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

身临现代 感悟经典 启迪思考

城关镇逸夫小学 戈本成

10月24日至6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南京东南大学举办的第十九届现代与经典全国中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中小学小学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共享这一听觉的盛宴。本次活动为期两天半,共听了9个专家的报告和11位专家的观摩课,使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各位专家的讲解可谓精彩绝伦,始终被这些教育大师的现代教育理念、经典的实践所折服,所震撼,也不断地摧打了自己内心深处,不断地拷问自己、反思自己,在这次报告中,郑毓信教授的讲座颠覆了我印象中的数学教育模式,听郑教授的讲座给作为数学教师的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郑毓信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他做了《数学概念与思维的教学》报告,他没有讲高深的大道理,所有观点都用了一些精彩的课例做支撑,却非常深刻的反映出我们当前教育的现状。他说我们教师要更加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要立足日常教学,要努力做好“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反思”。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应当清楚的指明概念的具体涵义,数学是动脑,不是动手,动手是知识的内化。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的教学时,我们大部分教师都是出示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得出特征,他提出问题与思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性质真的是量出来的吗?”他举了一位教师上《正方形的特征》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问:“什么是正方形?”生答;“方方正正的四边形”,师问;“什么是方方正正?”生答;“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师画了个菱形问它是正方形吗?生说:“不是,它不正。”师又画个长方形,问是正方形吗?生又说;“不是,它不方”。从而得出:四条边、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把正方形的特征简单清楚的总结出来,尊

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比学生动手测量印象更加深刻。他又举了一个例子: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的概念教学,这位老师是这样教的:在黑板上画两个点B、C,并问:“同学们,从点B到点C的最短距离怎么画?”学生画出了一条线段,老师顺势画了一条折线,问道“如果走其它路线,还有更短的吗?为什么?”“两个点之间走线段最短的,其他的路线多多少少拐弯了。”学生说。“老师在折线的拐点处标出字母A:这就是三角形ABC,如果不看A点,三角形就可以看成是B、C之间的一条线段和一条折线,你有什么发现?”“折线一定比线段长,即使是微微“撑起”也是折线。“BC一定是最短的,BA+AC一定比BC长。”“换一个角度看,任何一个三角形都可以看成是两点之间的一条线段和一条折线组成的。”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举这个例,就是要告诉我们在学生几乎可以说已经完全掌握了相关知识的情况下,我们不需要从头开始去研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思维的教学就应该从“深”入手,把学生教活、教深、教懂。探究性学习要探究,但是探究变假探究就不是可取的,显而易见的东西可以用脑子想到的,还要探究,这不变成假探究吗?真正体现数学的简单美。教学的基本技能是不求全,求联,求变。专业成长重要一环是由“知识”走向“知识包”。

…… …… 余下全文

篇二 :《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

《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

20xx年10月,在秋风送爽的季节,我有幸来到六朝古都——南京,欣赏了一场教育前辈和专家给我们带来的视听盛宴——第十四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这次的大会盛况空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教学工作者齐聚东南大学本部礼堂。全国十多名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济济一堂,郑毓信、刘德武、贲友林、、张齐华、、华应龙、刘松、黄爱华等。聆听专家学者高屋建瓴的报告,欣赏他们精彩纷呈的课堂,充分感受到大师的风范,真是幸运之至。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文化底蕴,创新思想,人格魅力,无不让我由衷地感叹。这次活动真正让我感受到了教学中的“现代”与“经典”,“现代”之新颖,“经典”之殷实。沉醉于其智慧的芬芳,享受着思想的盛宴,让我明白教学艺术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遵循具体学科教学规律和美学原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能量和行为。

这次研讨会,与名师近距离接触,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他们的魅力,当课前华应龙老师应邀和各地老师一一亲切合影的时候,我就竭力思考要看他的一招一式,体会他的每一个教学细节,感悟他的教学思想,我静静地等待着??一节课在几乎凝神屏息中快速度过,收获不言而喻。说出的,说不出的在这场精神盛宴中充实了自己。他的课让我懂得:

一勤于思考 名家就是名家,华老师的这节课独特的选材,充分体现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处处有数学”的道理。他正是留心生活做学问,留心生活做数学,把生活和数学巧妙的结合,从而体现他的“我就是数学”的观点。

二精于设计 本课设计层次清晰,首先由背诵9的乘法口诀利用手指表示9 的乘法口诀得数,为本节课做下铺垫,然后借手指图用基本的数数,让学生掌握了基本规律,什么数在哪个手指上,给学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探究空间。拓宽了学生思维,激发了探究欲望,精妙有层次的设计,培养了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 …… 余下全文

篇三 :现代与经典学习体会

聆听现代,品味经典

——现代与经典学习体会 虽已近深秋,却不改往日的热情,尤其从无锡学习回来,更是心潮腾涌,这是怎样的一种澎湃?又该如何表达?耳畔回荡着这十三位专家老师所讲的课,如一杯醇酒,绵远悠长;似一缕春风,暖意盎然。那潇洒自如的教态,那大道至简的构思,那匠心独运的设计,那谆谆耐心的指导和绘声绘色的朗读,无不渗透着对我们所研修的新课标深刻内涵的理解,他们的教学正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髓。听完以后,让人受益匪浅,回味无穷,反观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研修的新课标,感受和收获正如潮水般涌来。

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让我刻骨铭心。整堂课朴实自然却处处彰显着大师的风范。于老师对识字、写字的指导细致入微,如指导“帽”和“抛”的写法,一撇一捺都在渗透着新课标“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句话;同时于老师对阅读、朗读的教学入情入境,先让学生用眼睛看,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用心看,又看到了什么,一眼一心,一个是文字里面的事物,一个是文字背后的情感,而这些都是在于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的,这不正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吗?在指导朗读时,于老师身先示范,一会儿扮演祖父,一会扮演“我”,那童趣盎然的语调和活泼有趣的动作,一下子就吊足了学生的胃口,让学生体会并学会了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当然,于老师对写作的指导更让人耳目一新,要求学

生运用所学文章的方法写一写童年趣事,他老人家还亲自写下水文,和学生共享,这样一来,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这一要求。整堂课浑然天成,氛围融洽,于老师俨然就是那慈祥的祖父,而学生就是文中那淘气的“我”,于老师对学生的爱像温泉一样慢慢流淌,流淌在循循善诱的表扬时,流淌在平易近人的教态里,更流淌在和蔼可亲的动作中,这样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我们无比羡慕和赞叹,这样的教学正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中展开的。

…… …… 余下全文

篇四 :20届经典与现代学习体会

关于参加《第20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的总结汇报材料

刘官庄中心小学

周飞飞

20xx年4月28

一、 培训会简介

有幸参加了在南京解放军理工大学举行的《第20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的学习,领略了张齐华,贲友林,华应龙,黄爱华,强震球等13位名师的风采,受益匪浅。专家们一节节精妙的设计,一句句凝练的语言,把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数学思维,数学文化蕴含在课堂中,引领孩子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最令人折服的是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心与心的真诚交流,无不令我时而安静倾听,时而不由自主的鼓起掌声。纵观这13节课和7个报告,感觉就像条未知的通道,教师别具一格的教学设计,生动幽默的教学言语,令人佩服的课堂驾驭能力,让我大开眼界,感受颇深。

二、学习收获

在这几天的学习中,我感觉每位老师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学习中,学生能做到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贲友林老师的课没有花哨的课件演示,没有多余的课前铺垫,而是直奔主题。一节课就是一张研究单以导学的方式,引领着孩子们自主学习讨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贲友林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学习的方法,要先听后讲,同伴讲的精彩要给与掌声。掌声是来自同学的鼓励与欣赏,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曾强自信心,为课堂带来活力,所以,贲友林老师的课能够看到学生

学习的激情,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

华应龙老师的课可谓是探秘精彩,创造经典。华老师笑容可掬,使人感到亲切。他执教的《找次品》一课向学生渗透了化难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能按逻辑顺序有条理的表达。整堂课学生并非被动的接受,而是用自己的小脑袋想问题、解决问题,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真实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 …… 余下全文

篇五 :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刘余璋

百花齐放,一样精彩

四月十三日,在龙岗区民办学校教研员林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学校全体数学教师有幸参加了“现代与经典”活动,与小学数学界的强老师,黄老师、齐老师,夏教授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聆听他们充满哲理的报告,观赏了他们精彩的课堂。

紧张又充实的一天的课程学习,让我感到收获颇丰。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以学定教。今天的课堂对于授课的名师来说是陌生的课堂,因为他们对孩子一无所知。但是他们在课堂对学生的充分信任,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贯穿课堂始终,无论是 齐老师对孩子们的“小某老师”的亲切称呼,还是黄老师请学生上台当主研究员,细节之处更是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展现的淋漓尽致。黄老师的一切从孩子的思考出发,大胆的放手、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更多的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关注了更多的孩子,碰撞出来的、没有固定生存的教学亮点很精彩,让人回味无穷,听黄老师的课是一种幸福的享受!夏青峰老师执教的《小数的意义》虽然朴实无华,但他独具的教学设计,看似无意实有意,看似自然实有心。

现代与经典的碰撞,不仅是教育模式的碰撞,更是教育理念的碰撞。在现代与经典的课堂上,随处可见孩子们交流学习时擦出的智慧的火花,出现分歧时争论结果的唇枪舌剑。课堂已经真正变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孩子自己的手里。

非常感谢区教研室组织的这次学习,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才能适应当今的教学要求,才能当一名顺应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 春蕾小学 刘余璋

2012-4-16

…… …… 余下全文

篇六 :第八届现代与经典心得

第八届“现代与经典”

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

四月的南京,春花迷眼,春色醉人,处处春意盎然,令人赏心悦目,心醉神迷;六朝古都的南京,遍地古迹,处处历史,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漫步在百年名校东南大学古朴幽静、充满人文色彩的校园,使人油然而生敬畏和仰慕之情。在这样的氛围中,走进“现代与经典”,走近小数界的各位名家名师,与他们零距离的接触,聆听他们充满哲理的报告,观赏他们精彩的课堂,名家名师们用独特的教学艺术给我们呈现了9节精彩纷呈的课堂和12个报告,名师们另类的设计、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技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数学素养、文化底蕴、创新思想、人格魅力,无不让我由衷地赞叹。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和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关于数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毓信教授给我们作了题为《数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报告。郑教授围绕数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教研文章的写作、专业成长的实际途径、加强理论学习等方面为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具体中肯的建议,其中关于数学思维、数学精神、数学教育哲学的见解深刻而精辟,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关于“去情境化、坚持数学味、留住数学的根、倡导数学精神”的呼吁,令人深思的同时,也点出了时下数学课堂中存在的去数学化的、违背数学教育本真的现象。

二、关于研究性学习

黄爱华老师的《平均数》教学,着实让我眼睛一亮,让我领略到了真正的大师风范,老师首先出示“一个环保小组10人,男生平均身高142cm,女生平均身高140cm,求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当学生说出平均身高是141以后,黄老师对大家说:好了,这节课就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你们既然把这题解决了,那就下课,你们可以回家了。孩子们听这话,都怔住了,因为刚上课五分钟啊。老师的话引发了学生的质疑和思考,141cm是不是错了?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也是黄老师设计的最高明之处。老师也在等待同学们的发现。终于,一个白衣服男生指出:平均身高不一定是141cm,只有在男女生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才是这样。黄老师因势利导,除了男女生人数相等的情况,还有哪些情况?学生说出另外两种情况就是:男生多,女生少;女生多,男生少。同时要求说出男生多女生少有几种情况,女生多男生少有几种情况?这样一说,学生感觉到,原来这题并不是简单一句话,一个算式就能解决的问题。要求同学依据每种情况做出初步猜想和推断,并组织同学分六个小组研究六种不同情况。最后交流是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经过同学们的研究,各组汇报的发现和结论不仅正确,表述符合逻辑,书写工整,尤其可贵的是孩子们的发现透出惊人的智慧。黄老师这节课抛却了常规的求平均数计算公式的总结归纳,不纠缠于一招一式,引导五年级的孩子将复杂的加权平均数的思想和方法研究了个透。这让我对单调的研究性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此类教学也能上得如此精彩。

…… …… 余下全文

篇七 :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

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

——参加第15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之感

息县第二小学   闫凤

沐浴牛毛般的细雨,观赏无锡的美景,聆听专家的报告,走近名师的课堂,领略大师的风采。一堂堂生动感人的课,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报告,使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激动、兴奋,疯狂地喝彩、鼓掌、叫好。谁说数学课堂是枯燥的课堂?谁说数学课堂没有情?谁说孩子们不爱学数学?我是一位从教只有3年的小学数学教师,有幸在这里开了眼界,长了见识,真正感悟到小学数学课堂的魅力和真谛。

一、  梅花香自苦寒来

观看了刘德武、蔡宏圣、张齐华、徐长青、华应龙等11位名师的课堂展示,并听了他们的报告。深深打动我的是:他们执着的精神,不懈的努力,毕生的追求,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从知识的源头一步步探寻数学之美——王昌胜;教师要做一个敏感的人——张齐华;刘德武老师已年近花甲,可没有止住思考和前进的脚步;华应龙老师名气这么大,还那么谦逊,在与同行互动时,仔细聆听来自不同的声音,没有辩驳,只有思考……正是他们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才铸就了一代大师、名师,他们的教学功底是几经历练和捶打,才达到如此高的境界,使我不由得记起“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二、  情智的课堂

数学课堂枯燥乏味、缺乏情趣,学生被动、厌学,很多教师束手无策,怨天尤人。可今天在这里展示的是情智的课堂、灵动的课堂、富有生机和生命力的课堂。

注重一个“情”字。情境的创设,情感的激发,情趣的培养,在这10节课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厚的教学功底,点拨、启发、引导、调控、驾驭、评价,放得开,收得回,轻松、娴熟、游刃有余,师生交融,情感共鸣,情趣盎然,高潮迭起,诠释了“现代与经典”这一研讨主题。罗鸣亮老师利用自制的装有三角形的信封,让学生猜想是哪种三角形,使教学推向高潮;王昌胜老师引领学生自己制作量角器,使学生在激情洋溢中投入研究;徐长青老师在教学中采用魔术、表演、模拟声音等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课尽情亦浓,孩子们依依不舍,有期待,有邀请,还想留住老师们继续为他们上课。

…… …… 余下全文

篇八 :现代与经典学习体会

聆听第二十届现代与经典小学语文观摩研讨会有感 尊敬的王副、何主任,亲爱的各位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四月中旬我和张慧老师一起去南京参加了第20届“现代与经典”小学语文观摩盛会。在这里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现代与经典是一场中国文化的盛宴,是一次与经典文化的相约。我第一次来到六朝古都南京,第一次走进现代与经典,感受语文,品味阅读,心生太多感动。两天半的时间里,我们一共听了11节课,如此近距离地聆听名师们的课,领略大师风采,让我受益颇多!

接下来,我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几个镜头,和大家分享。

一、 孙双金老师执教的《李白与美酒》

《李白与美酒》是苏教版六年级的教材。课开始,以李白酒仙美名的由来这一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选取一首代表性古诗和学生共同探讨学习,得出李白是借酒吟诗的诗仙。接着学习得意时饮酒的代表作,讲述了李白对陶渊明的敬仰,最后学习失意时饮酒的李白《将进酒》,抓住了李白悲、欢、乐、愁的情感主线,了解李白如此爱饮酒的原因。孙老师这节课用的是自己学校的学生,从课堂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查阅了大量的关于李白的资料。他们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厚重的古文底蕴,以及思维、表达、语言组织能力的强大,这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近年来,很多名师都开发了自己的课程,在自己的课程领域里进行语文研究,这个班的学生就是在孙老师的引领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他的学生之所以能破茧成蝶,和孙老师的潜移默化是分不开的!这节课从文化的角度唤醒了学生的情智,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这篇文章主要通过种树人的做法,感悟到人生中的“不确定”。我们都知道世事无常,那是因为经历的多了,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讲的话,如何让他们理解这个道理呢?王老师抓住了“不确定”这三个字,不断延伸扩展,立足于文本,更联系了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还列举了陆羽、慧能、玄奘三人的一生。更加深入地阐释了人的一生充满了不确定,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什么叫世事无常,更重要的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