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 …… 余下全文

篇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样板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调查日期:20xx年4月29至5月2号

调查对象: 广西北路壮剧

调查地址:广西西林县

调查民族:壮族

调查内容

广西北路壮剧

1、介绍:古老而独具魅力的壮剧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壮剧又叫“壮戏”,是由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以及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20xx年,壮剧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xx年,北路壮剧发源地广西田林县被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授予“中国壮剧传承研究基地”。

北路壮剧诞生于乾隆三十年,起源于广西田林县旧州镇,流传于广西的西林县、隆林县、田林县、乐业县、凌云县、贵州省的兴义市、册亭县,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罗平县等地,至今已有三十六声腔,上演剧目有300多个,多数为本民族创编剧目,内容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些剧目曾荣获市、区、全国奖,为广西田林县满载声誉。

中国戏曲舞台上的奇葩

从清代康熙年间的第一代“台师”杨六练开始,北路壮剧到今天已传了十代艺师。每一代艺师都有自己的名号,比如第一代杨六练是“台师”,第二代岑和、岑宗是“歌师”,第三代岑秀龙、岑会明是“原师”……如今的第十代艺师名叫闭克坚,他被后辈们尊称为“新师”。

北路壮剧在一代又一代艺师、艺人的传承、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性特征,演出内容多伴随着民族的活动而产生和发展,上演剧目大多来自本民族的生活实践,反映

壮民族的生活意愿和审美习惯,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并经历了八音班,八音坐唱,板凳戏、门口戏、地方戏、搭台戏等阶段。

北路壮剧一般都在婚嫁、喜庆、节日、歌圩才登台演出,具有浓烈的民间习俗,壮剧行当也比较齐全,主要有生、旦、武、丑四大行当。在演出时,唱、念都用壮语,引用本民族谚语、比喻、俚语和格言,语言生动、词汇丰富,对仗工整、押韵上口,醒人耳目。有些演出剧目还是由古代神话故事改编而成。其表演的音乐风格古朴,素雅洗练,意味浓烈,感人心肺。既有源于本民族的土曲、土调、民间杂耍和民间舞蹈的继承,也有对民歌、八音、时令、小调的吸收,还有从兄弟剧种的音乐、曲牌、表演形式、技巧的引进,壮剧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戏剧语言特征和自身艺术的多源性。

…… …… 余下全文

篇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班级:61131P 姓名:宋恒光 学号: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至此,我国已经有了“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标志”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悠悠中华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 中国的村落遍布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江南水乡之唉乃,茫茫草原之炊烟,东方海岛之渔村,西北山中之人家,黄土高原之窑洞,东北密林之木屋,西南边陲之寨子??千姿百态,魅力迷人。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演进,许多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命运。 这些即将消失的历史遗存,在中国的文化中占居着何等的地位,它们目前的境遇如何,现在的人们又该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带着这些疑问和担忧,我们来到了张家港金陵纺织调查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雷沟大布”。

雷沟,为南北向河道,延绵数十里,东系后塍集镇,南至砂山,西傍香山,北通长江,是长江沟通东横河的一条古河道。

雷沟沙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成陆于北宋初年。该沙土质干松,适宜棉花生长。棉花能捻线织布,至元代,已形成“家家纺纱,户户机声”。此布土经土纡,布长四丈三尺,布宽八寸三,故谓“大布”。该布产于雷沟沙,以“雷沟”命名,故曰“雷沟大布”。该布柔软厚实,坚致细密,吸汗性强,又极具保暖性,堪称冬暖夏凉,深受百姓喜爱。

…… …… 余下全文

篇四 :调研报告— 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

调研报告— 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

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

学 院:

指导教师:

作 者:

目 录

一、摘要··································································3

二、关键词································································3

…… …… 余下全文

篇五 :广西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广西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调查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20##年4月22日

目录

一  前言……………………………………………………………….(2)

二  正文(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1.刘三姐歌谣 ……………………………………………………………………(3)

  1.1简介

 1.2历史传说

  1.3歌谣现状

2. 壮族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读guai)节 ……………………………………(4)

 2.1简介

 2.2发展现状

3. 仫佬族依饭节 …………………………………………………………………(5)

  3.1简介

  3.2传说

  3.3活动

  3.4仪式

  3.5发展现状

4. 毛南族肥套 ……………………………………………………………………(7)

  4.1简介

  4.2活动

三  结束语 ……………………………………………………………(7) 

…… …… 余下全文

篇六 :关于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丰政协文史委发 〔 2010 〕 1 号

关于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情况的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具有地方性、群众性特点,是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内涵的结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的文化之魂、民族之根,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环境恶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极大威胁,有些甚至濒临灭绝。为进一步挖掘和保护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8月上旬,

市政协文史资料和社会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和相关单位负责人,在政协副主席李美林的带领下,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

我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很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在这里生存、传承、发展、变迁,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一是内容丰富,分布广泛。据调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主要分为:传统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俗活动等。传统民间艺术主要有四脚龙舞等民间舞蹈和剪纸等民间美术。传统工艺主要有北派墨玉影雕制作工艺、铜制品錾画工艺、丰镇月饼、隆庄月饼暨隆庄干货系列等民间食品工艺以及刺绣等民间工艺。另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主要有隆盛庄六月二十四庙会等。

二是喜闻乐见,群众喜爱。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乡土气息浓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如丰镇月饼,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独特的口味和繁多的品种花样,并通过成立丰镇月饼协会和注册商标,成为中秋节馈赠好友、探亲之最佳礼品,是我市的独特民间小吃远销全国各地。

三是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显明。如四脚龙舞,起源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至今已有244年的历史,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20xx年被自 2

…… …… 余下全文

篇七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时间:20xx年12月

地点:泉州地区

调查人:

一.概况简介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和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区,以“多元文化宝库,海峡西岸名城”闻名于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历史上,泉州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南移的中原文化与古代闽越土著文化和从海上传播而来的域外文化相溶,形成文化积淀深厚、文化形态多姿多彩的特点。

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调查,截至20xx年11月,泉州地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有34项,其中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有11项,第二批有17项,第三、第四批各有三项;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有76项,其中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20项,第二批有25项,第三批有16项,第四批有15项.....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中原古汉语与闽越语、外来语融合的闽南方言文化;以陈三五娘等民间传说及存量丰富的泉州歌诀为典型的口传文化;音乐活化石泉州南音、南戏遗存梨园戏、蜚声世界的木偶戏、艺术个性独特的高甲戏、珍稀的宗教仪式剧种打城戏和承载闽越族遗风的拍胸舞等传统表演艺术文化;南派剪纸、木偶头雕刻等传统美术文化;特色鲜明的惠安女、蟳埔女服饰;举世闻名的惠安石木雕刻、中国三大瓷都之一德化的瓷烧制、远销国外的铁观音茶制作等传统技艺文化;闽南古厝、庙宇等传统建筑文化等等。

…… …… 余下全文

篇八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

实践报告

——文学院“汉风余韵”赴徐州开展徐州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

目  录

调研论文:传承地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 2

采访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艺人实践报告  ………………………………………………… 17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问卷调查实践报告  ………………………………………………… 20

传承地域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主撰写人:    参与撰写:

——文学院“汉风余韵”赴徐州开展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昨天

徐州古称彭城,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物华天宝,人文荟萃,有“千年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美誉。徐州的汉画像石与南京的六朝石刻、苏州的明清园林并称“江苏三宝”,又与汉俑、汉墓堪称徐州“三绝”。“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戏马台、泗水亭、歌风台、拔剑泉、子房祠……每处历史胜迹,都讲述着一段动人的英雄故事,使人不禁回想楚汉战争的硝烟风云。徐州不仅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更是民间艺术之乡。数千年来,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无数勤劳而智慧的人民群众生息劳作,创造出灿若繁星的地域文化。柳琴戏、香包、邳州年画、丰县糖人……民间文化是劳动人民多彩生活的生动反映,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竞争力位居全国地市级城市前列的徐州,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徐州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极具地方特色的徐州梆子、江苏柳琴戏、徐州琴书、徐州香包、邳州年画、丰县糖人贡、邳州跑竹马等8个项目先后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扩展项目名录。此外,还有沛县武术、邳州纸塑狮子头、沛县泥模、睢宁落子舞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