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化曲为直,用直解曲

      ——《平抛运动》教学案例

                                                  黎城一中  刘黎明

【案例背景】:《平抛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二节的内容。平抛运动作为高中阶段研究的两种典型曲线运动中的一种,它是学生第一次用所学过的直线运动的知识来处理曲线运动的问题,体会分析解决曲线运动问题的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尝试经历应用这种方法来探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学习过程,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问题的乐趣,领悟怎样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将曲线运动的问题化为直线运动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种思想方法的意义,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预设思路】:本节课采用演示、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来体会是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曲线运动——平抛运动,等效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为了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会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应把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想、实验研究、推导规律等环节都尽量交给学生自主完成,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 …… 余下全文

篇二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磁感应强度》

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     徐军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感应强度B的物理意义。

2、了解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3、理解磁感应强度B的定义。

4、会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电场的研究方法类比探究描述磁场的物理量。

2、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磁场力与电流及长度的关系。

3、通过演示实验,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4、体会比值法定义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会由个别事物的个性来认识一般事物的共性的科学方法。

二、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

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本节的重点。同时磁场对磁极和电流的作用力远比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复杂,怎样建立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

在引入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时,基于学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让学生首先回忆在学习电场强度时的探究方法。即通过从电场的基本性质入手寻找描述电场的物理量,让他们类比从磁场的基本性质着手寻找描述磁场的物理量,这样可以降低教学难度。

这样设计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活动以增进学生对类比方法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和归纳能力。

四、设计和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

探究式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物理课程标准里提出的重要课程理念,其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一种经历,其中少不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老师不能包办代替。物理教学要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要从重视和设计学生体验学习入手,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去经历、感受。

通过上面的复习我们可以得到磁场的探究方法,即从磁场的基本性质出发,通过磁场对磁极和电流的作用来寻找描述磁场的物理量。可以通过小磁针的北极受力来规定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但是因为小磁针有南极和北极,而不是磁单极子,两极受力会平衡,所以无法通过小磁针受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磁场对电流元的作用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在探究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力与电流元的关系,然后类比电场比值法定义磁感应强度。

…… …… 余下全文

篇三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20XX年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3.知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知道物理中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2.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光滑的水平板(一端带有定滑轮);砝码(一盒),细绳、夹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2.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产生加速度,而产生的加速度又和物体的质量及所受力的大小有关,那么: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及物体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2.理解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1)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所用的实验装置,教师进行讲解:图中是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板上,小车的前端各系上细绳,绳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各挂一个小盘,盘里放有数量不等的砝码,使两辆小车在不同的拉力下做匀加速运动。

(2)对本次实验中说明的两个问题

a:砝码跟小车相比质量较小,细绳对小车的拉力近似地等于砝码所受的重力。

…… …… 余下全文

篇四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物理教学案例之《匀速圆周运动》

一、课程设计背景

这是一节概念课,内容多且抽象,不好上。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将是一节乏味的概念课。新课程将这一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整合,举出几个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并说明这些实例中的向心力来源。自行车(或摩托车)、汽车转弯。地面对自行车(或摩托车)、汽车有指向内侧的静摩擦力,这个静摩擦力提供自行车转弯时所需的向心力;接着在导入过程运用在南极附近通过慢速暴光得到的星空照片和游乐场的过山车,说明了身边的圆周运动,通过运用较多的实验器材配合概念教学,既增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增加了课堂的情趣。我在处理这一节内容时,除了根据教材要求,运用“过山车模型”替代游乐场的过山车导入外,还视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采用其他的替代实验进行演示。但我认为采用教材的导入还不够,若能增加“水流星”的实验导入将会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节课将成功一半。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在设计时就将“水流星”的实验增加到导入过程里了。

二、教学过程

上课时,我按照设计好的顺序,首先引导学生观看在南极附近通过慢速暴光得到的星空照片,体会地球的圆周运动,接着通过“过山车模型”说明了游乐场过山车的圆周运动。我发现学生的好奇心开始被激发起来,但还没有达到高潮。这时我拿出了自制的“水流星”装置问:“哪位同学上来表演水流星?”,在大家的推举下,李子心同学大胆地走上讲台,在没有任何指点的情况下表演了“水流星”。由于缺乏经验,李子心同学在收回“水流星”装置时,不小心将“水流星”中的水洒了一半到地上,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笑声。李子心同学有些不好意思,有退缩的表现。这时我鼓励李子心同学要大胆表现自己,要勇于克服困难。在我的指导下,李子心同学将“水流星”装置重新装满水,再次进行了表演。这次表演“水流星”中的水洒了一点点到地上,只引起同学们轻微的叹息声。接着,我将“水流星”从李子心同学的手中接过来亲自表演,并将有关方法向同学们阐述清楚。当表演即将结束时,我照着“水流星”的惯性顺势一带,“水流星”便稳稳当当地停了下来,一滴水都没掉出来。表演获得了圆满成功,全体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同学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课程内容上。接下来可想而知,整堂课上得非常活。

…… …… 余下全文

篇五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平 抛 运 动 教 学

永年县实验高级中学   张增国                                              

案例背景】:《平抛运动》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二节的内容。平抛运动作为高中阶段研究的两种典型曲线运动中的一种,它是学生第一次用所学过的直线运动的知识来处理曲线运动的问题,体会分析解决曲线运动问题的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尝试经历应用这种方法来探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学习过程,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问题的乐趣,领悟怎样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将曲线运动的问题化为直线运动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种思想方法的意义,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预设思路】:本节课采用演示、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来体会是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曲线运动——平抛运动,等效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为了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会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应把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想、实验研究、推导规律等环节都尽量交给学生自主完成,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 …… 余下全文

篇六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都是“加速度”

1.问题的产生

去年国庆,我的第一届学生聚会,我是班主任,同时任教他们高一入门的物理课,被他们邀到现场,大家非常开心,由于是高中同学,不免要回忆高中时代的一些生活学习片断,一位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顺手拿起桌上的一个苹果向空中抛去,然后用手接住,笑着对我说,老师,加速度多大?旁边一大帮同学笑嘻嘻地抢着回答:

●你是指抛上去还是落下来的过程?(一个女孩子,也是医科大学毕业的)

●上升加速度朝上,下降时加速度朝下。(军事指挥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干脆利索地回答)

●上升过程速度都没增加,哪有加速度?下降才有加速度吧。(师范大学毕业的,不是学物理专业)

●最高点苹果都停下来了,肯定没有加速度。(竟然是一个重点大学理工科毕业学生的回答)

●老师,我忘得一干二净了,全还给你了,白学了。(一个女孩,后来学文科了)

2. 他们是这样学的,我是这样教的

加速度的概念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贯穿高中物理始终,但过不了三五年,他们将这些东西抛到了九霄云外,抑或将加速度概念扭曲。也就是上面回答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加速度”答案。

想想原来我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两种模式进行导入:

第一种是列一个如下所示的表格作为新课的引入:

然后设计问题: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哪一个速度改变量大?

2.哪一个所用时间长?

3.哪一个速度变化快?

学生讨论回答完毕,老师总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就叫加速度。然后转身在黑板上醒目地写上今天的主题:“速度变化的快慢 加速度”.

第二种是作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导入:

作出两物体的v—t图像,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同学们从图中找一找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学生:甲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30m/s,

乙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10m/s。

师:哪个物体的速度改变要快一些呢?

学生:甲物体,因为甲的速度每秒才改变6m/s。

…… …… 余下全文

篇七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内容:选修3-1第三章《磁现象和磁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材分析

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了解如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电流磁效应现象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

学生分析

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矗但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学生对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感兴趣的,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了解地磁尝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需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 …… 余下全文

篇八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20##—20##学年第二学期物理实验教学案例

  贺君                                              

【案例背景】:《平抛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二节的内容。平抛运动作为高中阶段研究的两种典型曲线运动中的一种,它是学生第一次用所学过的直线运动的知识来处理曲线运动的问题,体会分析解决曲线运动问题的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尝试经历应用这种方法来探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学习过程,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问题的乐趣,领悟怎样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将曲线运动的问题化为直线运动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种思想方法的意义,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预设思路】:本节课采用演示、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来体会是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曲线运动——平抛运动,等效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为了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会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应把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想、实验研究、推导规律等环节都尽量交给学生自主完成,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