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 一: 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 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 …… 余下全文

篇二 :高中,历史必修1-3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 …… 余下全文

篇三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 一: 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 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 …… 余下全文

篇四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二课知识总结

第十二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两场战争,两个条约,五次战役)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①原因: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大陆政策),蓄谋侵华

②导火线:1894年朝鲜农民起义

③结果:清军惨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④五次战役:朝鲜:丰岛海战(挑起战端),平壤战役

中国:黄海海战(北舰主力尚存,邓世昌与致远舰军官殉国) 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舰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1895年)

内容:①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②赔款;大大加重中国人民负担

③开埠;(内地四口)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④设厂、免税。严重阻碍中国民资本主义发展

突出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的要求

影响: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洋务运动宣布破产。 ②客观上促使中国民族意识觉醒,救亡图存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高涨。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②根本目的:维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

③战争过程:天津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二课知识总结

北京

④结果:清政府屈服,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四.义和团运动

⑴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

⑵口号:“扶清灭洋”

⑶高潮:19xx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⑷失败原因:①农民阶级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主观-根本原因)

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客观原因) ⑸意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五.《辛丑条约》

内容:①赔款4.5亿两(税收受列强控制)

②设“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列强侵华大本营) ③拆炮台,加强了列强对中国腹地的控制

④禁止反帝(想永远奴隶中国),表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表明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相关练习: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