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书报告——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作者:余秋雨 中国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年份:2006

今天本不打算上网的,但今天看完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有点感受。本书是余秋雨教授的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既有描述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也有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等等。

我也有个小梦想,就是能够到中国的各处去走,体味体味。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这样才明白书要怎么用。现在我的小梦想还无法实现,但能够追寻他人的足迹也未尝不可。不知余教授在行路之中是否想过徐霞客等前辈。或许每个人游览祖国的目的不同,我也不知道我将来为什么游览。最近在看叶圣陶先生的《怎样写作》,他讲到你所写不过是你的经验罢了。我想或许余教授也是这样吧!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在自序中写的,走惯了远路的三毛唱到:“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没有人告诉我,我悄悄的出发了。在书中我跟随作者到处走,看着他在各地的经历,我也游览了一遍。我在想为什么这本书叫苦旅?我以前想为什么不叫甜旅。那是没看这本书时,没有体会到那种苦。

好像记得这本书是20xx年买的,一开始听说可以提高作文水平,但是没怎么看。今年下定决心看,终于在今天把它看完了。书总是??

全书共37篇,分别为《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嗣》《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牙山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节》《这里真安静》。

…… …… 余下全文

篇二 :文化苦旅 读书报告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

——余秋雨

匆地读了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文化的理解,实则,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压迫,一种力量!文化是美丽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愤的,是包容一切的! 书中纵横捭阖指点千年文化,激扬的气魄与感伤同在,让我时喜时悲,感慨万千。一切,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世界;而世界,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文化了。

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侧面,令人为之汗颜。看完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于“废墟文化”的描写。

并非所有的废墟都能体现“悲剧精神”,也并非所有的悲剧都讲化为废墟。废墟是一种常态,废墟中走出的人才值得关注。 虽“败”犹荣。我实在读完余老的《废墟》后,想到这个词的。欢乐固然悲壮,但那毕竟转瞬即逝,只有那一份悲壮,才可以刻骨铭心,成为永恒。于是,在完美与残缺面前,我依然选择了残缺——就如同我深深地眷恋着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与莫高窟的沉寂优雅。因为它们昭示着那些朝代的兴盛与衰落……

废墟:是人生的起点,它装着真善美,也藏着假丑恶。不同的人们从废墟中读到不同的答案;废墟是文化的起点,从没有文字记载开始,我们的祖先就留下了一座又一座废墟。甲骨文化、父系文化、母系文化、河套文化、仰韶文化,等等,得以汇成熠熠生辉的五千年文明长河。废墟更是历史的起点,如果没有发现埋藏在漫漫黄沙和厚厚尘土之下的废墟,我们从哪去解读历史。文化:在尽美尽善的大网里过滤后,就只剩下一部流传五千年的儒家文化。然而,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鲁迅、白先勇却是时代的批判者,“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这个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告诫俄??

…… …… 余下全文

篇三 :文化苦旅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读《文化苦旅》有感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余秋雨

正如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所言“笔下也就一派端肃板正,致使海内外不少读者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白发老人”,品读历史,也让我觉得自己突然变得苍老了些。我认为,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弱。

于是,追寻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我也踏上了这一段文化的苦旅。

第一站是《道士塔》。我在高中时就学习过这篇文章,然而,再次回味时,我又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感觉。仿佛我置身于莫高窟的大门外,看着那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王圆箓把壁画刷白、把塑雕砸碎,然后把成车的文物低价卖给外国人。此刻,我的心也随着支离破碎的敦煌文明消失在无尽的悲痛中了。“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我已然明白余秋雨先生在说出这样的话时内心的无奈与心痛了。这是一个文化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人的被“错置”的命运是导致历史荒谬的本源所在,而“家天下”的制度则是民族悲剧的必然发生的现实因素,文化认知意识的落后则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根源性动因。

第二站是《阳关雪》。不知如今阳关的风雪,是否还是越见凄迷。“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图画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这句话我读了好久,在赞叹余先生的文采的同时,我在想,到底是怎样诗文才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如此震撼心扉。品读完文章后,我想大概是只有阳关才能给王维这样的灵感吧。

随后,我继续跟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脚步”参观敦煌县的鸣沙山和月牙泉,解读柳侯祠的碑文,感受江南小镇的惆怅??

合上书卷,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我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践行,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书报告——《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读书报告

10110013229 王运(10计本)

喜欢看小说,喜欢旅行,所以很小的时候,一个人总是对着地图发呆,幻想着自己可以到这里,可以到哪里,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很多不同地方的样子,内心也充满了期盼,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可以去看外面的风景。

后来渐渐的长大,读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对自然之物就更加的热爱,希望一次潭中鱼可百许头的偶遇,盼望着自己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走遍中国。

到了温州大学,在摆满书籍的图书馆,无意中的寻找,邂逅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从开始时翻动的喜欢,到最后的热爱,我发现我真的喜欢这本书,在《文化苦旅》的带领下,我脑海去去了那么多地方,《道士塔》 《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旅者语言独到,循序善进,加上文化知识的补充,一次精神盛宴带给了我。让我也按下决心一定要进行一次旅行,来完成我走遍中国这个从小到大的心愿。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论是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在《阳关雪》、《道士塔》中,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的形神兼具。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等书卷气息浓郁的文人骚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纭丛生,但余秋雨却能出神入化,将万千物象信手拈来,栩栩如生的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 …… 余下全文

篇五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之历史观

《文化苦旅》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他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去深思着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写出了因为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那苦苦的味道,为这本记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

他的笔触时而奔放,时而灵动,有时像大江奔腾,洋洋洒洒,荡气回肠;有时像小溪宛然,曲径通幽,砉然流芳。他的气势磅礴,凛然睥睨天地,有时好像在放肆地喊着:“我要遨游九天而天威耐我不得,我要逍遥九地而地堑缚我不得”;而有时却又好像在苦苦地寻觅,为中国的文化,历史寻觅一条出路,一条重获新生的出路。然而,最让我触动的却是他那不羁的文思,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收放自如,让人不禁叹服。他用美妙的文字一步步将我们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深省。在他的笔下,历史是那样的深邃苍凉,令人扼腕,往往在读他的散文时总能体味到原来不曾想到的东西……

真正的历史是沉默而寂静的,它无言,用沉默傲视人间,傲视人间的斗转星移,王朝更迭。它任凭人们在他身上居心叵测的涂抹着,不屑与何人争辩。“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它沉默不是因为他懦弱,它的力量足以拖垮无数的霸业,再强的盛世在他眼中也不过昙花一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这是对他最好的形容。力拔山河的项羽能怎样,羽扇纶巾的周瑜能怎样,立马橫刀的张飞又能怎样,历史的一个转身就让他们灰飞烟灭,终成一抔黄土。只有历史以真正的王者身份永存,跨越了空间,穿越了时间,创立下独属于它的基业。

可不幸的是,每当翻开厚厚的历史书,总会被荡起的浓浓灰尘迷住了双眼。

小时,曾相信历史,相信史官笔下那一个个棱角分明的人物,后来才渐渐懂得,所谓历史不过是人之历史,变成了一些人为了取悦另一些人的工具。那一幕幕,一场场,涤荡着对与错、善与恶的史实也只是阴谋家的说辞。在历史之流中,永没有善恶,存在的只是解释。浩瀚五千年留下的文明,在一次次删改中扭曲了原来的模样,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梗概。善恶、对错有时并非由什么定义,而区别它们的往往却是胜败强弱。一切正如尼采所言“历史没有正义,只有利益”,在无穷的利益的驱使下,历史也沦落成为了工具。追溯过去,不知有多少人在历史的夹缝中苟延残喘,他们被历史所遗忘,被历史所判定,更可悲的是判定他们功过是非的是那些别有用心之人。若他们地下有知,会不会发出一声长叹,叹息这民族的哀魂。我无力扭转历史的沧桑,更无能评判一个民族的优劣。我只知道,有太多的人未能瞑目,却又匆匆流逝于涛涛的历史洪流之中。

…… …… 余下全文

篇六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初见《道士塔》这名字,我诧异,一座平常的塔,不明白余秋雨先生为何选这平凡之物,轻轻地触摸这泛黄的纸张,踏上了别样的旅程,有着文字这般安静的旅伴。

因为历史的浩劫,使中国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遗传到海外,守候在敦煌石窟的王道士早已泯灭在历史长河中,但中国瑰宝乃至如今依然在异国他乡。那些数千年来中华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啊!

原文:“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这是一位日本学者的话,也是我喜欢的一句话。

原文:“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唯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受其累。”

沙原隐泉是作者踏过阳关雪后的又一行径,当作者被眼前几座巨大的沙山遮挡,又别无他途时,表现出了“心平气和,慢慢跑”“沙山的顶端,只管爬”的人生态度。茫茫沙漠没有了平常生活的喧嚣,有的只是心灵的释放,“因此,老尼的孤守不无道理。”

当作者脚下忽然平实,眼前有一弯清泉,横卧山底,此时此景作者用了一句“动用哪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看到此景的作者心里已是着急了,水面之下,飞舞着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竟有三只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波纹,你又会是什么心情呢?看到此处,我似乎听到了水鸭带动湖水是清脆的声音,自己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有一种愿为此景背上行囊,顶着烈日不远万里追寻它的奢望。

《这里很安静》作者沉静冷冽地对战争的反思,作者把那个地方用“神秘得像寓言,抽象得像梦境。”这地方在新加坡,但却有很多长住新加坡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这是一个坟地,一个不像新加坡其他堂皇的坟地,因为它是“一个一度把亚洲搅得晕乎乎的民族”的坟地。“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坟地比它更节俭的了。”“纳骨一万余体”——六个字下是一万余名侵略东南亚的“皇军”的骨灰。在其隔壁一片广阔的草地上,铺着无数星星点点的下石桩,“一个石桩就是一名日本妓女。”人的生命,能排得这样紧缩,挤压得这样局促么?而且,这又是一些什么样的生命,将自己的媚艳和残暴挥洒到如此遥远的地方,然后又在这里划下一个悲剧的句号。多少倩笑和呐喊,多少胭粉和鲜血,终于都暗哑了,凝结了,凝结成了一个角落,成了一种躲避,躲避着人群,躲避着历史,只怀抱着茂草和鸟鸣,怀抱着羞愧和罪名,不声不响,也不愿人靠近。

…… …… 余下全文

篇七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读《文化苦旅》之有感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余秋雨 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而欣赏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对我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和给我了一个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

有人说余秋雨老师写的文章太苦了,尤其是《文化苦旅》。

的确,写文章绝非易事,而写一些关于文化的历史情节方面的书就只有“苦”了。 至于说《文化苦旅》是最“苦”的,大概是因为它的涉及面之广,其所涉及到的历史情节又最深、最扣人心弦:

任何一本散文集敢像它那样一开头便涉及到王圆录那样的具有重大历史背景、能在读者心灵最深处刺痛原本就很薄弱的民族自尊心的人物。胆怯之余,还因为,除了历史学家,很少有人能够将那段尘封多年的、早已无人问津的历史片段写得如此详尽而生动。

更没有哪一部散文集能有它那样大的涉及面。因为很少有散文家,或其他文学大师会象余秋雨老师那样仅靠两条腿去拜访祖国的名山大川,去丈量历史的每一寸土地。

正因为余秋雨老师靠自己的腿走了那么多的路,所以他的文章读起来总不会让人感到很轻松。

却有一种想读而又不能轻易去读的感觉。

也正因为余秋雨老师靠自己的腿走了那么多的路,所以读他的文章总会感到一种长途跋涉的“苦与累”。

但如果没有这种“苦与累”的感觉,读者就不会因到达而喜悦;就不会因半途折返而失望;就不会因前途渺茫而惆怅;就不会因寻访半天却徒劳无获而郁闷;就不会好似身临其境地随文章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或喜或悲。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都可以象秋雨这样勇敢地去走,但,只有他可以这样冷静而痛苦地揭露,历史留给我们的大多都是疼痛和伤疤,即使有时光这样的良药,也难以痊愈。有些人可以把时光当成忘忧草,有些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他们只会一遍又一遍地咀嚼那份苦涩,而这份苦涩还会一代一代地遗传。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废墟》中写道:“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的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

…… …… 余下全文

篇八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余秋雨最近几年在大众中淡化了许多,几年前崇拜者,嘲讽者都不计其数,是个褒贬不一的文人。他是率真还是轻狂,是“堂吉诃德式”的斗士还是“文化群殴”下的叛徒,我不加评论。我对他是足够虔诚的崇拜。其作品【千年一叹】 【笛声何处】 【借我一生】 【霜冷长河】 【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等文化底蕴丰厚,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总能不经意间触动人的心弦。散文文笔达到他这一层次的还真是少见,就算是朱自清活至今,在文化解剖方面也是无法与他相提并论的吧。

【文化苦旅】作为他的第一部散文集,较早出现在人们视野。意义及价值自是毋庸置疑。

写作背景有一定的感性性。其作为知名学者,外出讲学是经常的事,也便有了足够的时间与机遇独自旅行。“我一路讲去,行行走走,走的地方是在不少。旅途中的经历感受,无法细说,总之到了甘肃的一个旅社里,我已经觉得非得写一点文章不可了” 是旅行给了他灵感吧,都到了不写不行的地步,这种思绪的喷涌对作家来说无疑是上帝最好的赏赐。

谈到旅行便有一番话要说了。要么不走,要么一个人走!像三毛,七堇年那样,从行走路途中领悟人生的真谛,自己领悟的才是自己的,才是人性最自然的体现。而从书中或其他地方得到的或多或少有一些偏差。这种情况就仿佛天才与人才的差别。然而现实却是:旅行是与朋友三五成群或小两口一起出去玩,花钱看风景,并且风景都是别人

看了多少遍剩下的,毫无意义可言。

余秋雨就这样出发了。从甘肃开始,先谈到了道士塔。中国佛教文化的起点,当然也是屈辱的起点。现在看到也是忍不住的心疼啊。一个文盲小道士当了莫高窟的家,掌管着中国最灿烂的文化,当然他是不知道的,把大量珍藏版古籍卖到了伦敦,卖到了巴黎,卖到了彼得堡,卖到了东京。正应了那句话:“没文化,真可怕。”以至于国学家要研究国学还得到伦敦博物馆买自己家东西的复制版,屈辱,可悲,可恨、、、就如同圆明园般。想到了当代青年写的几行诗句,那是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伯爵的:我好恨/恨我没有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站立在/阴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旷野/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远远离开这天的帅旗/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其中包含的情感,与读这篇文章时是一样的。摇着头离开,开始下一段旅程。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