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政治学》读书报告

《政治学》读书报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前两章里,亚里士多德提出“家庭是城邦的起点”、“城邦的建立是出于最高的善的目的”。并鲜明地提出了与自己老师截然相反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提出,男人——女人、主人——奴隶这两组共同体组成了家庭,而他们的意义在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亚里士多德称他们为“食橱伴侣”。

人们为了得到生活必需品以外的更多东西,更多的不同生产特色的家庭组成了村落,不同特色的村落为了某种至高的善而组成了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城邦。在城邦形成过程中,亚里士多德提出城邦的建立是人们自然而然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人们天生的即“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在本性上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要么是超凡脱俗的超人,要么是粗俗鄙夷的人”。

由此可以看出,建立城邦是人之天性使然。个人失去城邦无法自足,不过城邦生活的非神即兽。

亚里士多德提出,致富术就是家务管理的主要部分。家务管理的功能是供应原料,而致富术的功能则是运用原料,其致富术分为两种:

1.致富术是不靠交换、零售、易获取的生活资料,如游牧、农作、劫掠、捕鱼、狩猎,其主要内容是自然赋予,可直接获得的生活原料,但这种致富术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方式互为补充的。当一种致富术不能满足需求,则会有另外的致富术弥补需求的不足。

2.致富术是靠经验和技巧来获得财富。亚里士多德特别提到了使用钱

币进行钱物交换即零售贸易。亚里士多德不赞成这种致富术,因为它不是自然的,而且它采用的是一种从他人处获利的方式,他严厉地批判了高利贷行为的不正义。

亚里士多德谈及家庭统治类型时,将家务管理分为三类:

1.主人对奴隶的管理。

2.父权的运用。

3.君权的运用。

亚士多德提出父权在城邦的统治中体现为君主式领导;夫权在城统治中体现为共和式领导。亚里士多德指出,政治上的善即公正,也就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这与其开篇所提到的“邦的建立是以某种最高的善为目标”相呼应!

…… …… 余下全文

篇二 :政治学读书报告

《政治学》读书报告

【摘要】这部书是一部关于政治的专著,写于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奴隶制社会的危机时期,雅典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趋于尖锐化。在该书中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创立了政治的体系,比较系统的讲述了古希腊时期的西方各个地区的政治体制。

【关键词】政治学 政治体制 社会人 君主制

概括来说,政治学是专门讨论国家和法律的著作。卷一是论家庭,为讨论城邦作铺垫。因为家庭作为城邦整体的部分,从部分入手有利于更好的分析城邦。 简要论述了城邦的目的。追求至善,也就是全体人民的最高幸福。论述城邦形成的过程,得出城邦的形成是自然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卷二则论理想城邦和优良城邦。论述了各种整体的弊端,批判借鉴。卷三是公民和政治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城邦、公民和政体。后面几卷分别讨论了,什么是最好的政体、政治变革、平民政体的建立方法和政治思想以及教育等问题。

虽然该书是站在一个统治阶级的角度去看待整个社会的政治体制并从这样一种阶级的角度探寻出一个及合理或者说“至善”的政治统治体制,其最终目的是维护奴隶制的国家,但是该书中对于现实的城邦的形成,发展和城邦内部的各个阶级如何在一种合理的制度下和谐的生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注重依据实际的生活中,从已有的各种政治体系中分析出不足与优势,最后把各个不同的个体重新组合成为更好的政体如在分析了所有的政治体制他认为斯巴达的寡头政体和雅典的民主政体混合的这种混合政体才是比较合理的形式。不同于他的老师柏拉图所寻找的至善的城邦制度,亚里士多德着眼于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各个城邦在历史上推行的各种体制,最后得出适合于现实社会发展的社会体系和政治制度。

一、政治体制是作为一种动力而存在于社会之中

恩培多克勒提出了万物的本原的组成元素是火、水、土、气的“四根说”,继而又提出了外在动力观即事物的产生与消亡是由于这四种元素的混合和分离,而这种推动这种混合与分离是由一种外在的力量来推动的。这种观点在《政治学》有所体现。亚里士多德在讲解政治学时首先是分析了城邦各个基本组成要素,家庭、个人、财产等,并且阐述了这些基本元素的自身特点。亚里士多德写到城邦本身是自然存在的共同体的结合,也就是一些基本物质可以看的见的组成元素如人财产,说到城邦不仅要存在,城邦还应该企求有优良的生活,优良的生活就是城邦中的各种人各司其职、资源合理分、实现公正和至善,而政治体制的制定就是在寻求形成这样一种良好的体系。当一旦有了合理的政治体制,整个社会就如同在一个完美的框架之下之间阶层之间不会有冲突或是这种冲突的几率就会很大程度的降低。由此可以看出政治体制是一种动力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推动着各个社会元素各就各位,当这动力得当时城邦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但当这种动力使用不得当时城邦内就会发生冲突与矛盾。当然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政治制度的差别根源于城邦由以组成的各个部分的差异,差别的基础在于:经济上的贫富和人数上的多少,造成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差别。”而这一过程正好推动了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人类的历史也就是在这样以种过程中进步发展,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最合理混合政体始终没有得到实现,而且受制于奴隶社会这个大背景,他并没有把奴隶当作人来对待,所以在他的政体框架中对于奴隶这种有理性的人的阶层划分是有问题的。

…… …… 余下全文

篇三 :政治学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书目:

学院: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号:

《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代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思想家。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恩格斯称之为“最博学的人”,柏拉图称之为“学园之灵”。作为一位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无人可比。他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 他的思想对西方文化的根本倾向和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在希腊的一个殖民地的奴隶主阶级中的中产家庭,受他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实证科学饶有兴趣。从十八岁到三十八岁——在雅典跟柏拉图学习哲学的二十年,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柏拉图去世后,他开始游历各地。公元前343年,担任起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政治学》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对其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柏拉图著有《政治家篇》。《政治家篇》是他在叙拉古的政治实践受到挫折,思想发生变化后所做。《政治家篇》主旨是讨论真政治家及政治的定义。柏拉图在这篇对话中提出了政治中道、混合的概念;首次明确论述了法律的作用并以法律作为划分政体的标准。他认为,真政治家(哲

学王)无需用法律统治,但现实中真政治家极为罕见,即使有真政治家,法律也还有一定的作用。因为政治不仅是一种艺术,亦是一门科学。法律对于政治家,犹如教练和医生的训练方案和处方一样,法律虽然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却是必要的。

…… …… 余下全文

篇四 :政治学读书报告单

                     

读书汇报会记录单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2014级   班 姓名              学号               

…… …… 余下全文

篇五 :政治学读书报告 11月

政治学读书报告11月

读书报告

课程名称:中国社会政治分析姓 名:饶乃进

学 号:

班 级:政治

指导教师:卢正涛

政治学读书报告11月

1303010178 131

贵阳的冬天说来就来,在寒风中日子还是没有停歇。这个月我读了 温铁军的《八次危机》、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张鸣的《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一、《八次危机》

基本概况:

本书共318页,由东方出版社出版,20xx年1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温铁军,男,祖籍河北昌黎,19xx年5月生于北京。著名“三农”问题专家,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建学院执行院长。 19xx年插队起,有11年工农兵生活经历,大学毕业后有11年农村试验区基层调研经验;20年来,先后在多个中央和国家机关从事政策研究;为多个国际组织提供研究和咨询,并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考察、交流。曾任《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20xx年被校内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以及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和农林经济管理分委员会主席。20xx年被校外聘为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环保部战略环评专家,农业部、国家林业总局、卫生部等部委研究中心特聘专家;20xx年当选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20xx年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任为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农林经济管理组成员。20xx年支援西部高校建设兼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20xx年列入福建省百人计划兼任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建学院执行院长。此外还受聘为两个大型涉农企业独立董事。

本书结构:

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中国的8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 …… 余下全文

篇六 :《政治学》读书心得

《政治学》读书心得

①体系的结构性

与其他西方学科的基础教材相似,体系的结构性非常明显,呈现了政治学基础框架,同样也使自己对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有了大致的了解。由于自己感觉对自己的毕业论文相关,所以对第2章----政府、体系和政体;第4章----民主;第5章----国家;以及第11、12、13、14、17和19章均重点关注了,其他章节有的部分没有认真阅读,但即使如此,也使我对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如此之广感到惊叹不已,而且也感到自己需要加倍努力才能建立自己的学习框架。

②内容的包容性

书中对某一概念与观点进行了详尽的理论介绍,特别是对学派观点的阐述与比较,有时甚至是极为简单的概念,作者依然将其进行详实罗列,当然,不可否认作者对概念进行的简练性表述是独到的而且是启发性的。

读书过程中发现一个小现象,作者似乎执着于提出一条不同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第三条路径或选择,或者说作者有着一种多元主义倾向,当然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尝试,而且经常以与读者讨论的方式提出,似乎是一种选择,但有时又给予否定,当然这也给我以一些启示,也许自己也可以尝试思考一些陈例之外的东西。

③观点的启发性

通读全书,有时感觉有一点枯燥,但当作者的观点对自己深有启发时,又感到应该好好读完,并且是认真地对各种观点进行比较与思考。比如:

?赋予投票活动民主特征的,是它授予民众‘将坏蛋踢出去’的权力,由此使政治人物能对民众负

1责------前提是选举具有竞争性?。简练而又形象地使我对选举作用与核心特征有了深刻的了解,联系

实际生活,深感选举特征的泯灭与选举权利的受无视,使得政府责任变得缺少,最为重要的结果是权力的无所限制与无可监督,而衍生出了行为腐败。

2?联邦制的第二个优点是,分散政府权力形成了有助于保护个人自由的制衡网络?。虽然我国不是

联邦制政府,可能这一观点未有益处,但保护个人自由是不可忽视的权力与权利自由,任何政府与社会均需有着强烈的责任去实践与恪守,而不是肆意践踏公民自由与权利,这一点无论是联邦制还是单一制政府都必须切实谨守。

…… …… 余下全文

篇七 :比较政治学读书笔记

读【比较政治学】有感

阿尔蒙德提出用政治系统、功能、角色等新的概念术语代替国家、权力、职位等传统的政治学术语。他认为政治系统由相互作用的政治结构组成,如选民、利益集团、立法机关、官僚机构等。它依靠合法的强制力量支持,并与国内和国际环境持续发生相互作用。各政治结构又由各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角色组成。结构和角色这些术语是为了强调参与者的实际作为。他还提出,研究任何政治系统,除了了解它的实际作为外,还要了解它的基本倾向,它的心理方面即政治文化。

《比较政治学》一书不知被多少政治学者写过,比较政治学则自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问世以来,可谓初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比较政治学由最初的舶来品逐渐融入到中国政治学者的研究视野里。但是,《比较政治学》在比较政治学界拥有的圣经似地位,是难以撼动。因此,每每阅览比较政治学之作,必要体验阿尔蒙德描绘的比较政治世界。

读经典,往往要将自我置身于作者身处的政治环境,包括作者所处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学术即人生,缺乏人生体验的学术之旅,断然不会创造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思想。提到阿尔蒙德,会联想到他在政治文化研究、比较政治学和政治系统论应用上做出的贡献。同时,也会想到他是美国政治学界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了解阿尔蒙德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学术背景后,接下来对《比较政治学》一书作出简要的分析。比较政治学全书的框架,包括概论(主

要是对文中主要术语和方法进行介绍,如政治体系、政治环境、政治输入、政治输出、政治功能,体系功能、过程功能、政治产品和政治生产力等)部分、体系功能部分(包括合法性、录用、政治交流)、过程功能部分、政策功能部分和政治评价部分(包括政治输入、输出和政治评价)。鸟瞰该书框架,可对作者的研究方法,即系统的研究方法,进行初步的了解。

对政治生活的研究,一方面,需要浓墨重彩,资以风骨。另一方面,也需精雕细琢。粗犷的政治学,并不能为人们了解政治生活本身提供多大灵感。因此,在介绍政治体系具有三层功能的前提下(体系功能、过程功能和政策功能),作者对三种功能,又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如体系功能中体系功能,为政治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合法性支持;录用功能,则通过统计资料,对不同体制的政治体系进行分析,深刻分析不同政治体系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影响下,政治结构在录用功能的不同。交流功能上,作者指出政治生活中的几种基本政治交流形式,包括非正式途径、专门的渠道如新闻媒介、报纸,更重要的是,作者结合各国不同程度存在的新闻审查制度以及越南共 产 党政权在农村的宣传手段,并以此说明政治交流系统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力。过程功能与政策功能上,包括提取、管制、象征与分配等方面的介绍,涉及到政策学的研究领域,蕴含着不少政策思想。在论证方法,作者通过使用经济学的洛伦兹曲线以及相关实证资料,说明政治系统与经济生活的紧密联系。最后,作者提出一个值得政治学者注意的问题,即笔者在《理智与情感——政治的分析》一文中提到的政治系统如何

…… …… 余下全文

篇八 :抗议政治学读书报告

<<抗议政治学>>读书报告

一.作者及内容简介

(一)作者简介

谢岳,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20xx年),教授,哥伦比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2006—20xx年),先后在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博士后流动站、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任职。

曾在国内外发表多篇著作。其中包括《社会抗争与民主转型》(20xx年)、《当代中国政治沟通》(20xx年)和《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20xx年)等;译著有《身份、边界与社会联系》(20xx年)、《集体暴力的政治》(20xx年)等。擅长领域和目前研究重点是抗议政治,《抗议政治学》就是这方面的经典著作。

(二)内容简介

群体性事件,或称集体行动、暴力抗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一直存在,从一定程度上讲,它是伴随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和发展的。从最初的农民反对地主、抢夺粮食,工人罢工、磨洋工、破坏机器到集会、游行示威,静坐、再到世界性的联合行动、联合抵制。它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政治民主的发展进程。、

当然,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也是随之跟进的。笔者暂且将其整理为四个阶段。一、怨恨理论阶段。该理论认为群体事件是一群街头混混制造是非,来发泄心中对社会对国家的不满情绪。这种发泄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下贱的行为,它的产生只是行为人借此来找到心理上的平衡。因而该阶段的群体事件往往被看做反动的和负面的。二、文化构造理论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抗议行动开始得到人们的冷静对待,19xx年出版的《Why Man Rebel?》标志着社会对集体抗议态度的转变,同时涌现出了新的研究方式。三、资源动员理论阶段。该理论是对美国60年代社会运动的研究中发现的,一方面,它认为这阶段社会运动的增加并不是社会矛盾加剧,也不是人们怨恨感增强,而是因为社会中可支配的资源大量增加从而吸引人们参与运动,另一方面,它强调了正式组织对社会运动的领导作用。四、抗议政治理论阶段。它认为抗议行动的出现时有不同的原因的,它与国家政治存在着互动关系和相互塑造关系,他不仅影响短期政策的改变,而且影响着政治民主的发展进程。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