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第一组_明矾的制备_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明矾的制备及组成测定

1.       选题背景

明矾,无色透明块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甜而酸涩。在干燥空气中风化失去

结晶水,在潮湿空气中溶化淌水,加热至92·5℃失去9个结晶水,200℃时失去全部结晶水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缓慢溶于甘油,不溶于乙醇,丙酮。其水溶液呈酸性,在水中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状沉淀。明矾净水是过去民间经常采用的方法,它的原理是明矾在水中可以电离出铝离子,二氯离子容易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氢氧化铝胶体吸附能力很强,可以吸附水里悬浮的杂质,并形成沉淀,使水澄清,因此是一种较好的净水剂。

2.       实验原理

2.1   制备明矾的原理

2.1.1碱法:(实验中使用)

   

2.1.2 酸法:

 

2.2   铝离子含量测定原理

Al3+与EDTA配位反应,加入过量的EDTA,并加热煮沸反应完全;AI3+对二甲酚橙指示剂

有封闭作用,酸度不够时容易水解,在pH值为3~4时Al3+与过量的EDTA在煮沸时配位完全。

再调节pH值为5-6,以二甲酚橙指示剂,用锌盐标准溶液返滴定剩余EDTA,加入过量的加热煮沸,置换出与配位的EDTA,再用锌盐标准溶液滴定释放出来的EDTA,至溶液由黄色变为紫红为终点。

2.3   净水试验原理

明矾在水中可以电离出两种金属离子:

 

而Al3+很容易水解,生成氢氧化铝Al(OH)3胶体:

3.       实验步骤和内容

3.1   明矾的制备

…… …… 余下全文

篇二 :制作明矾晶体实验报告

                             制作明矾晶体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制作明矾晶体

实验仪器:明矾100g 木棒两根 玻璃杯一个 瓷碗一个 细线一团 硬纸片一张

实验步骤:

1.在玻璃杯中放入比室温高10 ℃~20 ℃的水,并加入明矾,用木棒搅拌,直到有少量晶体不能再溶解。

2.待溶液自然冷却到比室温略高3 ℃~5 ℃时,把溶液倒入洁净的瓷碗中,用硬纸片盖好,静置一夜。

3.从碗中选取2~3粒形状完整的小晶体作为晶核。将所选的晶核用细线轻轻系好。

4.把明矾溶液倒入玻璃杯中,向溶液中补充适量明矾,使其成为比室温高10 ℃~15 ℃的饱和溶液。待其自然冷却到比室温略高3 ℃~5 ℃时,把小晶体悬挂在玻璃杯中央,注意不要使晶核接触杯壁。用硬纸片盖好玻璃杯,静置过夜。

5.每天把已形成的小晶体轻轻取出,重复第4项操作,直到晶体长到一定大小。

实验记录:

实验结果:将明矾溶于水,当该溶液达到饱和状态的时候能析出晶体

实验体会:在实验中,看晶核在明矾的饱和溶液一点一点变大,感觉新奇而有趣。再从结成晶体后呈八面体的明矾,感受到物质组成的奇妙。

        

…… …… 余下全文

篇三 :明矾晶体制取实验报告

寒假家庭小实验 制取明矾晶体 实验报告

一、实验人员:

导师:

实验开始时间:

实验结束时间:

二、实验目的: 制取KAl(SO4)2·12H2O晶体

实验原理: KAl(SO4)2·12H2O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

拓展应用: 同理可制取的晶体: CuSO4·5H2O , KNO3·nH2O , NH4NO3·nH2O等

三、实验药品: KAl(SO4)2·12H2O药品粉末, 20°C的蒸馏水

实验仪器: 玻璃杯, 木棒, 打火机, 汤匙,小筷子,保鲜膜,橡皮筋, 冰块.

四、实验操作与现象记录

五、实验结果与实验心得

…… …… 余下全文

篇四 :实验报告-利用铝箔制备明矾

实验报告

一、 实验名称:利用铝箔制备明矾

二、 实验目的:

1. 了解废弃物利用的意义及其经济价值。(因为用铝箔做原料,所以没有涉及。)

2. 了解用废铝罐制备明矾的实验原理。

3. 练习煤气灯使用、台秤称量,学习溶解、过滤、结晶、干燥等基本操作,了解冰水浴的使用。

三、 实验原理:

1. 铝与KOH的反应:

2Al + 2 KOH + 6H2O → 2Al(OH)4- + 2K+ + 3H2

2. 加入H2SO4 的反应:

Al(OH)4- + H+ → Al(OH)3↓+ H2O

3. 继续加入H2SO4 的反应:

Al(OH)3↓+ 3 H+ → Al3+ + 3 H2O

4. 加入M3+生成明矾:

K+ + Al3+ + 2SO42- + 12 H2O → KAl(SO4)2·12 H2O

四、 实验用品:

铝箔、KOH(1mol/L)、H2SO4(6mol/L)

五、 实验步骤及现象:

1. 用电子天平称取1g铝箔——铝箔的质量恰好为1.00g。

2. 量取1mol/L的KOH溶液60ml于250ml烧杯中,将铝箔撕成细条放入烧杯中——铝与KOH溶液反应,产生气泡速度逐渐加快。

3. 用煤气灯加热烧杯——铝箔逐渐溶解,表面产生大量气泡,最终全部溶解。

4. 略冷却后,用布氏漏斗减压过滤溶液——滤去灰黑色的不溶物,得到无色清液。

5. 将滤液转移至150ml的新烧杯中,并取25ml的6mol/L H2SO4 溶液在搅拌下缓慢加入烧杯中——刚加入硫酸时,烧杯中逐渐生成白色沉淀;后随着硫酸继续加入,少量沉淀溶解,但杯底仍有较多白色沉淀。

6. 用煤气灯加热烧杯——白色沉淀全部溶解;加热溶液至沸腾,待溶液剩余大约60ml

时停止加热。

7. 将上述试液先置于凉水中冷却,然后再将试液置于冰水浴中冷却——随着试液温度

降低,逐渐产生白色浑浊,用玻璃棒搅拌后,产生较多的白色沉淀。

…… …… 余下全文

篇五 :酸碱滴定和AA测定实验报告

酸碱滴定和AA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答:1.熟练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有关仪器(锥形瓶、移液管和滴定管等)的基本操作规范。通过中和滴定实验,掌握中和滴定实验操作方法。

2.理解中和滴定实验中指示剂选择和使用。通过中和滴定终点时指示剂的颜色突变等感受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3.理解中和滴定实验过程要记录的实验数据。通过中和滴定实验,理解化学定量分析实验中有关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实验结果的计算、实验误差的分析等。通过中和滴定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计算,培养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4.掌握中和滴定实验操作过程。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实验误差的分析。

二、实验原理

答:研究物质组成时,一般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成份,在化学上叫做定性分析;另一种是研究物质中各种成份的含量,叫做定量分析。

在定量分析中,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和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和酸的方法叫做酸碱中和滴定。滴定的目的是测定酸或碱的物质的量浓度。

1.酸碱中和滴定原理

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H+ + OH- = H2O

根据上式,已知酸和碱的体积,并知道标准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可以计算出另一种物质的浓度。

在酸碱滴定中,常用的酸碱溶液是盐酸和氢氧化钠,但是浓盐酸易挥发,固体NaOH 容易吸收空气中水分和CO2,因此不能直接配制准确浓度的HCl和NaOH 标准溶液,所以只能先配制近似浓度的溶液,然后用基准物质标定其准确浓度。也可用另一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定该溶液,再根据它们的体积比求得该溶液的浓度。

2.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

酸碱指示剂都具有一定的变色范围。0.1mol/L的NaOH和HCl溶液的滴定(强碱与强酸的滴定),其突跃范围为pH=4~10 , 应当选用在此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例如甲基橙或酚酞等。对于NaOH溶液和HAc溶液的滴定,是强碱和弱酸的滴定,其突跃范围处于碱性区域,应选用在此区域内变色的指示剂。

…… …… 余下全文

篇六 :毛管力曲线的测定实验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 油层物理 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2014.11.12   成绩:         

班级:  石工12-7班  学号:  12021300 姓名:  李大善人  教师:  张俨彬    

同组者:                                              

 


毛管力曲线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压汞仪的工作原理及仪器结构;

2.掌握毛管力曲线的测定方法及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

汞不润湿岩石,在外加压力作用下克服毛管力进入岩石孔隙。随压力增加,岩石中的汞饱和度不断增加。注入压力与岩心中汞饱和度的关系曲线即为毛管力曲线。

三、实验流程

2 压汞仪流程图

四、实验步骤

1.装岩心、抽真空:将岩样放入岩心室并关紧岩心室,关岩心室阀,开抽空阀,关真空泵放空阀;开真空泵抽空15~20分钟;

2.充汞:开岩心室阀,开补汞阀,调整汞杯高度,使汞杯液面至抽空阀的

距离H与当前大气压力下的汞柱高度(约760mm)相符;开隔离阀,重新调整汞杯高度,此时压差传感器输出值为28.00~35.00cm之间;关抽空阀,关真空泵,打开真空泵放空阀,关闭补汞阀;

…… …… 余下全文

篇七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界面法

姓名:张冶  学号:                班级:化21

同组实验者:努尔艾力·麦麦提   

实验日期:20##年12月4日          提交报告日期:20##年12月7日         

实验助教:王溢磊   

1          引言

1.1 实验目的

1.采用界面法测定H+离子的迁移数。

2.掌握测定离子迁移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1.2 实验原理[1]

当电流通过电解池溶液时,电极上发生化学变化,溶液中阳离子与阴离子分别向阴极和阳极迁移。若两种离子传递的电荷量分别为q+q-,通过的总电荷量为

每种离子传递的电荷量与总电荷量之比称为离子迁移数,则阴、阳离子的迁移数分别为

且                             

在包含数种电解质的溶液中,t-t+分别为所有阴、阳离子迁移数总和,一般增加某种离子浓度,其离子迁移数增加;对只含一种电解质的溶液,浓度的改变使离子间引力场改变,自然离子迁移数也改变;若温度改变,迁移数亦变化,一般温度升高时,t-t+差别减小。

…… …… 余下全文

篇八 :碘的平衡常数测定实验报告

I3 →I+I2平衡常数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      测定I3 →I+I2 的平衡常数。

2.      加强对化学平衡、平衡常数的理解并巩固平衡移动的原理。

3.      练习滴定操作。

二、        实验原理

碘溶于碘化钾溶液中并建立下列平衡

I3 →I+I2                                                                               (1)

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其平衡常数为:K= c(I-)* c(I2)/ c(I3-)                     (2)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