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农业转型调研报告(张筱悦)

“倍增计划”杠杆撬动如皋农业转型升级

——如皋农业转型升级的情况调查

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是全国上下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如皋在力促二、三产业加速转型的同时,也致力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20xx年初,如皋立足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深度融合的基本方略,紧扣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按照农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制订出台了“如皋市土地产出三年倍增计划”。“倍增计划”要求,在稳粮的前提下,提升发展传统农业,倍数发展高效农业,突破发展新兴农业,力争通过3年时间,实现如皋农业(种植业)土地总产出翻一番,到20xx年底全市亩均产出达到4000元以上。

杠杆之效

“倍增计划”实施一年,如皋现代农业亮点不断涌现,高效农业占比快速提升,土地产出水平明显提高。20xx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9.9亿元,增长23.7%;平均土地产出达到2800元(现价),比20xx年增加800元。

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六大特色产业渐成规模。20xx年,如皋在坚持以优势农业为重点,以板块打造为抓手的同时,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特色板块能级。在粮食生产连续七年保持增长的基础上,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8.87万亩;新增高效果蔬、花木、高效渔业和桑园面积分别达6.04万亩、2.04万亩、0.51万亩、0. 37万亩。形成了60万亩的优质稻米板块、15万亩的花木产业板块、20万亩的生态果蔬板块、10万亩优质蚕桑板块、年饲养量180万头的优质生猪板块和年饲养量2000万羽的如皋黄鸡板块,以及2万亩休闲观光农业板块。初步建成了“优质稻米、花木盆景、生态果蔬、优质蚕桑、优质畜禽、旅游农业”六个10亿元及“高效渔业”5亿元板块。 新兴产业进一步出炉,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如皋注重突破传

统农业受制于土壤、温光水气等自然因素影响,把设施农业、有机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以提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20xx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0.02万亩,完成“倍增计划”全年任务数的100.2%,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设施农业面积占比首次超过10%。围绕“长江、长绿、长寿”的农业资源特色,建成休闲观光农业31家,新建的长江药用植物园、丁堰森果农业园正朝着国家4A级景区迈进。新兴发展的有机农业市场行情向好,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市创建也正加速推进。

…… …… 余下全文

篇二 :农业转型升级汇报

农业转型升级调研座谈汇报

云南省农业厅

(20xx年9月20日)

尊敬的调研组各位领导:

云南耕地、草原(地)和渔业水面资源丰富,20xx年有耕地总资源9117万亩(20xx年数据),常用耕地6345万亩,其中水田1993万亩;有草原(地)2.29亿亩;有水面418万亩。同时全省地处低纬高原,地形地貌复杂,“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十分突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动物、植物种类皆占中国的一半左右,发展山地农业、特色农业和外向型农业条件较为优越。作为资源性产业,云南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粮食、生猪和部分特色农产品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根据省政府办公厅通知要求,现将云南农业发展现状及云南农业在转型升级中涉及的有关问题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以来云南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省依托得天独厚的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致力发展优势经济作物, — 1 —

建成了烟、糖、茶、胶等规模化轻工原料生产基地,形成了“发展农业促轻工”的发展格局。进入新世纪特别是 “十五”以来,我省烟、糖、茶、胶四大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巩固提升,畜牧业、蔬菜、马铃薯、鲜切花、食用菌、中药材、经济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1806亿元和1106亿元,均为20xx年的1.7倍,年均增速分别为8.2%和6%,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二是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xx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952元、比20xx年增长94%。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近7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第一产业发展依然是我省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三是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产。20xx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6648万亩、粮食总产1650万吨,实现了自20xx年以来的连续8年增产,5年累计增加粮食135万吨,年均增长1.7%。粮食总产量居西部第三位、全国第十四位。

…… …… 余下全文

篇三 :关于我县经济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经济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县发展和改革局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转折性的重大变化,*县经济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挑战,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突显。转型升级是经济规律使然,也是*县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就推进我县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 现状及问题

县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冲刺“陕西十强县”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xx年实现生产总值80.17亿元,增长21.3%;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4.8∶40.2∶35提升为12.2∶70.6∶17.2;财政总收入1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9亿元,剔除两权价款收入,同口径比较,分别增长48.2%和40.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6亿元,增长31.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3亿元,增长20.2%;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21元,分别增长18.2%和24.8%。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继续前移,县域综合实力大幅跃升,顺利跨入“陕西十强县”行列。

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成为“强县富民”的擎天之柱。园区建设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基本建成,被确定为全省重点科技产业园区和重点建设工业集中区;煤炭、煤

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园区启动实施,工业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初步彰显。煤炭产能迅速扩张。大佛寺煤矿、官牌工业广场全面建成投产,蒋家河煤矿投入试运营,下沟、水帘洞等煤矿技改工程基本结束,煤炭产量五年翻了两番,20xx年突破2000万吨。资源转化开发明显加快。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大佛寺煤矿瓦斯发电、轻型墙体材料生产线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180万吨煤制甲醇、30万吨GM甲醇改性汽柴油、小庄煤矿、雅店煤矿等大型工业项目稳步推进,油母页岩综合开发项目启动实施,新型能化工业的发展基础更加牢固。20xx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8户,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8户;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0.14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98.14亿元,均较“十五”末翻了三番,工业对GDP的贡献份额达到67%。

…… …… 余下全文

篇四 :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项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观代化建设的全局。没有民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民营企业由要依靠增加物质和人力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就难以实现整个经济方式的转变和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

近年来,我市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变化,在调整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困难中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有的企业苦练内功,凭借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提高员工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的企业重新定位市场,凭借实施品牌战略、开发三线、三线市场和农村市场、拓展海外新兴市场稳定销售渠道,确保企业有序运转;有的企业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凭借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关键核心技术、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化解市场风险、开辟新的利润增加点;有的企业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挺进国际市场,抢占市场份额,实现了新的发展。民营经济的总量、规模、结构实现了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发展,进入了资本与技术相融合的产业提升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使海门的经济发展到了由投入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阶段。

不久前召开的海门市委工作会议唱响了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进军号,把“抢先转型”确定为下半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之一,号召广大民营企业坚持率先一步,快人半拍,牢固确立“早转早主动,早转早得益”的理念,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扣“结构调整,自主创新,集群集聚,城 1

乡统筹,生态文明”五大重点,在发展导向上更加注重又好又快,在发展动力上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在发展重心上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民生的协调统一,在发展的模式上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绿色增长。主要举措有以下方面。

一是通过实施“新兴产业扩张计划”,超常规突破重大项目;通过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高端化提升主导产业;通过实施“服务产业振兴计划”,大幅度扩大三产份额,从而全力培育新兴经济增长点,以大产业构筑转型升级新格局。二是通过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全力促使都市创业园(工业园区)扩大规模、提档升级,努力实施集群式产业转移。通过培育、购买、合作等多种途径经营品牌,着力推动企业发展由成本优势向品牌优势、由制造产品向创造品牌转化,拉长价值链条,增强竞争实力。通过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高技能的实用人才等“四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把人才作为转型升级的第一资源,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激发转型升级新活力。三是坚持把城乡统筹作为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加速构建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各项建设协调并进,引导企业在城乡一体化小城镇建设中寻找发展机遇,拓展市场容量和发展空间。四是通过大力发展风投基金、种子基金,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民间资本共同投入的多元化融资体系,为吸引、集聚和激发科技创新提供服务支撑。

…… …… 余下全文

篇五 :8.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作者:王忠宏 盛朝迅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20xx年4月13日

内容摘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江苏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效,但也面临认识、体制、技术、人才、资金等诸多复杂的问题。报告结合调研情况,提出了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江苏

一、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一)大力提升科技支撑作用。江苏在全国最早提出建立创新型省份。多年来,江苏坚持科教兴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目前,江苏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近5年组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000多个,与26个发达国家的148个专家组织建立引智合作关系,建立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8个,引进外资研发机构411家,支持26个本土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国内90%的重点大学与江

苏省或省辖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6万多名科技人员常年在江苏服务产学研合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首位,主要创新指标与韩国、芬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相当。20xx年江苏省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07%,明显高于全国1.76%的平均水平,并计划到20xx年将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5%。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xx年的45.4%上升到20xx年的54%,提高

9.4个百分点。

(二)加大优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江苏是国内大学、大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为进一步集聚优秀人才,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科技企业家计划”、“企业青年博士计划”。目前,江苏省吸引高层次人才近9万名,创新创业团队2200多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918名,其中,列入国家“千人计划”120名,形成了一条高层次人才集聚链,增强了江苏创新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 …… 余下全文

篇六 :华西村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新经验的调研报告

华西村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推进科学发展新经验的调研报告

江苏省委赴华西村调研组

华西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先进典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光辉旗臶。几十年来,华西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勇于超越、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成功之路,去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村级可用财力超过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万元。华西村不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创造了宝贵的经验。华西村的经验对全省和全国农村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华西村成为大规模培训农村干部的重要基地。

在新的发展阶段,华西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又好又快发展为鲜明导向,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实现了新突破,创造了新辉煌。吴仁宝同志提出的“地创高产出、人创高素质”,精辟概括、集中体现了华西村近年来发展的新思路新经验,更加突出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高效益发展,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今年6月3日,省委书记梁保华专程到华西村调研,对华西村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的新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进一步总结并在全省 1

学习推广华西村的新经验,促进全省科学发展上新水平。

华西村的新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以创新的理念和思路引领新发展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华西村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为过去的成绩和荣誉而自满,不为已有的做法和经验所局限,自觉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勇于实现自我超越,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在科学发展的前列。一是发展为要、效益优先的“发展观”。华西村在任何时候都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从实践中总结出“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深刻道理,近几年又进一步树立“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真道理,有效益的发展最科学”的理念,更加强调“创新创优创效”,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优先位臵。二是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观”。树立“创新必兴、守旧必衰”的理念,鲜明提出“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更加注重思路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三是人才优先、量才适用的“人才观”。进一步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得”、“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理念,更加重视人才这个发展的第一资源,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民生为先、共同致富的“富裕观”。进一步树立“富裕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体个人共同富、健康富、长期富”的理念,更加有效发展集体经济和改善民生,更高层次实现共同富裕。 2

…… …… 余下全文

篇七 :项目申报书浙江休闲农业的转型与升级研究

杭州师范大学

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项目申报书

        项 目 名 称 浙江休闲农业的转型与升级研究

负  责  人  孙鎏华              

所 在 学 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联 系 电 话 15158054515        

电 子 信 箱 583163438@qq.com   

类       别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科技发明制作

杭州师范大学

二○一一 年 九 月九  日

填  表  须  知

一、杭州师范大学学生科研资助经费主要用于资助大学生在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开展研究工作,以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杭州师范大学正式注册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可以申报作品参赛。

三、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等三大类。请申报书封面上的作品类别上用“√”标明。

四、申报立项的作品可以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科生、研究生类进行申报。

…… …… 余下全文

篇八 :关于鄞州区农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鄞州区农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鄞州区紧邻宁波市中心城区,地理位置优越,综合实力强劲。近年来,面对形势的发展变化,鄞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农业建设,以依托城市、服务城镇、致富农民为主线,全力探索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方法,取得了积极成效和可贵经验,保持了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现代产业体系、保障体系、服务体系、责任体系、安全体系等五大体系初步构建,精品农业、加工农业、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五大农业蓬勃兴起,生产布局区域化、产业基地规模化、产品质量优质化、经营主体市场化、栽培管理标准化等五化目标基本实现。20xx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730元,分别较上年增长4.2%和10.8%。

一、四大背景倒逼农业转型升级

(一)经济发展大势所趋。20xx年撤县建区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鄞州经济步入了快车道,工业经济加快发展,服务业迅速崛起,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平台建设方兴未艾。去年,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县第11位。考察鄞州经济发展提升的历程,一条至关重要的经验就是不失时机地推动转型升级。从20xx年组织实施优化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双优战略”,到20xx年起推进竞争力提升行动纲领等“三大行动纲领”;从实施高新技术产业“2+3”工程,到培育工业企业五十强五十佳的“双五十工程”;从工业“两园区两中心”建设,到服务业“八大产业基地”打造等,无不贯穿着战略转型、产业转型、科技转型、服务转型的思路。可以说,转型升级是鄞州发展的主旋律,是鄞州各级决策者着力推动的主战场。后金融危机时代,鄞州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进入了资源要素的瓶颈约束期,原来的外向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资源环境要素越来越难以支撑粗放、低端的增长方式,决策者思考最多、花力气最大的是推动转型升级,以降低发展代价、扩大发展空间、拓宽发展道路。农业是基础产业,伴随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只有紧跟时代的潮流和步伐,把握前进的节拍和脉搏,才会不落伍、不拖后腿,才能融入经济发展的体系,实现共同提升跨越。这也是鄞州一直以来的做法。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