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走近中秋节习俗(研究报告)

研究性学习成果

课题名称:《走近中秋节----节日习俗》研究报告

学 校:青岛四流中路第三小学

班 级:六年级二班

组 长:陈文静

小组成员:梅叶川 侯宏逵 闵宣宣

王琦宇 姜馨琪 姜虹宇

指导老师:高 波

联系电话:134xxxxxxxx

研究时间:20xx年9月10日----9月29日

【研究背景及目的】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今年九月三十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虽然中秋节还没到,但是,电视中的月饼广告已铺天盖地,而且各式各样的月饼也走进市场,同学们都知道中秋节吃月饼,但他们对中秋节又有多少了解呢?于是和学生一起确立了《走近中秋----节日习俗》这一主题实践活动。

目的是为了让大家都充分了解各地在中秋节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增加学习的兴趣。了解这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验中秋节吃月饼庆丰收、庆团圆、送祝福、送亲情的意义。同时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我们确定了研究活动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习俗,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2、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研究步骤及方法】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开题 确定研究方向,全班同学明确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 各小组分工制定活动方案,合作研究。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结合研究过程中新遇到的问题,同学们采取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对比分析等方法实施课题研究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中秋节调查报告

中秋节调查报告

六年级七班       张凯

一、    调查内容: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的习俗等。

二、    调查时间:20##-09-06.

三、    调查资料整理:

四、调查结果: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但节俗各异。壮族习惯于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萧,一起合跳《农家乐舞》。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侗族则在这时让青年人郊游、欢会,称为“赶坪节”。第一天是芦笙会,第二天对歌。小伙子都要妆,向心上人表达情意。傣族是对空鸣放火枪,然后围坐饮酒,品尝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和干黄鳝,谈笑望月。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人员江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调声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中秋节风俗调查报告

中秋节风俗调查报告

中秋节又称月夕、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但节俗各异。壮族习惯于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

《请月姑》民歌。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萧,一起合跳《农家乐舞》。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侗族则在这时让青年人郊游、欢会,称为“赶坪节”。第一天是芦笙会,第二天对歌。小伙子都要化妆,向心上人表达情意。傣族是对空鸣放火枪,然后围坐饮酒,品尝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和干黄鳝,谈笑望月。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人员江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

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调声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中秋吃月饼。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唐和五代时赏月的食品只见有“玩月羹”等,未见有月饼。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的《武林旧事》。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就更多了。《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场店铺里卖的月饼,多用果类作馅子,巧名异状,有的月饼一个要值数百钱。《熙朝乐事》里也说,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民间以月饼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取团圆之义。这一天晚上,家家举行赏月助家宴,或者带上装月饼的食盒和酒壶到湖边去通宵游赏。在西湖苏堤上,人们成群结队,载歌载舞。同白天没有两样。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杭州百姓中秋夜赏月的盛况。

…… …… 余下全文

篇四 :关于中秋节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秋节的调查报告

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在20##年9月5日,通过数字100在线样本库在态度8调查网全国范围内对226位受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男性问卷占50.2%、女性问卷占49.8%,受访者的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年龄分布基本与互联网人群相符。

在同一城市的受访者多数会家人团聚在不同城市的受访者四分之一会自己过

近五成受访者认为中秋的意义很大

六成三的受访者对中秋中知道一点

六成的受访者一定会吃月饼

五成的受访者都会很想念家人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中秋节风俗调查报告

             中秋节风俗调查报告                                    一、调查内容:中秋节的由来各个地方是怎样过中秋节的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说法

二、调查时间:20##年8月15日

三、调查情况及整理资料    

四、调查结果: 中秋节又称月夕、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但节俗各异。壮族习惯于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萧,一起合跳《农家乐舞》。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侗族则在这时让青年人郊游、欢会,称为“赶坪节”。第一天是芦笙会,第二天对歌。小伙子都要化妆,向心上人表达情意。傣族是对空鸣放火枪,然后围坐饮酒,品尝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和干黄鳝,谈笑望月。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人员江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调声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中秋吃月饼。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唐和五代时赏月的食品只见有“玩月羹”等,未见有月饼。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的《武林旧事》。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就更多了。《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场店铺里卖的月饼,多用果类作馅子,巧名异状,有的月饼一个要值数百钱。《熙朝乐事》里也说,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民间以月饼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取团圆之义。这一天晚上,家家举行赏月助家宴,或者带上装月饼的食盒和酒壶到湖边去通宵游赏。在西湖苏堤上,人们成群结队,载歌载舞。同白天没有两样。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杭州百姓中秋夜赏月的盛况。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月饼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工艺越来越讲究。咸、甜、荤、素各俱异味;光面、花边,各有特色。明末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中写道:“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瞻兔满人间。悔煞嫩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至杵驻丹颜。”这说明心灵手巧的厨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形象再现于月饼之上。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有“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婚兔之形”的记述。足见古代月饼从内容到形式已是百花齐放了。           五、调查意义: 通过这次调查,让我们对中华传统节日作了进一步系统深入的认识, 遥望明月共此时,欢度佳节同相知。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韩国人称中秋节为“秋夕”。

…… …… 余下全文

篇六 :20xx中秋节调查报告

2016中秋节调查报告

##第1篇:中秋节调查报告

三年级六班: 刘泽中

一、中秋节的起源: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粮食和瓜果都成熟了。农民为了庆祝丰收,将8月15日定为中秋节进行庆贺。从网上搜索了解到,大约从唐朝开始过中秋。

二、中秋节习俗

全家团圆一起吃月饼 赏月亮

三、中秋节诗词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四、中秋节的传说和故事

1、 月饼传送消息

蒙古族统治中原,对汉族很残暴。汉族老百姓想联合反抗蒙古族统治,但蒙古族管得特

别严厉,一直派人检测,给每个村庄都安排了统治者,很难传递消息。最后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想了个办法,让人在月饼里包上纸条,纸条上写着:8月15日一起集合杀蒙古人,通知老百姓吃月饼时注意月饼里面。到了8月15日,老百姓真的把村里的蒙古人都杀了。计策成功了,朱元璋很高兴。-----爷爷讲得故事

2、 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很早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骄阳似火,庄稼枯死,老百姓饿死很多。有个叫后羿的英雄,一箭射下九个太阳,大地又恢复了常态。王母娘娘奖励他一包神药,吃了之后可以长生不死。

一天后羿出门后,有个人拿着宝剑来抢神药,嫦娥知道自己打不过他,就一下子把所有的神药吃了下去,吃完后就飞起来了,升到月亮上。起飞的时候因为惊慌还抱了一只自己养的兔子。

后羿回来后想杀掉那个坏蛋,可是他已经逃走了。他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那天正好是8月15日,后羿就在后院里摆了一些嫦娥喜欢吃的点心纪念她。8月15日赏月的习俗就这样诞生了。

##第2篇: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习俗的调查小报告

这个学期,我们班开展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几个对中秋节特别感兴趣,所以成立了一个小组,选择了研究子课题《瑞安民间中秋节习俗的调查研究》。经过大半个学期的调查研究,我们查找收集了许多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对瑞安民间中秋节的习俗有了许多了解,现在,我们的调查研究活动即将结束,经我们组里成员的讨论,我们将调查研究的过程和自己的收获总结如下。

…… …… 余下全文

篇七 :端午节研究报告

端午节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问题

端午节有哪些的习俗?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端午节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端午节的历史。

3,通过各种途径,搜索端午节的习俗。

研究时间:5月1日—6月5日

三.研究过程与内容

端午节的简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等。。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阅读报刊端午节的另称端午节共有六种称法,分别称为端阳节,重午节,浴兰节,解棕节,女儿节,菖蒲节,上网浏览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挂艾叶菖蒲榕枝,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挂钟馗像。家长的讲述端午节的佩饰画额,戴香袋,贴五毒图,挂艾草、菖蒲、榕枝自己的观察端午节最常见的事端午节有很多有趣的习俗,比如吃粽子,赛龙舟。

四.结论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1]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五、感想

端午节,在一些人眼里,似乎可有可无。其实不然,端午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节日,只不过近代新文化运动兴起,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把大量旧有的传统民俗文化都革除掉了。一代代人下来,到如今,有些人竟以为粽子只是一种地方小吃,其中的来历及文化内涵,已被丢失得非常久远了。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中期研究报告民俗

对民俗文化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

——《中学生民俗文化教育实践的研究》

研究的背景

近几年来,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正逐渐走向消亡的趋势,青少年一代对民俗文化的严重缺失现象,已引起各界的关注。在有关专业人士的呼吁下,全社会都在为挽救传统文化做着努力。对于青少年的民俗文化素养的培养,学校要承担起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完成时代赋予学校的一项历史使命。我校也考虑把此项教育纳入了学校常规教育范围,研究中学生民俗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前阶段对民俗文化走进课堂教学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取得一些认识。这一阶段对民俗文化的教育方式也着手进行实践研究,期望探索出一些可行的教育方式方法。

研究目标、内容及过程

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产生于素质教育思想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大量的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已表明,它是一种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先进学习方式。它是否同样适用于对中学生的民俗文化学习?又该如何在学习中运用呢?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实践和研究。

在确定研究的目标后,经过商讨,我们开展了两种形式的民俗文化探究学习的研究:

(一)民俗专题性的探究学习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历史上,中国人根据各种知识现象而自发形成过许多很有意义的节日,这些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蕴涵着深刻的科学内涵。它是我国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而现在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渐渐被人遗忘,传统节日尤其遭遇年轻人的冷落。 所以我们确定对我国传统节日民俗进行专题探究学习活动,制定一系列的探究学习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

1.探知节日文化知识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的庆祝方式。历代都有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都大大地丰富了节日文化内容使其极为绚丽多彩。

中国传统的节日就有十几个,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把学习范围锁定在春节、中秋、清明、端午、元宵、重阳六个主要的传统节日上。学习内容集中在节日由来、有关传说、节日习俗、节日诗词等几个方面。学习途径采取从网上搜索,在节日期间观察,向他人询问等多种渠道。我们在学习期间,正经历了几个传统的节日,同学们趁机留心关注现在的一些节庆方式,向大人了解一些过去节庆的习俗,对节俗的古今变化情况进行一些归类总结,并制作了一份反映节日习俗变迁的表格(见网页 “移风易俗”)。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