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古代中医对肺与鼻相关性的认识

古代中医对肺与鼻相关性的认识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 (吴飞虎 陈思洁)

1.鼻-肺在脏腑经络中的关系:五脏皆有其外象,其中肺外象在鼻。肺主鼻,鼻为肺之窍,又为肺之官,鼻下连于肺,肺上通于鼻。《灵枢〃五阅五使篇》说:“鼻者,肺之官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肺主鼻,在窍为鼻”,《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以上都是对鼻与肺的官窍与脏腑之络属关系的阐述。

2.鼻-肺的生理关系:生理上肺气上接气道直通于鼻,构成肺系。肺主气、司呼吸、助发音、主嗅觉。肺气存在于整个肺系之中,上达鼻窍,下至中焦。肺气充沛,肺鼻协调,则肺系功能正常,共同完成宣发与肃降,使鼻窍得以濡养,卫气得以发挥其卫外作用而保护人体免受外邪侵袭,且能保持嗅觉敏锐。《灵枢〃脉度篇》说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严氏济生方》说“夫鼻者,肺之所主,职司清也,调适得宜,则肺脏宣畅、清道自利。”

3.鼻-肺的病理关系:祖国医学认为鼻病多源于肺,肺病可因于鼻。当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可使肺气上逆;或肺气虚弱、腠理不固,则卫气防御外邪的功能减弱,使鼻窍易感外邪。在临床诊疗中,更常见到的是鼻病迁延不愈,继而导致肺疾之证,例如鼻鼽、鼻渊等证迁延日久,常可兼见咳嗽、哮喘等症,这正是表明了鼻与肺在病理上的关系。如《灵枢〃本神篇》说:“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提出了肺气虚弱可导致鼻病;《诸病源候论》谓:“肺脏为风冷所乘,则鼻气不和,津液壅塞而为鼻。”记载了肺实可导致鼻病。《严氏济生方》说:“夫鼻者,肺之侯 其为病也,为衄、为痈、为息肉、为疮疡、为清涕、为窒塞不通、为浊脓,或不闻香臭。此皆肺脏不调,邪气蕴积于鼻,清道壅塞而然也。”《医学摘粹》亦说:“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以上均表明了鼻病多因于肺病的关系。而《辨证录〃咳嗽门》说到:“夫肺窍通于鼻,肺受风寒之邪,而鼻窍不通者,阻隔肺金之气也。”则提及了鼻病也可影响到肺脏的病理联系。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中医论文范文

针灸学入门感言

              --关于中医方法调养身体

摘要:中医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经络通畅,气血充足,是以气色红润,身体健康。简析针灸,拔罐之类中医调养身体的方法。

关键词:中医 针灸 艾灸 拔罐

一、 对中医学的体会

(一) 中医学历史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二)   感受的中医学

自我记事起,每当生病或者身体不适。第一反应就是吃药或者打针。

也就是抗生素以及静脉注射。身边的人大多如此。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西医已经是大家生病不适时的首要选择。而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医却被忽略了。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相信中医。也许在如今的年代,大家对中医的几乎没有了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医学有着深厚的基础,在治疗疾病和调养身体方面有着西医不可取代的作用。我亲眼从妈妈的经历中感受到中医的神奇和魅力.于是选修了针灸学入门这门课程.通过学习针灸学入门这门课程,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了解。尤其是通过针灸,艾灸,拔罐这些中医方法来调养身体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中医的优势--论文

中 医 的 优 势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医的优势

【摘要】通过比较中医与西医在医理的差异、治疗费用、治病的超前思想及功效来说明中医所具有的优势。

【关键词】中医、优势

中医是我国一大发明, 是原创性医学,与中华民族历史一样悠久,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意义远大于我国指南针、纸、印刷术和火药等四大发明。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统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在充分汲取了我国汉族及藏族、蒙族、苗族、彝族、傣族、回族、鲜族等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理论及对疾病防治经验系统总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方医药学体系,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传统医学理论最系统、内涵最丰富、应用最广泛、保留最完整的突出代表。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防病,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繁衍壮大,中医药独到的优势起到了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中医与西医相比的医理优势:

中医与西医在哲学思想、基础理论和医疗方法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医学。中医是以综合演绎为主的东方科学,是在长期的大量的医疗实践中,总结推演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医学,是只针对活人的医学,因而对于生命运动有着深刻的认识。西医则是以还原分析为主的西方科学,是以动物和死人解剖为基础的实验医学,因而对于异常复杂、联系广泛而又处于不断变化的生命的认识,往往陷入机械论的泥坑。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西医注重的是局部而不是整体,是结构而不是功能,是物质而不是精神,是各个内脏的作用而不是其间的联系。

二、中医治未病思想超前意识:

早在《黄帝内经》时中医便提到“不治已病治未病”,它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它有以下几个主张,第一便是摄生防病。《黄帝内经》说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强调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中医论文集中医论文范文免费下载:中医儿科临床思维培养

中医论文集中医论文范文免费下载:中医儿科临床思维培养

【摘要】   通过中医儿科理论、临床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衔接,渐进式地建立、完善、巩固学生的临床思维,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多次反复中,认识中医的特点及规律,并学会运用中医的思维方式来诊治疾病,为成为真正的中医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临床教学; 教育; 教学方法

目前很多中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着许多困惑,能把中医作为毕生事业来追求的人逐渐减少,除了客观因素外,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其一,对于学生来说中医理论知识深奥、复杂,很难在头脑里形成简洁、易学、易用的理论体系,临床实践时面对纷繁复杂的疾病感到茫然,不知如何面对,从而丧失学好中医的信心;其二,目前中医临床教学缺乏规范的临床指导原则,医生看病“随意性”较强,对于刚上临床的学生来说很难掌控;其三,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在时间上明显脱节,可能使前期教学效果薄弱化。

作为儿科临床课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理论框架,能缩短从书本知识到临床的过渡,这是笔者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现将常用的对策介绍如下。

1 理论教学详略得当,建立认识疾病的基本思路

1.1 简化总论教学,突出儿科特色 按教学计划的要求,总论时间安排相对充裕,许多知识点与其他科目重复,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一笔带过,该部分选择一些具有儿科特色的内容重点讲授。例如小儿的体质特征“纯阳之体”“稚阴稚阳之体”的含义,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三常有余,四常不足”“易寒易热,易虚易实”脏器轻灵,易趋康复”的内容及意义,小儿特有诊法“察指纹”“摸囟门”,常用的望诊手段“审苗窍”及小儿6种基本脉象的检查等,让学生掌握小儿的主要生理、病理特点及特殊的诊治手段。

1.2 强化各系统总纲教学,凸显其理论框架 在各章节的教学中,突出各系统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主要的用药原则。以肺系疾病为例,强调肺的生理功能,即宣发肃降功能,为水之上源等基本概念;肺与其他脏腑的关系,特别是与大肠的关系;以及相应的病理变化,如肺气上逆,水聚为痰等;由此产生的主要临床表现咳嗽、喘息、痰多等;治疗原则因病机而设,采用宣肺降逆,止咳平喘化痰以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临床常用药对的用意:“麻黄-杏仁”意在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化橘红-京半夏”意在行气化痰。由此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肺系疾病的基本理论框架。

…… …… 余下全文

篇五 :谈谈对中药处方的认识

1 中药临证处方原则

中药处方的含义:中药处方是理法方药的结合,是临床辨证论治的终末程序。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辨清证候,申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的采取的治疗方法。治法确立之后,成为遣药组方的原则。方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所以常说“方以药成”,“方随法出,法随证立”。该过程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整个过程,无理则无法,无法则无方,无方则无药,缺少任何环节均不成一体。从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治法是在积累了相当医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而来的,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论,但是,当治法已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遣药组方和运用组方的指导原则。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处方思路,要求“理明,法合,方对,药当”,每一张处方的组成,必须根据病情,在辨证辨病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在配伍组成方面,还需遵循严格的原则。方剂的组成原则,最早见于《内经》,“君臣佐使”原则亦称为“主辅佐使”原则。君药,即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处方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臣药有两种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症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配合君臣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二是佐治药,即用以清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在谴药组方时并没有一定的格式,全视病症大小与治疗要求的不同以及所选药物的功用来决定。

2 中药处方的安全性

处方的目的就是防病、治病,减轻患者的痛苦,恢复身体健康。安全有效是中医处方中两个重要方面。因此,中医对其处方的安全性早有明训。临症处方应遵守对症不伤人,蠲疾不损正,以保证处方的安全性。为此中医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观察,对十八反十九畏的应用提出了明确的规定。现代药物学研究表现,十八反中所列药物配伍却又相互影响药效的作用。但对于特殊情况下所用十八反配伍亦可达到治疗目的(海藻玉壶汤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中药十八反虽然不是绝对的配伍禁忌,但在临床应用中仍要谨慎用之。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中医药文献检索论文

《中医药文献检索论文》

姓名:吴文泽

学号:

班级:中医临床(

日期:

09111161 3)班2010.11.24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

摘要:将我国传统的中医治疗理念与西医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结合起来治疗疾病成为当下医学领域的重要趋势之一 。它在治疗中风等疾病上有着突出的疗效,结合了西医见效快、科学稳定和中医安全、无副作用的优点于一体。中西医结合不仅可以弘扬中医文化,为中医科学化做出卓越的进步,同时也为医学领域治疗中风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为人类克服疑难杂症开辟了新的道路。

关键词: 中风 中西结合 综合治疗

Abstract:It has became one of the important tendencies in medicine field that combining ou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cept with the modern scientific methods of Western medicine.It has an outstanding curative effect on the treatment of apoplexy,it combined with the quick effect and scientific security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security no side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Combining ou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Western medicine not only can promot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nd make great progress of scientific chinese medicine,but also offer new treatment of apoplexy in medical field. It opens up a new path for humans to overcome difficult disease.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中医学毕业论文:中医的意象思维

中医的意象思维与意象模式

摘要:意象既非具象又非抽象,既兼具象又兼抽象。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最具特色的思维方法之一。在长期的实践中,意象思维产生了一系列的意象模式,如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等。中医学的六淫、四气、藏象、证候等亦属意象模式。意象模式具有整体性、衡动性、相对性、随机性、中和性、指示性等特征。认识掌握意象思维方法对古今文化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是意象思维,即比类取象,中医亦不例外。 古人认为“知地者智,知天者圣”(《周髀算经》)意思是说能用计量的方法直接测度大地的人是聪明人,而能结合取象的方法测度天体的人则是特殊聪明的人。这里的取象不同于单纯直接的观象。它是在大量观象的基础上,依靠思维的抽象活动,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概括、综合、归纳,确定出它的抽象属性,找出它们的共相,并借助于特定的形象加以标识。这就是汉代易学家王弼的“立象尽意”和“得意忘象”。这里的“意”是意象,这里的“象”则是现象和表象。掌握了事物的内涵属性(即意象)后,则不再受具体事物表面现象的局限。取象的内容除包含事物的表象外,还包含“特定事物的内涵属性、内部结构、实体与表象的关系,事物本身与其外界各事物的联系和制约关系等等”。(宋为民《中医全息论》重庆出版社19xx年第61页)《周易》的八个本卦和六十四个重卦都是取象,其中象辞就是取象。

取象方法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基础理论形成的关键所在。中医通过对人体表象的直接观察,归纳出效法自然的意象生理、病理、病机模型,如藏象、经络、六经、气血营卫等。以脏腑为例,五脏(心、肝、脾、肺、肾)都近似于实体,故类比其实象,拟之于地,取其共相(意象)为阴;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都呈现为空腔形体,故类比其虚象,拟之于天,取其共象为阳。不懂这一点,是无法弄明白五脏六腑为什么分属阴阳,怎么和阴阳沾上边的。又云“三阴三阳(六经)之名词,皆为病症深浅界限之符号,非必指脏腑中实质疾患。”(时逸人《中国时令病学》)“变证为端,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尽之,则变而不变矣。”(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卷首》)在治疗方面,《脾胃论》“用药宜禁论”指出:“夫时禁者,必本四时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象万物之发生,耕、耨、科、斫,使阳气 1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中药针灸论文

中药针灸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药针灸成功申遗论文

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号:201107014101

姓名:付念

指导老师:赵翔宇

一 中药针灸申遗背景

中医针灸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基础,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具与艾叶等主要工具和材料,通过刺入或薰灼身体特定部位,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而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延绵数千年传承至今,不仅是一种保健和治病救人医疗技术,是人类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已成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标志之一。不仅在中国广泛采用,并流传于世界许多国家。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而中医针灸申遗的实践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一种文化要能够被人们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而中医针灸正是这样的一个文化载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不少被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吸引的外国学子来中国正是通过中医针灸来触摸和感受文化,而国外很多民众也借助针灸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形式来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中医针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正在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和使者。

此外,针灸还是中医中体现技艺和工艺最突出的部分,而且这种经千百年积累、总结出的传统技艺,至今还难以用现代科技所替代。 20xx年11月16日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xx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申报工作。于20xx年9月将“中医”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因申报规则的具体要求,20xx年10月改为“中医针灸”申报。20xx年5月通过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附属机构评审,20xx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中医针灸”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