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西行漫记》读书报告

《西行漫记》读书报告

刘文杰

书架上的《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xx年版)是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一堆泛黄的旧书中的其中一本,如果不来读研修班的课程,估计它还会一直埋没下去。截止今天,因为要重写读书笔记,诚实的说我看了三遍。

谈到写读后感的第一感受,我能想到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发现自己的无知。

小时候其实学了很多“革命舆论”范式的历史知识,近年来又颇偏爱“现代”范式的百家争鸣杂论,有时也会受到“民族-国家”范式影响,对历史和现状的认知一直处于摇摆的状态中。不客气地说混乱的世界观其实是信仰“短缺”的真实反映。《西行漫记》是一个不带任何偏见的西方新闻人士,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独自深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得很神秘、被围困,被从物质到信息都严重打压的充满危险的内战区域,去了解一个真实存在的不同于主流社会的中国的红色区域,并带回了让全世界感到震惊的客观报道。说实在的,这本书还引发了我上网去到处找寻尼泊尔毛派信息的热忱,多么相似的政治和革命环境。

读这部书,我首先要反省的就是自己对于那段光辉岁月的无知,对国家民族历史中重要的那部分内容越是了解越是震撼。斯诺所写的时代和那些鲜活的人物让我们任何时候想起来都肃然起敬,有那么多大无畏的男男女女,为了真理,为了中国的未来,用生命和鲜血缔造了一个充满信仰和充满希望的苏维埃政权。我们延续了他们的历史,却丢失了他们的理想,或者把他们的理想变成了我们自己理解的模样,这也是现在很多年青人对被扭曲的红色理想不屑和排斥的最主要的原因。重读本书,通过本书去了解先烈们在那样的艰难困苦条件下所坚持的一切,我感到对历史认识不足是一种惭愧!这种惭愧不仅现在读这本书的人应该有,我们的很多国家机器也都应该反省自己对红色革命和红色理想的理解。

多读本书的另一好处是能够更深的理解此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及新中国的建立,那确实是理想主义者从理想到实践,并走向成功的历史过程。

…… …… 余下全文

篇二 :《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聂宏杰:《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聂宏杰

写在前面的话

在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长眠着一位“中国人的美国朋友”,他就是世界著名的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

提起斯诺就不得不提他的极具代表性的著作《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叶剑英元帅之所以称他是“中国人的美国朋友”,原因在于他不仅是第一位进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做采访的外国记者,而且在当时国民党极力诋毁中国红军的背景下客观的报导了苏区红军生动鲜活的景象,向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国家介绍了中国红军。当他踏进红区时就力求不带偏见的记录他所看到听到的一切,而他也确实做到了,《西行漫记》就是最好的证明。

《西行漫记》这本书以极强的纪实性和小说般精彩的故事而震惊国内外,被翻译成十余种语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奋发向上。同时它又是研究当时中国红军不可不读的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献,其中记载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林伯渠等国家领导人的真实故事,同时也描写了当时红区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人物的生活情节。正如作者所言“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

离基层越近,离真理就越近。斯诺深入基层,并从基层走出,带着对苏区人们生活的真实认识。他既写了红军领导们的故事,又客观地写了当时人民对共 产 党的看法。人民爱红军,因为他们不胡乱杀人、不欺负老百姓,与人民打成一片,而且纪律严明、作风严谨;但人们也“恨”红军,因为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吃掉农民好多了粮食,虽然他们都付了钱,但是农民的粮食有限,这样一来过冬的粮食就不够了,而春节公社又不好好卖给农民粮食。

读书笔记

“我在中国的七年中间,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人们提出过很多很多问题。热心的党人是能够向你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的,可是这些答案始终很难令人满意。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他们可从来没有到过红色中国呀。

…… …… 余下全文

篇三 :西行漫记 读书报告

重温那一段红色历史

——读《西行漫记》有感

《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这个名字,也许是在多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之下吧,我们总是更偏爱红色,或者是更喜欢用红色来形容中国革命,彰显红军的革命精神。所以《红星照耀中国》显得更有力度、影响力和冲击力。

不得不说,虽然在这本书中斯诺用很客观的语言以及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娓娓道来他的西部之行,但是在书的前两章,我却总是搞不清楚立场,不知道斯诺所用的一些指代就是指的是哪一方。这或许更从小被拥护共 产 党的思想深深熏陶的缘故吧。但是从这里我也在慢慢反思自己,反思自己有没有在今天这样一个革命已过去多年的时代去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去思考去认知那一段红色历史。

斯诺说,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更混乱的传说了。中华天朝的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千千万万敌军所组成的一道活动长城时刻包围着他们。他们的地区比西藏还要难以进入。我这才知道那个时候的信息传播有多闭塞,更可以想象到红军的宣传有多困难,而即便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们的红军还是在所经之路赢得无数赤诚的支持者和入伍者。

我也喜欢斯诺对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的叙述。活灵活现的再现了总理谈吐缓慢安详,眼神深邃富有热情的巨大个人魅力,以及主席简朴的生活作风,不搞丁点特殊化,实际上,作为主席,他是该享有主席该有的待遇的,那不算是搞特殊,可是他没有。斯诺说“他随便的习惯和他完全不在乎个人外表这一点相一致,虽然他完全有条件可以打扮得同巧克力糖果匣上的将军和《中国名人录》中的政治家照片一样”,我想便是这样的人格魅力为最终的胜利赢得了民心啊。

“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就只有这么一家。”斯诺用诙谐的比喻描述这座“红军大学”。这是我们能看得到的艰难处境!这是我们能看得到的真实的历史现实!虽然我们没有切身体会,但是这样赤裸裸的描述足以让每一位读者为红军度过的那段艰难岁月为之动容。

…… …… 余下全文

篇四 :《西行漫记》读书报告

黄芷澄:《西行漫记》读书报告

黄芷澄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对红色中国充满了好奇和疑问,中国共 产 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他们是不是对于一种理想、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学说抱着热烈信仰的受过教育的人?红军的兵力有多少?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如何?共 产 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工作?他们的婚姻法是怎样的?他们的妇女真的像国民党宣传所说的那样被“共妻”的吗?公共卫生、娱乐、教育和 “红色文化”,又是怎样的? 疑问大至国家,小至黎民百姓的生活。也许是记者那种锲而不舍寻找答案的本质,促使他展开了红色游记。 19xx年6月,一个不谙国语的老外就这样向一个他不熟悉的红色中国出发了,为着就是探寻他满脑子未获解答的问题的答案。斯诺深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他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进行实地考察,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作出了深入的了解。经过四个月的游历,斯诺在10月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他把数据整理并加以编辑,原名为《红星照耀中国》的《西行漫记》终于诞生。

作为一个西方人,背着一套与中国社会主义理念完全不同的资本主义思想,斯诺仍能客观真实地把他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所见所闻写出来,绝无半点偏颇。斯诺完全表现出作为一位专业新闻记者应有的客观性,一份基本的职业精神和操守。《西行漫记》如实地纪录了红军长征、对中国共 产 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 产 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不但解答了他满脑子的疑问,也使外界,特别是西方,了解到中国共 产 党人的真实生活,了解到红星照耀下的中国是怎么样。

斯诺细致描绘了共 产 党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把毛泽东,周恩来等形象真实展示在世界面前。在书中用了很大篇幅记录毛主席口述的自传,体现出毛主席的整个战略思想对于中国革命史来说有多么重要。《西行漫记》除了让我接触到的红军中“大人物”外,我更喜欢接触到书中红色中国下的 “小人物”。斯诺描写了黎民百姓在红区的生活,从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小人物”更能具体反映红区的状况,也更为可信。在以人为本的历史当中,我相信要熟悉某段历史主要看的不是领导者的才干能力,治国思想及其所实行的每一项政策,或是官方的历史记录。相反,从老百姓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价值中可反映出当时的景况。“小人物”就像錂镜一样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清晰展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小人物”凑合一起就拼合出当时的原貌。斯诺笔下的“小人物”加上他所拍摄的照片,使 《西行漫记》中所记的红色中国添上生气和人情味。

…… …… 余下全文

篇五 :《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读《西行漫记》序言有感

通过一年广播电视新闻的学习,对于斯诺这个名字已经并不陌生,老师口中的斯诺让我心生敬意,对斯诺本人也十分崇拜。希望这次通过《西行漫记》的阅读,对斯诺多一份了解,对怎么做一个合格的新闻人有更充分的认识。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作家,于19xx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他在中国度过了十三个年头,19xx年至19xx年之间又来过一次。新中国成立后,于19xx年、19xx年至19xx年和19xx年期间三次来华访问。他毕生致力中美友好,成为中美问题专家。他在弥留之际所说的一句话是:“我热爱中国。”正是怀着对中国的满腔热爱,他毕生著述了许多有关中国社会和中国共 产 党的著作。其中《西行漫记》是忠实描绘中国红区的第一本著作,是第一部关于中国共 产 党的权威记录和第一部有关他们不懈地进行中国三千年历史上最彻底的社会革命长期斗争的故事。

仅仅只是读到此书的序言,就深深的被斯诺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了。 斯诺是勇敢的。一九三六年是中国国内局势转变的关键性一年,是斯诺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和战争的无数问题,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斯诺是客观的。新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在报道中不掺杂个人情感和党派性,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公

正。斯诺严格忠于这样的客观性规则,在《西行漫记》中客观再现了红区的全貌。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我所要做的,只是把我和共 产 党员同在一起的这些日子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西行漫记》最终成为轰动全世界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杰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斯诺从一个观者的位置,以一个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对红军的真实情况作了客观公正的报道。

斯诺是友好的。假如说,《西行漫记》以及斯诺其他关于中国的著作是中美人民友谊的催化剂,那么就中美关系来说,他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在弥留之际,斯诺在病床上用生命的最后的力量,面对中国派去的医疗小组,说出了一句话:“我热爱中国”。根据斯诺的遗愿,他的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北京大学内。

…… …… 余下全文

篇六 :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很长时间没有静下来读书,这本书的感受比较多,。 一是对作者的评价。作者在第一篇中提出要了解的未获解答的问题,体现出作者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锐敏的分析能力。思考问题全面,对当时中国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见解,对马克思主义也有所了解,还提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及“中国共 产 党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同时也表现出对中国现状的同情。读完整个作品,作者对中共共 产 党的整个描述,包括领导人的性格的详细描述,中共共 产 党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客观、全面和细致,并且有自己鲜明的见解。也是第一次通过外国人的公正客观的描述,了解到与以往不一样的中共共 产 党人和革命历史的认识。

二、主要内容

1、介绍了人物,有着鲜明的描述。共 产 党的领导主要介绍了周恩来、贺龙、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朱德是别人介绍和韦尔斯女士的话。还有一些学者、专家,比如徐特立(教育专家),林祖涵(经济专家)。

2、书中对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经济、红军的日常生活、游击队取得胜利的分析及战术、长征、西安事变等都进行了叙述。

3、第一次了解到国民党政府的暴行,在第五次围剿中,对老百姓实施了灭绝政策。因为南京政府终于充分懂得,农民才是红军的基地,这种基地必须毁灭。

三、思考

1、学习是共 产 党人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正确道路的重要途径。

毛泽东有着艰辛的求学和寻找中国发展道路经历,求学

之路是不断的寻找适合自己的学校和学校方式,曾经有半年制定自修计划,半年时间在图书馆度过。求学的同时,努力寻找正确的道路,从钦佩梁启超、康有为,到胡适、陈独秀,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并坚定地信仰,再没有动摇。由于生活的贫困,也是经常半工半读,不仅读著作,而且阅读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日报。所以能对中国现实情况有着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在找到方向之后,毛泽东就开始实践的过程,成立新民学会、组织罢工、起义等,并且及时认识到农民的力量,从而最终带领中国共 产 党夺取了革命的最后胜利。

…… …… 余下全文

篇七 :西行漫记 英文读书笔记

Book Report

——Red Star Over China

Last month, I read a book named Red Star Over China. Now I want to write some thoughts about it.

The main idea of it is about Edgar Snow’s 7 years in China. It is really a great book.

Red Star Over China is a classic because of the way in which it was produced. Edgar Snow was just 30 and had spent 7 years in China as a journalist. In 1936 the Chinese Communists had just completed their successful escape from Southeast China to the Northwest, and were embarking upon their united-front tactic. They were ready to tell their story to the outside world. Snow had the capacity to report it. Readers of the book today should be aware of this combination of factors. In the period when the Japanese expansion over Manchuria and into North China dominated the headlines, this young American had not only reported the events of the day but had got behind them into some contact with the minds and feelings of Chinese patriotic youth. He had proved himself a young of broad human sympathy, aware of revolutionary stirrings among China’s intellectuals and able to meet them with some elementary use of Chinese language.

…… …… 余下全文

篇八 :阅读照亮人生

阅读照亮人生

小时候家境贫寒,我们兄妹多,父母都是农民,要供所有的子女上学、穿衣、吃饭??日子本来就很艰难,因此家里没有藏书,也买不起书。我所看到的书不过是小学语文和数学课本罢了。串亲戚时每当看到一本小画书和故事书时,我总是爱不释手,争分夺秒,专注地阅读,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那个时候我看到的课外书有连环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向阳花》《巴陵女侠》等。同学之间谁要是有一本《小学生作文选》,大家都会争相阅读,并摘抄其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因此小学阶段我就开始了阅读积累,我写的作文还是比较好的。

初中的时候我订了《中学生阅读》《读者文摘》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丰富我的语文知识,提高我的语文素养。

我看的第一本小说是李存葆写的《高山下的花环》。战场上梁三喜英勇善战,最后为掩护战友而壮烈牺牲。在他牺牲之后,留下的欠账单和遗书交代了两件事:“人死帐不能死”,要家人用抚恤金还清债务;希望妻子韩玉秀改嫁。他的母亲梁大娘和妻子韩玉秀得知梁三喜牺牲后到前线奔丧,为了节省路费,婆媳两人竟然徒步走到军营。在处理儿子的后事时,这位伟大的母亲,恪守儿子的遗言,一次偿还了亲人生前欠下的所有债务;她们生活艰难却拒绝一切捐赠。我一边读一边流泪,为老区人民克己奉公,忠心报国、深明大义的崇高美德所感动。

上师范的时候我又读了大量的唐诗宋词和毛泽东诗词,自己还买来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

当读到《大地的儿子----周恩来传》《革命先烈的故事》《西行漫记》的时候。我从书中了解了近代中国受屈辱的历史,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激起了我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对立志救国救民的英雄的中华儿女的敬仰之情。19xx年在学校组织的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征文活动中我获得了书评一等奖,征文贰等奖,更加坚定了我阅读的信念。

参加工作后,我仍经常挤时间读书、看报。书已经成了我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工作需要,我读得最多的是有助于我的专业成长的书籍。下面我就有选择地和大家分享以下我读书的部分收获吧!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