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1引言

似动现象是运动知觉现象的一种,属于运动错觉。它是空间中不同位置的静止且不连续的刺激相继呈现,却被知觉为一个刺激在空间连续运动的现象,电影就是利用这种现象使观众产生连续运动的知觉的。似动现象的实验室研究,多半是关于其产生的客观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对它的解释还处于假设的阶段,目前能确定的是,似动现象发生在较高的信息加工水平,它是动觉信息同刺激位置信息整合在一起的结果。

影响似动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客观条件方面有刺激物呈现的空距、时距,刺激物的强度、形状、数目等,主观条件方面有个人经验、暗示、个体差异等,其中,刺激的数目越多越容易产生似动现象。由于产生似动的最适宜的时距和空距依赖刺激的形状、强度而变化,所以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似动的最优时距、空距不同。

本实验将通过测定5名被试对黑色屏幕上呈现红色光点时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来确定在本实验中呈现的光点强度下最优时距和空矩。 2方法

2.1 被试

福建师范大学10级心理学本科生5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

2.2 仪器和材料

心理实验软件系统;电子计算机5台;呈现的刺激为黑色屏幕上的红色小圆点,直径为0.5cm。

2.3实验程序

①进入心理实验系统,进入实验“似动现象”。根据事先的分组选择实验的顺序后按回车键开始实验。

②屏幕上显示如下指示语,然后屏幕按照选定的顺序呈现刺激,准备时间为1000ms,刺激呈现时间为60ms,同一空间间距下,每个时距从5ms开始,依次

增加至500ms,再从500ms依次减小至5ms,共判断24次,刺激间隔时间为800ms,不同任务间隔时间为2000ms。

④记录全班被试的结果。

3 结果

3.1 计算被试在各种时空条件下感到两亮点是同时、似动和先后的平均次数百分数,见表1。

表1:各种时空距离下三种反应的次数%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3.2空距为2cm时产生似动现象的次数的平均百分比大于5cm和8cm时产生的次数百分比;而在每3种空距条件下,两光点时距为10cm和60cm时似动现象的百分比的均数最大。

…… …… 余下全文

篇二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名称:似动现象  实验日期:12117

指导老师:刘洋 学生姓名:陈润琪班级:心理11-3 学号:110724311

1、摘要

本实验以了解似动现象产生的时间和空间条件。此次被试为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学系11级72名学生,以小组为研究对象,研究在12种时距和3种空距条件下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结果表明:在本实验呈现的光点强度下,先后呈现的两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和15ms。

2、关键词:

似动现象 感觉阈限 时空举例

3、前言:

似动现象

英文名称:EVISION

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简介:

  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似动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如果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

  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默,于1912年最早研究似动现象。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就是利用了似动现象的原理。

方法与程序:

  在黑色背景上相继呈现两个红色小圆点(直径0.5cm)。两个小圆点可在不同的时距和空距条件下呈现。在每种空距的条件下按照,5ms、10ms、20ms、60ms、100ms、150ms、200ms、250ms、300ms、350ms、400ms、500ms这12个时距的升序和降序做24次判断。在每种时、空距条件下,演示1次从左到右的相继呈现:

…… …… 余下全文

篇三 :似动现象的实验报告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系 心理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

一、引言

似动现象是指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是由一点移动到感觉。似动是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早在19xx年,德国心理学家麦克斯.韦德海默最先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开辟了研究似动现象的先河。直到今日,我们所看到的电影的摄制和放映依旧是利用了似动现象的原理。

相继出现的两个刺激的相似性以及刺激具有何种形状,对似动现象的产生和类别有重要的影响。且在相同的条件下,不是所有人都会产生似动知觉,对同一个人来所,也不是每次都能产生的。有人用400个从未经历这一似动现象的学生做实验,发现只有一半的人产生似动知觉,而告诉他们将要看见什么时,就有90%的人产生似动知觉。此结果说明没有这类经验的的人不易产生似动知觉。

总结影响似动现象产生的因素,在客观条件方面主要有刺激呈现的空距、时距、刺激物的强度、形状、数目等;在主观方面主要有个人经验、暗示的作用以及个体差异等,这些因素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本实验目的是揭示似动现象发生的男女差异以及刺激物的形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二、方法

1.被试:6名本科在读学生(其中男3名,女3名),年龄在20-22岁之间,被试身体均健康,尤其眼睛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散光、斜视及弱视等情况。

2.仪器与材料: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801速示仪、卡片4套、记录纸、笔

3.程序:

①将实验安排在光线明亮,安静的实验室中。

②主试根据屏显设置:联机模式—>似动现象—>学号—>姓名。主试把其中一套卡片分别插入A、B视场,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

③被试见绿色指示灯后,眼睛靠近观察窗口,观察的同时调节<是(+)>或<否(—)>键,改变闪光频率,直到调动似动明显时,按附机上的<确定>键,每名被试进行四次测验,每次测验的图片都不同。

…… …… 余下全文

篇四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学习迁移前摄作用和倒摄作用的实验验证

姓名:席建颖    学号:2007211893

1.引言

    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进程发生影响叫做学习的迁移;如果前面学过的东西对后面学过的东西的保持发生了影响,则叫做前摄作用,而倒摄作用则是指后来学过的东西对前面学过的东西的保持发生的影响。本实验拟验证学习迁移前摄作用和倒摄作用。

2.方法

2.1 被试

华中师范大学3名大三学生,身体健康,思维正常

2.2 实验仪器

     电脑、电键

2.3 实验材料

psykey 心理学实验教学系统软件

2.4 方法及程序

    本实验用图形与数字对照翻译的学习任务来研究前摄抑制作用和倒摄抑制作用。共有两种对照关系(甲和乙),甲和乙的图形是一样的,但与数字(1,2,3,4,5,6,7)的对照关系不同。

   在实验开始时,实验者要做出选择,其中:

  ①单独学甲,表示对照组;

  ②先学乙,后学甲,是前摄作用的实验组;

  ③先学甲,后学乙,是倒摄作用的实验组。

三组最后都是测量甲的保存量,主试要求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向被试讲清楚实验过程。学习时,连续翻译7个图形,只要有一个翻译错误就要全部重翻译,并计为学习了一遍。而且在翻译错误时,屏幕上会呈现正确答案,检查时连续测试3遍,检查的错误次数指测试中的错误个数,以下为实验设计表格。

检查前摄抑制的实验设计如下:(甲、乙代表学习材料)

 

 检查倒摄抑制的实验设计如下:

3.结果

学生甲的测试结果:

前摄作用=(控制组错误次数-实验组错误次数)/控制组错误次数×100=33

倒摄作用=(控制组错误次数-实验组错误次数)/控制组错误次数×100=50

…… …… 余下全文

篇五 :似动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2010210745  汤霞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 430079)

摘要:似动现象是指当某一物体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而被知觉为好像在运动,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该实验是在黑色背景下以两个红色亮点为研究对象,在时距和空间距离两个变量的影响下,观察两个亮点之间的关系是先后出现、同时出现还是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根据实验结果来判断两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时空条件。

关键词:似动现象、时距、空距

1.引言

运动知觉是对空间中的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而似动现象是运动知觉现象的一种,属于运动错觉。它是空间中不同位置的静止且不连续的刺激相继呈现,却被知觉为一个刺激在空间连续运动的现象,电影就是利用这种现象使观众产生连续运动的知觉的。似动现象的实验室研究,多半是关于其产生的客观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对它的解释还处于假设的阶段,目前能确定的是,似动现象发生在较高的信息加工水平,它是动觉信息同刺激位置信息整合在一起的结果。

影响似动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客观条件方面有刺激物呈现的空距、时距,刺激物的强度、形状、数目等,主观条件方面有个人经验、暗示、个体差异等,其中,刺激的数目越多越容易产生似动现象。由于产生似动的最适宜的时距和空距依赖刺激的形状、强度而变化,所以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似动的最优时距、空距不同。如K.Marbe所得的最优时距为0.2s,最优空距为4.5°;M. Wertheimer得到的最优时距为60ms;叶绚等得到的最优空距为2cm;北大杨博民等得到的产生似动的最优空距为2 cm,最优时距为200ms。

  似动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如果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

…… …… 余下全文

篇六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

李璐 2010210781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本实验采用心理实验系统(PES)测定了3名被试在12种时距和3种空距条件下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先后呈现两个红色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

关键词:似动现象;时距;空距

1 引言

运动知觉是对空间中的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似动现象就是运动知觉现象的一种,属于运动错觉。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似动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如果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似动是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电视和电影就是利用这种现象使观众产生连续运动的知觉的。

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海默,于1912年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似动现象。从此以后,似动现象的实验室研究,多半是是关于其产生的客观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对它的解释尚处于假设的阶段,目前能确定的是,似动现象发生在较高的信息加工水平,它是动觉信息同刺激位置信息整合在一起的结果。

影响似动现象的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客观条件方面有刺激呈现的空距、时距,刺激物的强度、形状、数目等,主观条件方面包括个人经验、暗示、个体差异等,其中,刺激的数目越多越容易产生似动现象。由于产生似动的最适宜的时距和空距依赖刺激的形状、强度而变化,所以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似动的最优时距、空距不同。如K.Marbe所得的最优时距为200ms,最优空距为4.5°;M.Wertheimer得到的最优时距为60ms;叶绚等得到的最优空距为2cm;北大杨傅民等得到的产生似动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200ms。

…… …… 余下全文

篇七 :测定时空条件对似动现象的影响[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

测定时空条件对似动现象的影响

张信哲(学号: 2009990099)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要:本实验采用心理实验系统(PES)测定了12名被试在12种时距和3种空距条件下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结果表明:在本实验呈现的光点强度下,先后呈现的两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10ms 或60ms。

关键词:似动现象  时距  空距

1引言

运动知觉是对空间中的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而似动现象是运动知觉现象的一种,属于运动错觉。它是空间中不同位置的静止且不连续的刺激相继呈现,却被知觉为一个刺激在空间连续运动的现象,电影就是利用这种现象使观众产生连续运动的知觉的。似动现象的实验室研究,多半是关于其产生的客观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对它的解释还处于假设的阶段,目前能确定的是,似动现象发生在较高的信息加工水平,它是动觉信息同刺激位置信息整合在一起的结果。

影响似动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客观条件方面有刺激物呈现的空距、时距,刺激物的强度、形状、数目等,主观条件方面有个人经验、暗示、个体差异等,其中,刺激的数目越多越容易产生似动现象。由于产生似动的最适宜的时距和空距依赖刺激的形状、强度而变化,所以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似动的最优时距、空距不同。如K.Marbe所得的最优时距为0.2s,最优空距为4.5°;M. Wertheimer得到的最优时距为60ms;叶绚等得到的最优空距为2cm;北大杨博民等得到的产生似动的最优空距为2 cm,最优时距为200ms。

本实验将通过测定12名被试对黑色屏幕上呈现红色光点时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来确定在本实验中呈现的光点强度下最优时距和空矩。

2方法

2.1 被试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系本科生12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

2.2 仪器和材料

心理实验软件系统(PES,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实验心理学教研室研制);电子计算机6台;呈现的刺激为黑色屏幕上的红色小圆点,直径为0.5cm。

…… …… 余下全文

篇八 :实验三十一 似动现象

实验三十一  似动现象

实验背景知识

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内部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如果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

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默,于1912年最早研究似动现象。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就是利用了似动现象的原理。

实验目的

1、  学习似动现象的研究方法。

2、  掌握似动现象的基本规律。

3、  分析影响似动现象产生的时间与空间条件。

实验方法

一、             被试

全班同学,3~5人一组

二、             仪器与材料

计算机,北京大学PES心理实验系统“似动现象”实验程序,命令:EVISION。

三、             方法与程序

1、  在黑色背景上相继呈现两个红色小圆点(直径0.5cm)。两个小圆点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条件下呈现。

2、  在每种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条件下,演示两个小圆点从左到右相继呈现共5遍,每个小圆点呈现60毫秒。即每次实验按如下顺序重复5遍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