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社会原因

(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1)政治:核心是“仁”

含义:仁者爱人

 道德: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政治:以德治民(民本思想);“克己复礼”

(2)教育:举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学在民间”

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1)孟子(孟轲,亚圣)的思想:

(1)“仁政”思想;(2)“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性善说”,以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荀况)的思想:

(1)“仁义”、“王道”;(2) “君舟民水”;(3)“性恶论”,以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儒学境遇

春秋:应运而生 战国:蔚然大宗  秦朝:遭打击  西汉初期:逐渐复苏

 三、道家和法家

(一)道家:

1、春秋晚期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道德经》)

1)世界万物本原是“道” (核心)

 2)“无为”思想--顺其自然

 (1)人生: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2)社会关系:小国寡民

 (3)政治:“无为而治”

3)朴素辩证法思想

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 …… 余下全文

篇二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 …… 余下全文

篇三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社会原因

(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1)政治:核心是“仁”

含义:仁者爱人

 道德: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政治:以德治民(民本思想);“克己复礼”

(2)教育:举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学在民间”

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1)孟子(孟轲,亚圣)的思想:

(1)“仁政”思想;(2)“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性善说”,以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荀况)的思想:

(1)“仁义”、“王道”;(2) “君舟民水”;(3)“性恶论”,以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儒学境遇

春秋:应运而生 战国:蔚然大宗  秦朝:遭打击  西汉初期:逐渐复苏

 三、道家和法家

(一)道家:

1、春秋晚期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道德经》)

1)世界万物本原是“道” (核心)

 2)“无为”思想--顺其自然

 (1)人生: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2)社会关系:小国寡民

 (3)政治:“无为而治”

3)朴素辩证法思想

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 …… 余下全文

篇四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 …… 余下全文

篇五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一,希腊(自然哲学―>社会领域->人)

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

2.第一位自然哲学家”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意义: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3、公元前5世纪:背景:民主政治发达,商业发展,思想活跃

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 强调人的主题意义,否认神或命运,树立了人的尊严;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4.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最高的知识“善” 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智‘强调实际功用;苏’强调作用;但都强调知识,否定权威

5.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创立逻辑学;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二,文艺复兴 14世纪 出现~15世纪 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 结束)

1.背景:(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社会因素)黑死病;(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 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

6.影响: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 …… 余下全文

篇六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岳麓版)①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岳麓版)①.txt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才能随时兑现一切。人总爱欺骗自己,因为那比欺骗别人更容易。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老子 庄子 。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2、孔子及儒学的勃兴.孔子的思想主张:

A、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人”、“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了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B、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兴办私学。

3、孟子的思想主张

A、“仁政” B、“民贵君轻” (“民贵”是就百姓在维护统治秩序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并非指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民”比“君”高贵) C、“性善论”

4、荀子的思想主张:A、“仁义”、“王道”B、“君舟民水”C、“性恶论”D、法治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全面肯定新儒学的措施。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结果: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 …… 余下全文

篇七 :高中历史必修三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解读】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 …… 余下全文

篇八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