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旧关村村史

旧关村村史

村落概况  羊流镇辖村,位于羊流镇镇西北部,王裴公路西侧,莱芜.泰安岱岳区.新泰三市区交界处.距新泰市区36公里,距羊流镇9公里。距104国道仅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村现有耕地1006亩、,至20##年底全村334户人家,人口866人,姓氏有刘、王、高、邱、渠、曹、赵等为主,均为汉族。

历史沿革  相传春秋时建村,时为齐国与鲁国交界之要塞,曾设有关口。村南现有关台遗址,因村座落关台之北,旧称关后村。后因齐鲁交界自渤海关至此为第九道关口,故又名九关村,后演化为旧关村。建国后隶属新泰县,1958月3月至9月属新泰县旧关乡,1958年10月至1984年4月属羊流公社,1984年5月至1985年12月属羊流办事处,1985年12月至1995年7月属新泰市旧关乡,时为旧关乡驻地。1995年7月撤旧关乡划归羊流镇至今.

自然环境  地处丘陵,四季分明,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树木以杨、槐、柳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 花生 .玉米. 地瓜。近几年大规模发展了植桑养蚕,成为全镇养蚕专业村。旧关河含砂金丰富,1987年曾建有砂金矿。

文物古迹  村南现有春秋时关台遗址,村内原有古庙一座,但因年久失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倒塌,现已不复存在。村内有两棵80年龄杨树,两人合搂抱粗被村民誉为村脉,自发保护。村南有莱芜战役烈士陵园一处,安葬烈士73人,于20##年投资8万元新建院墙,看护房2间,全部更新墓碑,院内绿化植被,栽植松柏树,为群众缅怀烈士,进行爱国教育活动提供了场所。

经济发展  我村处于城乡偏远地区,根据我村土壤特点,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完善合同,大力发展植桑养蚕,年全村养蚕收入达到30余万元,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水平与村民收入水平。我村每月农历逢5、10为集市,又地处莱芜.泰安岱岳区.新泰三市区交界处, 每逢集市,三县商贾云集,百货农副产品齐全,贸易堪盛,年交易额达到千余万元,称为三县之集,利用集市优势,村委规划商业街一条,发展商业店铺200多家,至20##年底全村人均收入9600元,集体收入近10万元。

…… …… 余下全文

篇二 :高庙村村史

高庙行政村村史简编

村落概括

高庙行政村隶属尉氏县庄头乡,距尉氏县城25公里。坐落在贾鲁河畔。北距中牟县城22公里,距开封城35公里,庄头至中牟的公路斜穿村东头,也是尉氏县北大门,与中牟、开封两县交界,有鸡鸣听三县之说。辖六个村民组,人口1760人,耕地面积3005亩。

据村北古庙内碑文记载,最初村名叫“三郎村”因村民多是马姓、郑姓和杨姓,故而得名。因本地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所以自清朝末年又有范、朱、张、李、单等姓氏陆续由外地迁入,因村北有一古庙、又以范氏居多,所以更名为“高庙范”村。

隶属关系与体制沿革

据村古庙内碑文记载,大明朝时隶属中牟县,清朝至民国属祥符县(今开封县),解放后归属尉氏县庄头乡第五区,解放前的体制是以自然村为小保,设有家长,高庙、裴家、赵迪为一个联保,设有联保处,1947年10月22日,郑州和开封同时解放,第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帅大军南下之后,上级政府即在村里组建了农协会,带领广大贫下中农进行土改运动,打破了沿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得到了合理的分配,调动了村民的劳动激情,土改运动进行的十分顺利。1954—1956年,村里相继组建起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共分三个队,而后又分为六个队,初级社时以队为核算单位,高级社时以社为核算单位,到1957—1958年成立党支部,成立人民公社,公社以下又划分管理区,高庙裴家赵迪为一个管理区,高庙为一个生产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取消变为乡,高庙裴家分开后各自成为独立的行政村。 1983年取消村革委会改为村委会至今。

经济发展情况

高庙村有史以来均是以农耕为主,解放前全村土地多数集中在地主手里,多数人以扛长工,打短工为生,常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村民分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深翻土地、改良土壤,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提高。1957年—1959年,由于自然灾害和右倾思想浮夸风、共产风,农村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1960年三反五反运动,党中央颁布了农业60条,村民分到自留地,生活才渐渐恢复,到1962年全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后又掀起“农业学大寨”的高潮,集思广益,多方发展村里经济;学习兰考拉沙治碱,坡地开挖大坑塘,当时的口号是“一亩坑塘一亩田,涝了能蓄水,旱了能浇田,坑塘还能养鱼莲,江北一样变江南”,村上组织副业组、木工组、打鱼打兔,裁缝组、窑业、酒厂等。1978年,架上高压电,原有机井20眼,增至现在的120眼。1980年全村进行了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林、牧、副、渔有了较快的发展。由原来的以前全村都是以种粮为主,现在大种经济(种大蒜),搞养殖业,现本村有养鸡棚20座,予制厂2个,养鱼池10个,水面50余亩。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取消农业税,而又对种粮实行补贴,使本村经济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农业达到了机械化、水利化,生活进入了电气化,楼房化,电三轮成为普遍的交通工具。现村里有机动车300多辆,大小汽车32辆,全村18道街,户户都是两层小楼,村里全是水泥路带下水道,以来,在经济方面一直都是稳步持续发展,2011年粮食产量2000斤,人均经济收入5000余元。

…… …… 余下全文

篇三 :大方县竹园乡尖山村村史

大方县竹园乡尖山村村史

一、概况

竹园乡尖山村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县城以北12公路处,离乡政府6公路。东与东关乡的田坪村相连,南与本乡羊场村接壤,西与沙坝村接壤,北与海马宫村相邻。所辖熊寨一、二,光华一、二,旧屋一、二,尖山一、二八个村民组。有农户369户1612人。辖区面积为4.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39亩均为旱地,退耕还林2093亩,有林地500亩。尖山村地底下有丰富的煤炭储藏。

二、历史隶属关系

元代隶顺抚司暮得长官所;明代属水西宣慰司木胯则溪地;清代为此乡义渐里一甲;民国初为北一区北二区;晚期为响水镇十六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为小阁村,先后隶属大寨公社、大寨管理区、大寨管理委员会、大寨公社管理委员会、大寨乡政府、竹园乡政府。

三、地理环境与农作物

尖山村坐落于竹园乡地形最高的山区地带,气候冬冷夏凉, 1

无霜期262天。地质为泥页岩和紫色沙壤,以紫色沙土和潮沙泥土及少量黄沙泥土为耕地。耕地酸碱度为中性或微碱,保水肥性差,流失严重。农作物一年夏秋两熟,主要以玉米、高粱、大豆、花豆(芸豆)、洋芋、荞子、土烟、辣子和菜类等为主。是一个以粮食自给的村。

四、民族历史与民族风情

尖山村是竹园乡典型的民族村寨之一,主要以苗族为主。苗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远古的历史战争被迫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延长江往上迁徙到四川,后因明清战争又迁往贵州黑羊大箐。尖山村的苗族就是在清代初为躲避清兵追杀的几个苗族老人的后代,以熊姓为主,也有马姓等。

苗族同胞个个能歌善舞,主要体现为:青年男女的情歌对唱豪迈奔放,抒情有喜怒哀乐;苗族山歌更是歌声悠扬婉转,曲调高低错落;在各种节日和活动中,苗族芦笙舞独具一格,芦笙曲调变幻无穷,舞蹈多姿多彩。苗族同胞勤劳勇敢,在经济极端落后的年代,男耕女织,至今还保留着民族妇女织布、蜡染、刺绣。所以,他们有他们独特的民族服饰。苗族心地善良好客,到苗族农户家做客是:一家的亲戚为一寨的亲戚。他们会为你杀鸡宰羊, 2

…… …… 余下全文

篇四 :柿林村村情风貌村史沿革

柿林古村

【村情风貌】柿林村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大岚镇东南部,它依山而建、西高东低、错落有致、布局紧凑合理,村中道路弯弯曲曲、小巷悠悠,是一座文化结构十分完整的古村落。由于地处平均海拔为550米的高山台地,境内阳光充沛、雨量丰富、四季分明。风光优美、空气纯净清新,地方特色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有国家4A级景区即“丹山赤水”景区。因景致宜人,风物独特,这儿还曾被选为电影《曙光》、《山花》和电视片《百家姓》(沈姓)以及最近热播剧《国家干部》的外景拍摄地。柿林村区域面积为6.05平方公里,就在这小小的村落里,现有农户289户,713个人口,拥有粮田面积572亩,旱地面积341亩,柿子林面积200多亩,山林面积6202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1.1﹪.村中有10只山塘水库,两条大溪流:一为北溪,源由四明山镇梨州,至柿林白鳖洞附近出境,注入鄞州区皎口书库,另一为赤水溪,贯穿整个丹山赤水风景区。柿林村自古以来“重教敬学”风尚盛行,形成了独特的“耕读传家”传统。受此影响,全村居民文化素质较高。近年来,更是积极创建各种荣誉称号,在全村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我村曾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浙江省特色农家乐示范基地、浙江省兴林富民示范村、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余姚市民主法治示范村、余姚市生态绿化村、余姚市优秀文化中心村等荣誉称号。目前正在积极争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村史沿革】柿林村居住的主要是沈氏,是单一的沈姓血缘村落,因此有“一个村、一个姓、一条心”的说法。据资料记载:周文王第十子冉季封于沈,是沈氏始祖,其45世祖于元末明初迁居峙岭,为峙岭沈氏始祖,该始祖即太隆公。自林十五公沈太隆迁至柿林,经过600多年的繁衍生息,子孙耕读传家,代代相传,在这幽深而奇特的崖顶沟塾渐渐的形成了一个风貌古朴、民情醇厚的沈氏村——即柿林村。柿林,曾因人才辈出称作仕林,又因两岭对峙故称峙岭,现因盛产柿子而得名柿林。柿林村其地又名为“丹山赤水”,早在东汉年间,就有许多道教名士来此隐居修身,被道家尊之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九洞天,宋徽宗曾御书“丹山赤水洞天”。历代诸多名人雅士到此揽胜抒怀,留下了许多优美诗篇。唐代诗人李白就有“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之吟,明代诗人又有“丹山赤水神仙宅,布袜青鞋作胜游”之记。柿林村的开村始祖沈太隆也曾赞美柿林:“洞天福地甚奇哉,不染人间半点埃,相士择宜居此在,岭头惟有白云来。”

…… …… 余下全文

篇五 :永安镇旧屋村村史

旧屋马氏祖居河南开封,宋进士马直北在新会做官,解职后留居新会。元末,八世孙马良五之子马天与随父在四会训练民团,捍卫会宁,娶排楼村李姓女子为妻,又娶南海夏氏女子为妾,生子马超、马昂,长大后居于旧屋村,后代建祠"永思堂",奉马天与为始迁祖。

初世祖 宋进士 奉政大夫诰赠朝奉大夫府君 讳端 字至正 号直北,乃河南汴梁开封府祥符县人也,宋徽宗政和年间会试成进士,因世变未有出任,随宋高宗建炎间南渡入岭,止居新会城南金紫街,是为广东马氏之鼻祖。

九世祖 元处士 讳天与 字帝赉 号培菴,行二,乃良五次子也,由四会贺岗铺马巷迁居四会四会马山都。生于元帝至元五年乙卯三月初三。元末隐德不任,有才智,练义兵保

捍会怀,连阳诸路境内赖之,因纪律严明,为下所殺 李氏生一子曰超,夏氏生二子曰昂。因元易代,时值离乱同依翁,遂众马是以公为宝槎马氏始祖。

十世祖 明武庠生府君 讳超 字越伦 号东溪,行一,乃天与长子也,由四会马山都始迁高要宝槎都明堂坊(即今永安旧屋村),为武庠生,生于洪武六年,永乐七年巳丑岁同乡人阿思入京奏筑丰乐大围有功,时年三十七岁。生三子曰驯曰驷曰

骑。高要宝槎房派公为二世大宗。

十世祖 明处士 讳昂 字允高 号翼亭,行二,乃天与次子也,由四会马山迁居高要宝槎都明堂坊。生于明洪武六年生二子曰曰。高要宝槎房派公为二世小宗。 十一世祖 明处士 讳驯 字公习 号养麓,行一,乃超公长子也,世居高要宝槎(即今鼎湖区永安镇旧屋村)。长房分派长房。

十一世祖 正宾府君 讳驷 字公千 号仙槎,行二,乃超公次子也,世居高要宝槎。长房分派二房。

十一世祖 明处士 讳骑 字公乘 号端望,行三,乃超公三子也,世居高要宝槎。长房分派三房。

十一世祖 明处士 讳

十一世祖 明处士 讳

字粤忠 号澳隐,行一,乃昂公长子也,世居高要宝槎。二房分派长房。 字公异 号松严,行二,乃昂公次子也,世居高要宝槎。二房分派二房。

…… …… 余下全文

篇六 :村史馆解说词

村史馆解说词

欢迎各位领导和来宾来到五一村史馆,迎面看到的是我们制作的五一村的一分钟宣传短片!建这个村史馆,既是为了纪念30年改革开放,也是为了向国庆60周年献礼,更是为了铭记五一历史、教育青年儿童、共创美好明天。从常州市的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五一村位于常州市武进区东北部,是十分便捷的。!五一村由人,占地2.5平方公里,各个自然村和重点企业的分布能在五一村地图上反映出来。

五一村的发展离不开我们党组织和村委会的领导,解下五一村的党组织和村委会的演变史。19xx年5月升格为村党总支;8个党支部,党员有织。五一村委会的发展道路和全国各地大致是一样的,合作社到生产大队再到建立革委会,直到19xx年,五一村委被评为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在我们左手方的马头墙上,的五一村是“芦花白茫茫,野鸭满天飞”的芦苇滩,地理条件闭塞,村级经济落后,百姓生活贫困。穷则思变,如何变!五一村人认准一个理,大力发展经济。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才有五一村今日的喜人局面。村于19xx年起进行土地改革;19xx年开始实行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在19xx年率先推进“一田制”改革,办起了12个小型农场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随着农业的发展,富余劳动力的增加,当时村党支部一班人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大力兴办工业企业,不断加快创新投入,促进了五一村工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五一村现有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4家,分别为:江南集团、兰陵集团、合成材料厂、华耐衬里厂。20xx年全村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经济实力可谓是“常州市第一村”

缺、项目缺乏、销路面窄的困难局面,迎难而上,创办了横山五一刀模厂、武进防腐材料厂和五一钢球厂。

现在村里2个大型集团公司分别是江南集团和兰陵集团。南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

一。集团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态势,至

有固定资产20亿元,流动资金

全国500强企业,江南集团现有

…… …… 余下全文

篇七 :大家来写村史--台湾社区营造学会

【今日文章】

※以下文章由『大家來寫村史』提供,不代表本社區立場※

標題∕「大家來寫村史---民眾參與式社區史操作手冊」

來源∕大家來寫村史

「大家來寫村史--民眾參與式社區史種籽村建立計畫」

======================================================================== 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所有的歷史都是地方史 所有的歷史都是個人史

【大家來寫村史】 歡迎大家加入書寫行列

社區營造學會文史委員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八色鳥協會、邵團隊、

展顏文化事業工房、頑石劇團、在地族群文化工作室、梅后蔓部落文化工作室、

第三工作室、霧裡薛溪文化工作室、竹籬笆工作室 共同發行

編輯委員: 吳密察、陳板、楊長鎮、黃美英

主編:張淑玫、林欣穎

電話:2357-6444 傳真:2391-8636

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一段146巷5-1號

========================================================================

《序》

∕李遠哲

在我們幼年求學的時候,書本與師長總是告訴我們,中國文化五千年,

輝煌燦爛而且偉大,雖然有幾十年的時間,我們同輩的人很少有機會真正踏

上中國的土地,親眼目睹五千年文化的底蘊,但我們對大格局的知識是深信

不疑的,雖然很難深刻體會。

等到我們逐漸年長,台灣的政治與社會經濟環境逐漸改變,我們才發現,

我們有太多空泛的知識,但缺乏深刻體驗生活之後錘鍊出來的智慧。我們甚

至不瞭解台灣,不瞭解出生地,不瞭解刻下每日生活的社區。

台灣社會的發展與轉型能否健全,蛻變是否順利,如何重建與發展社區

文化似乎是一個重要的關鍵。我曾走訪許多社區,剛開始絲毫感受不到一個

社區的可愛,但當我有機會傾聽社區中人告訴我他們生活的土地中一草一木

…… …… 余下全文

篇八 :1 9 郎各庄村史(改)

第三稿已改完

郎各庄村

上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xx年12月——19xx年12月)

郎各庄村位于黑庄户乡西南部。

19xx年,郎各庄村归属河北省通县七区管辖。19xx年,在村土改领导小组组长肖秀荣(全村唯一的一名党员)和村长郭万金的带领下完成土地改革。19xx年,郎各庄村由通县八区管辖,同年建立村党支部,郭庆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xx年12月,成立和平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胡进才。19xx年12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xx年9月,成立郎各庄生产大队,划归朝阳区朝阳人民公社辖,下设四个小队。直至19xx年12月,组织机构规模及隶属关系再无变化。

19xx年9月,郎各庄生产大队划归朝阳区,设党支部。

郎各庄生产大队

党支部

书记 李德喜 19xx年9月——19xx年春

林淑珍(女) 19xx年春——19xx年春

李德喜 19xx年春——19xx年冬

林淑珍(女) 19xx年冬——19xx年冬

周富国 19xx年冬——19xx年冬

龙启凤 19xx年冬——19xx年冬

1

周富国 19xx年冬——19xx年春

栗秀荣(女) 19xx年春——19xx年12月

生产管理委员会

大队长 闻连生 19xx年9月——19xx年12月

张 月 19xx年12月——19xx年12月 闻连生 19xx年12月——19xx年12月 龙启凤 19xx年1月——19xx年12月 郭福义 19xx年2月——19xx年10月

陈 瑞 19xx年10月——19xx年5月 徐增宝 19xx年5月——19xx年12月

郎各庄村

下篇:改革开放新时期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