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村改居调研报告

“村改居”调研报告 村改居是指在不征地、不重新安置就业的情况下,将社区内的农业人口整建制地转为城市居民。村改居工作是新时期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城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我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村改居工作的重要意义 搞好村改居工作对于进一步理顺城区管理体制,落实属地管理制度,增强居民的城区意识,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和巩固城区基层政权,促进城区两个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村改居的主要目的是在保全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促进集体经济稳定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变。 随着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推行村改居,必将对我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乡村城市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村改居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 村改居对农村居民有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农村居民的就业,加速农民向居民转型;只有通过“村改居”工作,使农民直接转变为居民,成为拥有更多知识、科学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社区居民,才能在不断提高居民素质的基础上,增创新的发展能力,增加他们就业机会。比如:“40、50”人员中就不包括农民,而在大力提高转居农民知 1

识和素质的基础上,相对来说,就业机会就宽了;这样既增加了转居农民的就业机会,也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二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我区小城镇建设步伐,推进我区城镇化进程;“村改居”后,原农村管理架构、管理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区居民委员会将集中精力搞好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缩小了城乡差别,改变了城乡二元结构,加强了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提升了我区的居民形象,打造出形神兼备的现代化城区。三是有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加速农村管理体制向城市管理体制的转型;通过“村改居”工作,可以改革不适应市场化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不适应城市化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 …… 余下全文

篇二 :村改社区调研报告

关于xx乡村改社区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地加快,很多农村自主或者被动地进入到城市化的浪潮当中,其管理体制、经济结构和生活文化需求等方面发展到了城镇的水平或者接近于城镇的水平,或者是由于要适应村级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等形势,被强制性地划入到城市建设的规划区域之内。XX乡地处城乡结合部,目前正面临乡改街道、村改社区的问题。为了了解XX乡是否适合融入城市,笔者对XX社区在村改居社区后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XX街道XX村改为社区后,将原先的XX村一分为二,成为XX社区和XX资产管理委员会。这两个机构的领导班子一样,只是分别在社区和资产管理委员会中任职挂牌。村民自愿转户,转户后成为城镇户口,若不愿转户,则仍是农村户口。社区和资产管理委员会的分工不同,XX社区办公楼设服务大厅,集中处理居民、村民的日常事务;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集体经济发展和计生工作。从属关系来说,社区归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管理。

根据长塘社区和长塘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情况来看,XX乡在乡改街道后,涵盖的行政村可以向XX学习,保留农村户口,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同时成立相应的社区,将日常事务交由社区处理,让居民、村民能享受村改社区后的便利。

在村改社区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撤村建社区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扩容的需要;是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为帮助村改社区尽早融入城市,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思想观念上要强化城市社区意识。其一,在发文件、开会议、布置工作时,在称呼上不再称其为某某村。不再在已改的社区树立农村工作方面的先进典型,布置农村工作任务。其二,乡党委政府,在指导社区工作时,要将已改的社区与未改的村区别开来,属于农村的工作任务尽量不要安排给村改社区,属于村改社区应享受的照顾政策应原原本本地为其兑现。其三,作为村改居的社区,适用的法律由《村委会组织法》变更为适用《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二,工作实践上要尽力解决实际问题。在居民关心的“土地征用是否区别对待”、“基础设施建设是否享受优惠政策”、“工作经费是否可以享受社区居委会同等对待”等问题上,站在居民立场上,充分为居民考虑,形成一致意见,给居民满意的答复。

…… …… 余下全文

篇三 :调研报告-区村改居社区存在的现状

调研报告-区村改居社区存在的现状

20xx年11月份,我们根据区领导有关“村改居”社区如何融于城市的指示精神,对郊区护城、东郊、南坪、东江4个乡镇18个村改居社区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问题 根据综合调查,我区村改居社区目前存在问题可概括为八盼: 一盼城市基础设施尽早延伸到社区。一些社区虽己实现了村改居,但社区路不平、水不通、灯不亮、卫生死角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如东郊乡楠竹山社区,一条臭水沟横贯东西,从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房背后流过,雨天污水遍地,晴天臭气熏天,社区虽多方奔走呼吁,甚至请市新闻媒体曝光,但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皇经阁社区的自来水管道是上世纪70年代末,由村里出钱安装的,30多年来,水管己严重老化,爆管漏水现象时有发生,使居民的水费高出市规定价格的2-4倍。其供水主管道急需纳入城市供水设施规划。 二盼环卫处清扫范围扩展到村改居社区。根据“一把扫帚扫到底”的政策,城市社区的卫生清扫责任纳入了环卫处的责任范围,但目前还未完全将村改居的社区的卫生清扫管起来,多数村改居社区卫生只好自己救自己,每次搞卫生创建时,人力、物力、财力都靠社区自己筹措,加重了社区经济负担。如皂果树社区共有9名卫生清扫员(每组一名),每名清扫员月工资500元,年需工资5.4万元,由社区自己解决。有的社区因经济实力薄弱,经济压力难以承受,从而影响了卫生创建工作的落实,使村改居社区的环境卫生死角较多,城市垃圾中转站拒收村改居社区的垃圾,使村改居社区垃圾无处倒。 三盼拆迁品补时按同一身份对待。多数村改居社区都反映,他们的居民遇到房屋拆迁时,有关部门把他们按农民对待,按农村集体

土地给予品补,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品补270-300元(城市居民房屋的品补标准为每平方米1000-1300元)。而他们申请建房时,有关部门又把他们当城市居民对待,按城市标准收费,按建筑面积收取每平方米28元的城市建设配套费,一般每个建房户要交费万元左右(农民每户只需600元 四盼能与城市社区同等待遇。在工作经费方面,这些村改居社区自20xx年、20xx年改居以来,未能和城市街道办事处管辖的社区居委会享受同等待遇,即未得到市政府给予的每社区3万元财政补助待遇。在社区基础设施方面,未能享受城市社区的资金补助优惠政策。村改居社区如新建或改建办公用房,要求享受城市社区居委会新建办公用房补助15万元(改建补9万元)的待遇。 五盼失地居民有出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城镇建设、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建设以及各类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城市土地被大量征用,20多年来共被征用25000多亩,使四分之一的郊区农民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2003-20xx年,区政府对郊区18个村实施撤村建居委会。目前我区村改居社区有失地居民10000多户、34000多人,其中有劳动力22430人。这些失地居民由于文化偏低,年龄偏大,且无一技之长,另谋职业相当困难,得不到城市下岗职工同等的待遇,生活无着落,社会保障未完全落实。 六盼实现“一区(社区)一警”。根据中办发200023号文件,城市每个社区都己配备了一名警察,协助社区健全治安防范体系,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加强对“两释”人员安置帮教和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消除社区不稳定因素。但村改居的社区没有实行“一区一警”制。由于村改居社区位于城郊结合

…… …… 余下全文

篇四 :关于加快我市美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点击数:1594 时间:20xx-1-6 作者:中共黄山市委党校第33期青干班第3课题组 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xx年起,在全省全面推行美好乡村建设。根据市委党校教学计划安排,第33期中青班第三调研组,就加快我市美好乡村建设课题走访了市直有关部门,并深入区县了解基层干群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期望和要求,现形成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一、我市美好乡村建设基本情况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南部,现辖三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四县(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和黄山风景区,市域面积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11.67万,占75.4%。全市有101个乡镇(其中53个镇、48个乡),6个街道,743个行政村(包含32个村改居),3500余个自然村,8900余个村民组。乡镇平均人口1.4万人,比全国少

1.47万人、比全省平均人口少2.8万人。村级平均人口1530人。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生态资源,通过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四大平台,大力推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服务业发展,加快黄山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皖中、皖北、沿江地区相比,我市拥有明显的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和政策优势,加快黄山美好乡村建设应大有作为。

根据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我市从20xx年开始,每年重点培育建设100个以上中心村,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周期2年;每年治理改造300个以上自然村,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建设周期1年。到20xx年,力争全市5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xx年,力争全市9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要求,各区县优先选择乡镇政府驻地村、特色产业村、交通干道沿线村、重点景区周边村、历史文化名村及城市规划区外的远郊村进行规划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古村保护型、优质生态型、产业带动型、异地安置型、综合提升型、扶贫示范型村庄。目前,市县均成立了美好乡村建设组织机构,召开了动员大会,出台了《实施意见》,共推荐了115个中心村申报全省第一批建设计划,开展了两期全市美好乡村建设专题培训,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

…… …… 余下全文

篇五 :“村转居”转型社区老人生活情况调查报告

“村转居”转型社区独居老人生活情况调查报告

引言:随着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都市的城乡结合部、郊区的农村逐步被纳入城市范围,“村转居”新型社区越来越多,然而“村转居”的转变并不仅仅是楼房的拔地而起、村委班子改改名字、农民转换户籍了事。它是一系列的惠民之举、务实之举,转型后社区各项的管理工作必须要跟上,因为转型社区中人们在很多方面也发生了改变,如:生活方式、养老方式等,尤其是当今的热点:老年养老对于转型社区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因为转型社区有着其特殊的优惠政策,和特殊的地理条件,所以在社区内渐渐的出现了一群类似于又不同于“空巢”老人的社会群体——“独居老人”,他们的养老方式也渐渐引起我们的关注。

那么“村转居”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到底如何呢?我们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社区分队深入合肥市新站区磨店乡文忠苑社区进行了实地蹲点调查。据了解:文忠苑工作站是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合肥市职教基地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村改居”社区,其前身由原瓦庙、关井两个社居委合并组成。工作站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6万人(包括周边院校),其中户籍人口2835人,是一个集工业、商贸、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随着医疗条件和经济的发展,该社区内的老人数量也在增加,而且这种新社区内出现了很多单独居住的老人,针对这样“村改居”后老人的养老问题,我们采用非结构式访谈和非参与观察的方法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搜集,采访对象涵盖了社区的老年人及其子女、社区工作人员、社区设施、社区文化以及围绕老年人的社区服务等,并以调查为依据进行了老年人亲情呵护的社工活动。

以下是我们小组获得的有关资料,并且对此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建议。 ——以合肥市新站区磨店乡文忠苑社区为例

一 文忠苑小区老人基本情况

(一)老人基本情况调查

1 根据调查统计,截止到20xx年6月,该小区已经入住了1700多位居民,共480户左右,区内60岁以上的老人有178位,占社区总人数的10.47%,80岁以上的有22位,占总人口的1.29 %,近40位留守老人和孤寡老人,占60岁以上老人总数的22.47%。由于合肥建职教基地建设,政府采取按人口分房,多退、少补,也可以自己出钱购买的方式,将村民集中回迁到这里。因为是“村改居”社区,所以这里的居民失去了以前赖以生存的土地,现在基本上在周围的工厂上班或者在职教城开些小店做起私营业主,平时也是早出晚归,与老人相处的时间也不是很多。有条件好的家庭则选择了在市区买房子,所以就出现了老人单 1

…… …… 余下全文

篇六 :关于加快我市美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市美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点击数:863 时间:2013-1-6 作者:中共黄山市委党校第33期青干班第3课题组

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xx年起,在全省全面推行美好乡村建设。根据市委党校教学计划安排,第33期中青班第三调研组,就加快我市美好乡村建设课题走访了市直有关部门,并深入区县了解基层干群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期望和要求,现形成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一、我市美好乡村建设基本情况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南部,现辖三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四县(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和黄山风景区,市域面积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11.67万,占75.4%。全市有101个乡镇(其中53个镇、48个乡),6个街道,743个行政村(包含32个村改居),3500余个自然村,8900余个村民组。乡镇平均人口1.4万人,比全国少1.47万人、比全省平均人口少2.8万人。村级平均人口1530人。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生态资源,通过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四大平台,大力推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服务业发展,加快黄山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皖中、皖北、沿江地区相比,我市拥有明显的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和政策优势,加快黄山美好乡村建设应大有作为。

根据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我市从20xx年开始,每年重点培育建设100个以上中心村,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周期2年;每年治理改造300个以上自然村,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建设周期1年。到20xx年,力争全市5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xx年,力争全市9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要求,各区县优先选择乡镇政府驻地村、特色产业村、交通干道沿线村、重点景区周边村、历史文化名村及城市规划区外的远郊村进行规划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古村保护型、优质生态型、产业带动型、异地安置型、综合提升型、扶贫示范型村庄。目前,市县均成立了美好乡村建设组织机构,召开了动员大会,出台了《实施意见》,共推荐了115个中心村申报全省第一批建设计划,开展了两期全市美好乡村建设专题培训,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

…… …… 余下全文

篇七 :黄石市城中村改造社会调查报告

黄石市城中村改造 任重而道远

——关于黄石市部分城中村的调查与思考

政法学院 0606班 胡定权 徐 华 指导老师:毛彩菊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黄石市城中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在对黄石市部分城中村实地

调研的基础上,分析黄石市城中村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改造黄石市城中

村,促进其城市化的对策及建议。

关 键 词:黄石市 城中村 改造

一、 前 言

黄石市是一个发展中的中部中型城市,最近几年城市化进程较快,尤其在和武汉建设8+1城市圈之后,经济发展更加迅速,但相较于其他沿海地区的中型城市仍有不少的差距。同时,黄石市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老工业中等城市,虽然获得了“湖北省园林城市”的荣誉称号,但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大量出现,带来了土地使用、治安管理、卫生环境管理、行政管理、教育、房产出租规范、违章建设、就业等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制约黄石市的健康发展。解决好黄石市城中村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可以有效地促进黄石市城市化的进程和黄石市健康快速的发展。现在,黄石市的城中村主要集中在花湖、团城山、新下陆等开发区和西塞山区,涉及面积广、牵涉的人群多,直接关系到黄石市整体的进一步发展。

二、黄石市城中村的现状及问题

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城市经济,促进城市化进程,黄石市进行了大量的城市规划。许多处于城市边缘的的农村由此被划入城市规划的区域,政府为了使这些农村尽快城市化,对这些农村进行了“村改居”,即原来的村委会改为居委会,农民的农村户口改为非农业户口,首先在形式上对这些农村进行城市化,但管理方式仍然沿用的农村的传统方式。尤其是土地并未国有化,仍属集体所有,形成独特的土地二元制结构。这是黄石市城中村形成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未被正式规划的城市边缘农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用于城市建设,使这些农村无地的同时逐渐受到城市文明的强大辐射,其生活方式渐渐向城市靠近,但又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从而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城中村,但由这种原因形成的城中村在黄石市并不多见。

…… …… 余下全文

篇八 :关于遵义县龙坑镇城乡统筹改革试点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遵义县龙坑镇城乡统筹改革

试点工作的调研报告

按照省、市有关要求,遵义县龙坑镇作为省的城乡统筹改革试点乡镇,对户籍管理、土地管理、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产权、行政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制度进行城乡一体化改革,我监测点组织人员对该镇城乡统筹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四项改革课题进展情况

(一)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自20xx年9月以来,龙坑镇先期在共青社区、王五桩村启动户籍改革,今年在全镇范围全面推开。户籍改革的形式: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称为“居民户口”,按实际居住地进行登记。做法:一是宣传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和好处,化解农户对户改的疑惑和顾虑;二是着力简化程序,对同意变更户籍的由户主本人签字,统一将户口本上缴到村(社),由村(社)上报派出所加盖“居民户口”专用章。截止20xx年6月底,全镇农业户口转居民户口共10248户31990人,占全镇农业户口总数的91.6%,达到了预定目标。在改革过程中,认真落实各项配套政策,先后协调解决了医保参合、就业统筹、征兵入伍等问题,基本保证了户籍改革顺利推进。

(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龙镇镇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衔接,制定了《遵义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验试点管理办法》,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其咨询、审核、调解等作用,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向农业基础较好的金古、苏池等村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目前,服务中心采用摸底调查、规范引导等手段,流转

土地1350亩,涉及农户425户,其中,通过出租和入股形式连片流转320亩发展无公害蔬菜,250亩发展烤烟生产,350亩发展高粱种植,切实提高了农村土地的产出效益,促进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方面:由于龙坑镇的土地纳入遵义市两城区规划,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县国土局对龙坑镇的土地进行了重新规划,目前规划已基本完成,待审批后就可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的发放工作。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