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 …… 余下全文

篇二 :高一数学教学案例

高一数学教学案例

§1.1.1 集合(—)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

1. 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 集合的元素特征

3. 有关数的集合

(=)能力训练要求

1.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提高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的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

1. 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2. 引导学生爱班,爱校,爱国 教学重点

1. 集合的概念

2. 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教学难点

1. 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2. 数集与数集的关系 教学方法

尝试指导法

学生依集合概念的要求,集合元素的特征,在教师指导下,能自己举出符合要求的实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特征的掌握

教学过程

㈠. 复习回顾

师生共同回顾初中代数涉及“集合”的提法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初中代数第六章不等式的解法一节中提到: 一般的说,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的解集的定义中涉及到“集合”。

㈡. 讲授新课

下面我们再看一组实例

观察下列实例

⑴数组 1,3,5,7

⑵到两定点距离的和等于两定点距离的点

⑶满足3x-2〉x+3的全体实数

⑷所有直角三角形

⑸高一(3)班全体男同学

⑹所有绝对值等于6的数的集合

⑺所有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的集合

⑻中国足球男队的队员

⑼参加20xx年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

⑽参与中国加入WTO谈判的中方成员

通过以上实例,教师指出:

1. 定义

一般地,某些指定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 师进一步指出:

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师]上述各例中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生]例⑴的元素为1,3,5,7。

例⑵的元素为到两定点距离的和等于两定点尖距离的点。 例⑶的元素为满足不等式3x-2〉x+3的实数x

…… …… 余下全文

篇三 :如何撰写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如何撰写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松江一中 周钢

【背景】

医生通过医案的剖析,发现规律,培养新人,建立发展理论;工程师通过施工事例分析,解释施工过程中的物理学、工程学理论的合理性,锻炼技术人员,他们通过这样的途径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医学、建筑学专家。上世纪七十年代,教育界人士借用医疗、工程的做法,将教学中具有典型的事例与疑问看作研究的实际事件,创立了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对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学案例的分析,有助于教师对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等的深入了解,也有助于教师清晰地看到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是如何成功运用的。所以教学案例将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是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正如萧伯纳说过的: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当我们交换之后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当我们交换之后每人就会有两种思想。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

教学案例是事件: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它是对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正因为这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须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必须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案例与故事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袭的,它所反映的是真是发生的事件,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

…… …… 余下全文

篇四 :高中数学《诱导公式》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诱导公式》教学案例分析

来源:安徽省金寨第一中学 发布时间:2009-07-23 查看次数:424

高中数学《诱导公式》教学案例分析一、教学设计:

1、教学任务分析:

( 1):借助单位圆推导诱导公式,特别是学习对称性与角终边对称性中,发现问题。提出研究方法

( 2)能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与恒等式的证明,并从中体会未知到已知,复杂到简单的转化过程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诱导公式的探究,运用诱导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与恒等式的证明,提高对数学内部的联系。

教学难点:发现圆的几何性质(特别是对称性)与三角函数的联系,特别是直角坐标系内关于直 y=x对称的点的性质与的 诱导公式的关系

3、教学基本流程:

4、教学情景设计:

问题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阅读 P26的“思考”,你能够说说从

圆的对称性可以得到哪些三角函数的性质? 引导学生建立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之间的联系 对称性出发,思考并回答可以研究什么什么性质,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圆的对称性出发,思考相应角的关系,再进一步思考相应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2.阅读P26页的“探究”并以问题1为例,说明你的探究结果 讲“思考的问题具体化”进一步明确探究方向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终边与角 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的角与 的数量关系,然后得出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3.说明自己的探究结果为什么成立 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进行证明公式 2 教师提出对探究结果证明的要求,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学生利用定义进行证明,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前面的探究结果 4.用类似的方法,探究终边分别与角 的终边关于x轴,关于y轴对称的角与 的数量关系,他们的三角函数值有什么关系?能否证明? 让学生加深理解利用单位圆的对称性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的思想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并列学习”同样的思路研究诱导公式 3.与4,学生独立思考并自主探究和给出证明 5.概括公式2----4的探究思想方法 及时概括思想方法,提高学习活动中的思想性 引导学生概括出: 6.概括一下公式1--4的特点及其作用 深化对公式的理解 提醒学生注意公式两边角的共同点,学生讨论并概括说明 7.例题1--2 通过公式的应用,较深对公式的理解 学生对公式的初步应用 8.借助单位圆探究终边与角 的终边关于直线 对称的角与 有何数量关系?它们的正弦,余弦之间的关系式? 根据公式 2--4的探究经验,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公式5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看到网络上的单位圆,发现角 的终边关于直线 对称的角与 的数量关系,关于直线 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引导 9.能否用已有的公式得到 的正弦,余弦与 的正弦,余弦之间的关系式? 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证明公式 6 教师引导学生将 转化为 利用公式4.5推导公式6 10例题 加深公式 5.6的理解 学生完成,老师讲解 11.在线测评 看看学生的掌握情况 学生测评,教师给以评价 12.总结这些公式,记忆方法。 高中数学《诱导公式》网络教学教师小结:林婉查

…… …… 余下全文

篇五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函数单调性

教学目的:理解函数单调性概念,掌握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会证明一些简单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单调性。

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与判断

一、问题情境

1.情境:函数是描述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如果了解了函数的变化规律,那么也就把握了相应事物的变化规律。因此研究函数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2.问题:20##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由原定的7月25日推迟到8月8日,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怎样用数学语言刻画“随着时间的增大气温逐步升高”这一特征?

二、学生活动

问题1 分别作出函数y=x+1,y=-x+1,y= x2以及y=(x≠0)的图象,并观察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值有什么变化规律?

 

 

 

 

 

 

 

 

 

 


在学生画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图象,获得信息:第一个图象从左往右上升,y随 x的增大而增大;第二个图象从左往右下降, y随 x的增大而减小.对第三,第四个图象进行讨论,让学生知道函数这两个性质是对定义域内某个区间而言的,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 …… 余下全文

篇六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课题 : §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一、教学设计思路:

1、函数及其图像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既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像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我们知道:函数的表示法有3种:列表、图像、解析法,以往函数的学习大多只关注图像的作用,这其实只借助了图像的直观性。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函数是片面的。本节课,力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并通过对比总结得到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去体会这种的研究方法,以便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

2、本节课我努力做到:①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同伴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②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且在对话之后重视体会、总结、反思、力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学习研究数学的方法;③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案

三、教学点评:

运用新课程理念, 在“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概念和性质的教学中突出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形成概念——从实例引入指数函数的概念

(1)归纳定义(学生归纳)

(2)剖析定义(学生讨论)

(二) 动手实践, 探求新知——探索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将学生分成小组, 分别在坐标纸上运用描点法画出指数函数的图象;让学生独立画图,分组讨论,交流;教师课堂巡视,个别指导,展示画得较好的部分学生的图象。

(2) 运用几何画板或图形计算器作指数函数图象;

(3) 各小组根据图象总结图象特征和函数性质;

(4)各小组派代表向全体同学汇报探究成果; 

(5) 师生共同整理汇总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这样的设计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本质,尽量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可能。教学中遵循教材知识体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实例到数学,因势利导,螺旋上升,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从中体会到数学教学设计应注重坚持以下原则:

…… …… 余下全文

篇七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夏义品教学案例: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提出问题:

新课程认为知识不是单方面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教师指导和同学的帮助)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的认识,我认为若遵循这个原则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将是一种高效的活动。

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指数范围扩充到实数的基础上引入指数函数的,而指数函数是高中研究的第一种具体函数。是在初中已经初步探讨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基础上,在进一步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及有关性质的前提下,去研究学习的。重点是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难点在于弄清楚底数a对于函数变化的影响。这节课主要是学生利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像,并描述出函数的图像特征,从而指出函数的性质。使学生从形到数的熟悉,体验研究函数的过程与思路,实现意识的深化。

设计背景: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慢慢体会到新教材渗透的、螺旋式上升的基本理念,知识点的形成过程经历从具体的实例引入,形成概念,再次运用于实际问题或具体数学问题的过程,它的应用性,实用性更明显的体现出来。学数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经过多年的数学学习,学生还是害怕学数学,尤其高中的数学,它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很抽象。所以如果再让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的生活太远,那么将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力抓住知识的本质,以实际问题引入新知识。另外,就本章来说,指数函数是学习函数概念及基本性质之后研究的第一个重要的函数,让学生学会研究一个新的具体函数的方法比学会本身的知识更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知识都是生疏的,在大脑中没有形成基本的框架结构,需要老师的引导,使他们逐渐建立。数学中任何知识的形成都体现出它的思想与方法,因而授课中注重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运用其中的方法去学习新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 …… 余下全文

篇八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

我 所带的是高二(2)班,她是个庞大的班级,有56名学生。

在第一周上课的几天里,我渐渐的发现一名“怪”学生——张勇明。这名学生坐在教室正中间第二排的位置上。这样的位置是老师能看到的最佳位置,就在老师眼皮底下。上课时,其他这种位置的同学 慑于被老师盯上,一般都规规矩矩的坐着,认认真真的听课, 而这位同学却不然,他好象一点也不怕被我盯上。

上课时,先是看着黑板听一会儿,然后就弯下腰半趴在课桌上什么也不看,懒懒的样子,不知道在干什么。下课后我走到他跟前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他笑着摇摇头说没有。

课后(2)班主任周老师告诉我,其实那个学生的数学基础挺扎实的,只是有些懒不能长久坚持下去,应该多注意多关照一下。

在以后的上课中,我在提问其他同学问题的时候,也有意无意的去提问他。课后,走到他跟前问他有没有不清楚的问题。

渐渐的在以后的课堂上,这位同学半趴在课桌上的次数少了,当讲到关键处时,我也能看到他在集中精力听。而且我还发现他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提前预习书本内容,提前做课后练习及习题。有一次我讲四种命题的关系,下课后我走到张勇明跟前,看到他已经把下一节充分必要条件的练习题做过啦,而且准确无误。

中段考试成绩出来了,张勇明的数学考了75分(满分150分),全班第一名。其中有一道数学大题难度较大,我曾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过,可是只有张勇明一个学生作对,其他做对的同学寥寥无几。

由此,我体会到:由于(2)班大部分同学基础比较薄弱,而高中阶段新内容新知识的接受又需要以前所学内容做铺垫,而以前的知识又没真正掌握,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以致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课堂上,多数同学听的蒙蒙胧胧似懂非懂。

针对这种现象,我要求同学做到:(1)把以前的数学课本从家里找到带到教室来,放在课桌上有意识的经常翻一翻。这样有些没记住的公式或不熟悉的公理定理就能记住了。(2)同学们作课堂笔记的时候,对于涉及到的旧知识内容如果不了解,那么也要做笔记。这样易于查漏补缺,新旧内容一起巩固并掌握。(3)当天事情当天做。每天上完新课后,若有不懂的问题争取当天解决,或者问我或者问同学。(4)经常复习巩固。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