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试论考古报告的几个问题

试论考古报告的几个问题

方燕明

【作者简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0

方燕明(1955.10),男,浙江省宁波市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内容提要】 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考古报告,是考古学研究的资料信息库。 考古学界对什么是理想的考古报告、考古报告的分类、考古报告生产中的问题等,尚有 不同的见解,因此被学术界所关注。本文拟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关 键 词】理想的考古报告 考古报告的分类 报告生产中的问题

自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诞生以来,考古学界已出版了不少的考古报告。作为考古 调查、发掘和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考古报告,是考古学研究的资料信息库。可以说 考古学界对考古报告这种考古学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是熟悉的,对其所具有的资料性和 学术性是充分肯定的。然而,对什么是理想的考古报告、考古报告的分类、考古报告生 产中的问题等,考古学界尚有不同的意见,因此被学术界所关注。本文拟就这几个方面 的问题作一讨论,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关于理想的考古报告

不同的时代,对考古报告有着不同的要求。如《考古工作手册》(注: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19xx年。)认为发掘报告的具体内容 ,一般分为4部分:1.序论,包括遗址的地点,发掘的历史和前人的工作,发掘经过, 负责发掘的单位与工作人员,所采取的发掘方法

等;2.正文,包括工作地的地理环境, 所发掘的遗迹、遗物的叙述;3.结论,撮要指出发掘区域中所代表的时代,遗留的建筑 遗存的性质,最常见或特别珍贵的遗物,最后指出这次工作对于考古学上的贡献;4.附 录,包括专家审查各种遗物资料的鉴定书和参考书目等。该手册虽出版于19xx年,但据 石兴邦先生说,此段关于考古报告的内容,是根据19xx年《考古学基础》中夏鼐先生的 原作写出的。可以说自20世纪50年代末起,考古报告的主要内容便是如此。 国家文物局19xx年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19xx年。)中有关发掘报告编写的要求有4条:1.考古报 告必须实事求是地、全面系统地发表资料;2.考古报告内容一般包括:遗址(墓地)的自 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既往工作历史、发掘工作经过情况、文化堆积(墓葬布局)与分 期、遗迹与遗物、作者认识、有关专业技术报告等;3.考古报告中文字、插图、表格、 图版必须吻合,确保全部资料准确无误;4.考古报告如短期内不能发表,应先发表简报 。多年发掘的大规模遗址、墓地,应按阶段分期发表简报。其中第一条是编写考古报告 的原则,

…… …… 余下全文

篇二 :西安考古实习报告

西安考古实习报告

西安作为一个古都,有着极其身后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我极其向往的地方。我们考古实习的地点就选在了西安。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在沣河两岸建立丰镐二京,从此揭开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辉煌史,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能在历史悠久的地方参观一番,可以说是收获颇多,受益匪浅的。

3月12日,我们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坐上了从兰州开往西安的火车。随着火车的开动,我的心情兴奋不已。一路上与同学打打闹闹,每个人好像都按捺不住因为远行而激动的心情,一路都开心的笑个不停。不知不觉夜幕降临,晚上7点,我们到达了梦寐以求的西安。下了火车,最早映入眼帘的是西安古城墙,在霓虹灯的照映下,它显得是无比的雄伟和宏大,立刻让人体会出了浓浓的历史韵味。接着我们就乘坐老师为我们安排好的车来到了陕西师范大学,那里已经为我们安排好了宿舍。累了一天,同学们早早就睡了,我们即将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西安考古实习。

一、陕西省博物馆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

…… …… 余下全文

篇三 :考古实习报告

盘龙城遗址考古实习报告

历史学与考古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名历史学的学生无可厚非要二者兼注意之。众所周知,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在我们的授课中一直都只是理论的学习,没有实践。考古专业的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丰富我们的专业知识,将书本理论与实际考察相结合,我们于20xx年12月7日在考古学专业老师的安排下,来到了盘龙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实地考古学习,不亦乐乎!

在去之前我们已经对盘龙城遗址有所了解。位于武汉市北郊约5公里的盘龙城湖畔,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是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面积75400平方米。遗址城内东北部为宫殿建筑群,城外四周分布着手工作坊、民居点和小型墓地,从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精美的商代青铜器、玉器和陶器。 它是中国商代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址,其灿烂的青铜文化、较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完备的城邑形态和功能,对研究城市文明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物参观:

在盘龙城遗址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对盘龙城博物馆陈列室进行了参观。里面包括石器展厅、铜器展厅,玉器展厅,陶器展厅。展厅里陈列了古代先民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所用的遗物及制造这些东西所需的模具。工具和武器有臿、斨、斧、锛、凿、锯、钺、戈、矛、刀、镞;礼器有鼎、鬲、簋、斝、爵、觚、盉、罍、卣、盘等。在这些遗物中,特别最引人注目有一个青铜大圆鼎,高达85厘米,是迄今出土的我国商代前期最大的圆鼎;长达94厘米厚仅1厘米的玉戈,显示了高超的琢玉技术,是目前我国出土的商代前期最大的玉戈; 高达1米的大陶缸,系商代陶器之精品,显示了精湛的制陶工艺水准。 遗址现场学习:

之后工作人员带着我们来到了曾经的考古发掘现场。那里耸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大书“盘龙城遗址”,上面有着盘龙城遗址的简介。然后考古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遗址的发掘情况, 遗址于19xx年发现,19xx年和19xx年,湖北省博物馆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合作,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19xx年以来,湖北省博物馆又进行多次发掘。经过多年的工作,基本上搞

…… …… 余下全文

篇四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读书报告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读书报告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是牛津通识读本,看页数只有一百多页,应该是一本挺薄的书,适合我们这种对考古学了解有限的人看,可惜我看的是电子版,没能尊重作者的知识版权,实在是一件憾事,不提也罢。本书前半部分是翻译版,后一半是原文,可惜本人英文水平还没高到可以轻松阅读英文原版,不得不说也是一件憾事。说回本书,作者保罗?巴恩是英国著名考古学家、翻译家和考古节目主持人,获得过剑桥大学考古学博士学位。他善于把高深、艰涩的学术概念用通俗、活泼、幽默的文字表达出来。他说“如果考古学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那它就一钱不值。”读了此书,果然快乐。

在“前言”中,作者说:“这本小书只想通过提供考古学领域的某些基础知识来引起读者的兴趣,希望他们会受到激励去更深入地钻研考古学中的那些丰富的文献,去进行某种研究或实地发掘”,“如果一个年轻人开始不是被这门学科那激动人心或与众不同的特质所吸引而投身其中,那才真叫奇怪呢。”“无论在世界上的哪个国家里,如果你去问有教养的公众中的一员,让他说出一位活着的考古学家,我敢打赌,他们中极可能没有人能够举出一位来,除了那位虚构的人物印第安那?琼斯。这就是好莱坞的威力,这就是今天考古学默默无闻的现状。往昔的伟大人物都已逝去了——我们也许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同类了,但是一支由略微有些怪癖的、富有献身精神的专家和业余爱好者组成的大军正在地球上勤奋地工作,试图去理解往昔的意义。你也可以加入他们的行列,这本书将帮助你判定你是否适合从事这项工作。”“你也许永远也成不了伟大的考古学家,但如果你不能做好某件事,那就学着从做坏某件事中获得享受吧。”“噢,而且别指望发财。”是挺有趣,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采,这样看起来,考古学还真是让我向往。现在的社会太过浮躁,金钱至上的言论甚嚣尘上,但是每年依旧有几百万的大学生跳进社会的大染缸,找个好工作是一件不折不扣的难事。既然无法找到喜欢,合适,多金的工作,为何不选这种竞争小,虽不多金,却能激发我们荷尔蒙的工作呢?可是现实的我不得不叹息自己是个学生物的弱女子,加上急需建设的家乡与父母期待的眼神,是我无法避免的,考古,只能想想了。

…… …… 余下全文

篇五 :考古实习报告 - 副本

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考古实习鉴定表

说 明:1.本表作为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考古实习成绩鉴定使用。

2.成绩评定采用五级分制,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3.评语由带队班主任填写,评价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等。

…… …… 余下全文

篇六 :考古实习报告

考古实习报告

三月中旬,我们历史专业的一行人来到了古城西安。在七天中,我们九十多名师生,先后参观了陕西省博物馆、大雁塔、半坡遗址、秦始皇兵马俑、碑林、乾陵、汉阳陵等遗址和遗迹。在为期一周的考古实习工作中,我们付出了汗水,去也收获了知识,了解了田野考古发掘方法和技能,知道了一些历史文物的的保护和修缮知识。整个实习,既锻炼了身心,又拓宽了眼界,我收获颇多。 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面积9983平方公里。人们常说:二十年中国看深圳,一百年中国看上海,一千年中国看北京,而五千年中国则看西安。西安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左右,先后有13个朝代或政权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权,历时1100余年。19xx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中心城市,西安首先以人文景观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价值珍贵驰誉中外。全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0处,登记在册的各类文物保护点多达2944处,是全人类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月13日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早早出发,仍然发现省博门口站满了排队参观的人,据说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的文物储藏量居全国之最。三秦大地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大地,几千年的辉煌文化在这里延续着,所以陕西历史博物馆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最主要的还是其收藏了数量可观,价值非凡的一大批文物在里面,大多文物为无价之宝。博物馆作为一段历史的缩影,能够让我们想像一些历史,并试着解读它。在这么多文物面前,我们真的如沧海一粟,显得太渺小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否则历史也会遗忘我们。这是我对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一点感想。

下午我们去了大雁塔。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但是当中的好多损坏较为严重,很多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让人看了觉得很可惜。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 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层砖塔,后在武则天长安年间改建为七层。大雁塔通高64.5米,塔体为方形锥体,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 …… 余下全文

篇七 :考古发掘报告

浅议考古发掘报告——从三代到魏晋的墓葬形制变化

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就出现了有一定葬制的墓葬,新石器时代的墓葬 墓坑一般为长方形竖穴墓,小而浅,仅仅够容纳下尸体 。即使是氏族首领的墓葬,墓坑也比较小,与氏族成员的墓葬比起来,也仅是随葬品比较多而已,这是因为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为磨制的石器、骨器,磨制工具在建筑上是很难有大作为的,墓葬形制受社会条件的制约,整体表现为墓坑狭小、浅显,距地表的深度大体在2 米以内。而磨制工具的盛行,使得氏族首领和宗教领袖的墓中玉器的随葬比较多,这是由于其所处的时代对玉器等坚硬石材的磨制比较娴熟。

夏商周时期,商周时代的墓葬,大型墓的墓坑平面面积由五六十平方米到四五百平方米不等,深达10 米,且均有墓道,中型墓的墓道面积也达到30 平方米,深达5~8 米,商朝出现了墓道,西周出现了用鼎制度,到了东周春秋末年时期地上出现了高大坟丘、陵园,东周战国时期,地上形成了一套陵园设施,包括陪葬坑、陪葬墓等,地下多重棺椁也继续发展。在两周时期,主要是以多重棺椁和用鼎制度来规范墓主的等级制度——丧葬的等级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大中型墓出现了高大的封土堆,与夏、商时代地上无封土相比,这是更加盛行的高台建筑在地下墓葬中的延伸和扩展,封土堆基本上呈履斗状。战国晚期,在洛阳一带出现了空心砖墓——新的墓葬形制。

两汉时期的墓葬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盛行了2 000 余年的竖穴墓逐渐转变为砖室墓和画像砖墓, 特别是砖室墓,传播最快,西汉中期以后,大型多室砖墓更加流行 , 其建筑程序是 , 先在地表挖出近方形的竖穴土坑,在竖穴土坑的一壁又挖出斜坡墓道,坑底用砖石构筑墓室,墓室与土坑之间的空隙回填原坑土,夯实 。秦汉时期的秦始皇陵出现了坟丘、陵园、陵寝建筑、陪葬坑、陪葬墓。到了两汉时期,最终形成了一套新的丧葬等级制度,其中有皇帝陵、诸侯王陵、王侯墓、二千石官吏墓、平民墓和刑徒墓。

…… …… 余下全文

篇八 :考古读书报告

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理大类一班

学号:12303002

姓名:蔡福波

《考古与地理信息系统》读书报告

我是一名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学生,对地理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当我在图书馆搜寻考古书籍时,机缘巧合与之相遇了。在考古学中能找到地理学的身影也是我们作为地理人的骄傲。

背景

首先需要了解我国的目前考古现状。在以前我国考古调查和发掘中传统的资料信息收集、记录主要依赖简易工具测量、手工绘图和记录,由于因人而异,详略不同,标准很难一致。加之人员更替等原因,同一遗址的不同时期、不同发掘者经手的资料之间往往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显得支离破碎,难以整合。为此,如何更好地将多重空间信息技术有机地集成到考古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中便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的学者不断努力将许多的自然科学技术引进到考古中,从而使得我国的考古事业在上世纪最后几年至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很好的推动我国的考古事业的发展。 地理学的应用:我国考古界已经有多个考古教学和科研单位自行开发了田野考古资料计算机管理系统或数据库,并运用GIS和GPS数据采集仪记录和保存考古数据,使用电子全站仪测绘和记录考古遗存,考古学的记录手段已开始跨入数字化的门槛。

考古与地理信息系统一书对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介绍。同时结合山西省临汾盆地,河南省洛阳盆地、洹河流域,陕西省七星河与美阳河流域等区域考古调查、地形、水文、遥感影像等信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别建立各区域的聚落考古信息系统。然后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聚落分布与局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关系即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揭示很多被传统考古学研究方法所忽略的信息和认识,探索考古研究中GIS技术的应用理论与方法。参考这书可很详细的了解到地理信息系统在考古中的应用。

在后来就用学者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去研究考古中的聚落空间这是四种应用方法。 ①利用综合数据库的分类和编码方案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