉重。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世纪,我们

作为新一代的大工人,站在新的起点,面向新的未来,我们要牢记“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训,以严谨求学的治学态度,发扬“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为把大工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而奋斗终身!

…… …… 余下全文

篇四 :参观校史展馆心得体会

参观校史展馆心得体会

五月繁花,川大锦城的校园里洋溢着一片春意盎然。今天我们参观了校史展馆。心驰神往,思绪万千。 巍巍锦城,屹立在西南这块广褒的土地上。十年建校,我们一直秉承“止于至善”的校训,在周院长及各领导团队的带领和领导下不断的开拓创新,实事求是,构建起今天这所具有综合型应用型的大学。挺立在四川地区的丛林中,赫然生辉。 回顾我校的历史,是一部艰苦拼搏的奋斗史。校史馆从大的方向可以分为5个部分:诞生与早期建设、复办与发展、迈向现代化大学、大学时期、莘莘学子英才辈出。每个部分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校史展馆以照片、图表、文字描述、书籍展示、橱柜等方式陈列和展示着学校的发展史,记载着每一点一滴。

从20xx年到20xx年,锦城学院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十年。这十年里,“锦城”在艰难中崛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创办应用型、创业型大学的道路上,十年求索,十年拼搏,十年发展,十年创新,发展迅猛,后来居上。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回首十年路,数万锦城儿女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以超世之才,不拔之志,书写下灿烂的诗篇。回望这段光辉的筑梦历程,“锦城”三阶段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邹广严校长带领第一批创业者,三年筹备学校肇建。

前五年打下坚实的基础,筚路蓝缕创新业,凝练特色求共识,励精图治谋发展,初步实现了“西部第一独立学院”的目标,建成了一所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万人应用型大学。后五年办学上水平,继往开来话改革,蓝图绘就宏图展,追求卓越建名校,锦城人锐意进取,一些酝酿多年的改革举措接踵而出,扎实推进,激发了我校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深层动力。“三大教学改革”开创教育新局面,奠定了创新创造的活跃校园氛围;“从严治校、三不放水”、“让大数据成为个性化教育的突破口”、“长板原理”等重要思想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的应用型人才保驾护航。20xx年,我校招生录取分数突破“二本线”;20xx年3月31日,四川省教育考试院批准我校会计学(ACCA)专业调整到“一本”批次录取,“锦城教育”再上新高度。

…… …… 余下全文

篇五 :参观校史馆实践体会

历社学子集体参观校史馆 深刻体会老校底蕴

八十四载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而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发展历程。站在新的起点回顾历史,一条气势恢宏的 历史长卷由此展开。一曲发展的赞歌也由此写就。

作为一名党校学员,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在实践。为了深入开展党课学习小组的实践教育活动,历史与社会学院分党校第16期(校第48期)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所有成员(有课的同学除外)于20xx年3月29日来到安徽师范大学校史馆参观学习。

下午2:00我们在校史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参观了安徽师范大学校史馆。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的图版,近百年历史尽显这里。从19xx年起,坚强的师大人在岁月的长河中迎着时代的风浪前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中依然屹立不倒。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师大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随着新中国的高速发展,师大的教育事业也蒸蒸日上。 历史沿革:在十九世纪末清代敬敷书院和二十世纪初创办的安徽大学堂基础上,学校的前身——省立安徽大学于19xx年创建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市。19xx年,省立安徽大学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时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誉。19xx年,国立安徽大学成建制迁至芜湖,并与当时的安徽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安徽大学。1950至19xx年,学校部分系先后调整并入到

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等高校,安徽师专于19xx年并入我校。19xx年,安徽大学的师范学院和农学院分别建院,本部改名为安徽师范学院。19xx年,安徽省委决定,将安徽师范学院的部分文科系(科)调整到合肥,建立合肥师范学院;同时将物理系部分师生调入新建的合肥大学(后改名为安徽大学)。19xx年,安徽师范学院更名为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了校名。19xx年,皖南大学更名为安徽工农大学。19xx年,合肥师范学院撤消,大部分系(科)迁回安徽工农大学。19xx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了校名。20xx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20万余名。

…… …… 余下全文

篇六 :参观校史馆后的感想

参观校史馆后的感想

在党校学习期间,我们参观了我们学校的校史馆,在此之前,其实我也去过一次。但是在这两次的参观中我获得的东西是不同的。第一次参观校史馆之后,我知道了,我们学校的在创办以来获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在第二次参观中,我感觉看到的我们学校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脚印。其中经历过的风雨,我深深的感觉到了我们学校发展的不容易。

我们学校的前身是浙江大学附属杭州工业专科学校,经过我校自身的努力,从一个不知名的小小专科学院变成了具有创学特点的本科学校。办学30多年来, 学校始终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世行贷款项目、中德省州合作项目、中德政府级合作项目、“中德论坛”建设和多种形式的校际交流,形成了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试点院校和“中德论坛”基地建设单位,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对德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与包括德国、英国、美国、法国、罗马尼亚、比利时、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在内的40余所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各种形式的项目达80余项;是中国政府来华留学奖学金生招收院校,开设了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3个,全英文授课课程群3个,成为全省开设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最多的高校之一;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卓有成效,先后在罗马尼亚、德国合作建立了2个孔子学院。

我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面向经济转型升级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为导向,以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立项建设为重点,努力提升学科水平和科研实力。现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硕士点立项建设授权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首批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高校创新团队。近5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13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单位),连续两年获得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各1项;到校科研经费1.5亿元;发表论文3700余篇, 其中三大索引和人文社科权威级学术期刊论文近800篇;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60余个。

…… …… 余下全文

篇七 :参观校史馆有感

参观华中科技大学校史纪念馆

年 月 日,我们xxx一行我校新建的校史馆。大家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开始了参观。校史馆的参观活动令我们很有感触。华中科技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副部级大学、首批列入中国“211工程”、“985工程”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他涵盖了理、工、医、文、史、经、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六十年的栉风沐雨、六十年的艰苦奋斗,我校正乘风扬帆,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六十年发展为如今到华中科技大学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踏进校史馆,端庄厚重的气流边迎面袭来。瞬间,心灵被这种肃穆与凝重所击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所凝聚了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名校诞生的全程记录。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张张的奖状,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华中科技大学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华中大的历史和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华中大的辉煌与不凡!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华中理工大学(始建于19xx年)、同济医科大学(始建于19xx年)、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始建于1898年)。他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市,校园总面积7000多亩。校园内 1

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被誉为“江城明珠”,有“中南六省第一校”之称。

我校的史馆由机械厂旧厂房改造建成,地处华中科技大学校园中轴线上,由5栋独立结构的厂房围合而成,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展厅上的钢构象征着“跨越”,希望通过它们展示学校的过去、现在,并能引领学校未来的跨越式发展。全馆布展面积达4500平方米,分为序厅、历史展区、现代展区三大部分。其中,校史馆对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原华中理工大学三校的展示,以时间轴上的纵向展陈故事线来解读。现代篇章的校史展示则以20xx年合校后近12年的发展成就为展陈故事线,横向介绍学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社会服务、对外交流、国际合作、支撑保障等各个方面的累累硕果。

…… …… 余下全文

篇八 :参观校史馆有感

参观校史馆有感

来到大学的生活已经过去一年了,去年入学教育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时常想起当时校长给我们讲的关于大连理工那些已经埋在历史的记忆中的往事,一年过去了,那些曾经被津津乐道的事情也在我的记忆中变得模糊。我也经常想什么时候可以在听一次这样的讲座,听几个关于母校的老故事。

终于在学期过半的时候我又等到了这样的一次的机会,班里组织团建活动去参观校史馆。可以说去的时候,心情还是有一点激动的。终于可以去更深的了解母校了。

在讲解员简单的介绍之后,大家踩着历史的足迹,开始参观这大约七百平方米的校史馆。在讲解员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解下,每走一步,我们都被一段段历史所震撼。大家无论是对“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还是“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都有了更深的感悟。回顾着过往大工涌现出的一批批优秀学子的事迹,如:钱令希教授、李士豪教授等,听着讲解员说到我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等各种高科技项目的研发设计中,都凝聚着大工人的聪明才智,大家无不感到自豪与骄傲。

校史馆的另一侧,陈列了各种富有历史意义的物品。从汽车发动机到“米格15”战斗机涡轮,再到汽轮动力机组;从老一馆的大门,到屈伯川老先生的遗物。斑驳的锈迹,尘封的笔迹,无不透露着历史的痕迹。这一路,我们行走在历史的长廊中,感受着历史带给我们的

震撼;这一路,怀想过往大工人带来的感动,且行且感悟。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