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社会原因

(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1)政治:核心是“仁”

含义:仁者爱人

 道德: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政治:以德治民(民本思想);“克己复礼”

(2)教育:举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学在民间”

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1)孟子(孟轲,亚圣)的思想:

(1)“仁政”思想;(2)“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性善说”,以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荀况)的思想:

(1)“仁义”、“王道”;(2) “君舟民水”;(3)“性恶论”,以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儒学境遇

春秋:应运而生 战国:蔚然大宗  秦朝:遭打击  西汉初期:逐渐复苏

 三、道家和法家

(一)道家:

1、春秋晚期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道德经》)

1)世界万物本原是“道” (核心)

 2)“无为”思想--顺其自然

 (1)人生: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2)社会关系:小国寡民

 (3)政治:“无为而治”

3)朴素辩证法思想

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 …… 余下全文

篇二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 …… 余下全文

篇三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 …… 余下全文

篇四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岳麓版)①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岳麓版)①.txt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才能随时兑现一切。人总爱欺骗自己,因为那比欺骗别人更容易。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老子 庄子 。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2、孔子及儒学的勃兴.孔子的思想主张:

A、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人”、“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了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B、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兴办私学。

3、孟子的思想主张

A、“仁政” B、“民贵君轻” (“民贵”是就百姓在维护统治秩序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并非指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民”比“君”高贵) C、“性善论”

4、荀子的思想主张:A、“仁义”、“王道”B、“君舟民水”C、“性恶论”D、法治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全面肯定新儒学的措施。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结果: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 …… 余下全文

篇五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基础解读】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基础解读】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 余下全文

篇六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 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 …… 余下全文

篇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 …… 余下全文

篇八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