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20xx年公路学科发展报告(概要)

20xx年公路学科发展报告(概要)

中国公路学会去年首次开展公路学科发展研究,得到各分会及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也引起了全行业的广泛关注。交通运输部对这项研究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中国科协还将此项研究工作纳入20xx年度的资助支撑计划。

今年,中国公路学会继续组织开展了学科发展研究工作,并扩大到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勘察设计、交通工程、运输与物流、公路养护管理、公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客车技术、筑养路机械等十个方面,基本涵盖了近年来我国公路交通领域的重大进展和重要研究成果,体现了学科发展研究的前沿性、科学性。

本报选登其中的道路工程、公路勘察设计、筑养路机械、交通工程部分的摘要,内容涉及这些学科发展的现状、当前研究的重点领域、问题与建议等。

开展学科发展研究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中国公路学会将把这项工作常态化,力争使公路学科发展报告更加系统和完整,进一步推动我国公路行业的科技创新。

一、学科发展现状

(一)道路工程

新世纪以来,为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了联片成网的发展阶段,规划建设的“7918”国家高速公路网已大部分建成。同时,二级以上公路比重逐年增大、公路等级标准提高,农村公路硬化率大大提升,已有99%的乡镇和88%的建制村通公路,我国公路网逐渐形成东中西相连接、主干支相配合的网络体系。

近年来,随着道路工程领域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道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等不断涌现,而它们的出现促进了“环境友好、功能突出、安全节约”路面的广泛应用,道路技术应用水平和研究水平也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

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日益完善的公路建养技术支撑我国高速公路飞速发展,这时期的公路科技创新以着力解决耐久性(重载交通、早期病害、使用寿命)、使用品质(沥青路面高低温性能、路表抗滑及抗水雾性能等)、节能环保(节能减排、材料循环利用等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及防灾减灾等方面技术为重点,从路基工程、路面工程、防灾减灾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

…… …… 余下全文

篇二 :学科发展综述报告

学科发展综述报告

1.无线电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特点

科学原理的首次发现与技术首次转化为实际应用之间,有着相当长的时间差。1895 年马可尼的无线电报通讯实验可以被认为是无线电报技术的首次应用,而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的形成则以1865 年《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发表为标志,其间有三十年的时间差,这样的时间差在20 世纪初之前的科技发明中是常见的。自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原理开始,物理学理论就超过了其相应技术发明的发展速度,往往一个理论被研究出来之后,迟迟都无法得以实验验证和应用。1865 年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问世之后,直到1886 年才由赫兹首次通过实验验证,而实验验证也仅仅完成了技术发明的第一步而已,造成这种时间差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则非常复杂,无法考量。

清政府于1905 年首次引进了7 台无线电报机,专供军务使用;1906 年在琼州海峡首次出现民用无线电报机;1908 年在上海出现首台与海上船舶通信的民用无线电报机;1912 年首次在南洋公学开设无线电报课程;1920 年中国加入国际无线电报公约;1923 年在上海出现中国第一家无线广播电台;19xx年苏祖国兄弟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个无线电报公司—- 亚美公司;??无线电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可谓一帆风顺,这与其他新技术发明在中国的境遇大为不同。以有线电报为例,有线电报引进之初,在国外商人的再三要求下,清政府意识到电报对于信息传播速度的意义,勉强同意引进,但迫于电报线路铺设的高昂成本,无奈只得“官督商办”,其后清政府则一直致力于将电报收归国有。无线电报相比于有线电报,其优势在于“其传也无事于线”,仅需引进无线电报机,成本较低。无线电报自引进之初,尽管同外国商人签订的合约中夹杂了许多附加的侵略性条款,但政府始终坚持官办,这也是从有线电报的引进中吸取的经验。再以计算技术的引进为例,机械式计算器最初传入中国时,由于其对于当时的国计民生方面的影响有限,所以并未受到政治力量的阻挠和干预,但其引进之后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却并不乐观。1876 年,两台8 位机械式计算器由” 隆茂洋行” 购自英国,除天算家贾步纬用其中一台进行天文历算外,另外一台竟仅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内公开展览。相比于无线电报技术,计算技术的应用领域和使用范围着实有限,并且机械式计算器与中国传统的以算盘为基础的筹算体系差别较大,所以不易为国人接受。无线电报技术的传入先后得到了政府和民众的支持和推崇,使国人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科学11注:S. C. 吉尔菲兰在《最近社会趋势》中对1930 年以前的重要发明所作的研究说明,从理论设想到实物发明,平均时间间隔为33 年。

…… …… 余下全文

篇三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报告,发展现状及趋势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国内外现状概述:

经典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一般为单输入、单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特别是线性定常系统。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是以输入输出特性(主要是传递函数)为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这些图解分析方法,分析系统性能和设计控制装置。经典控制理论的数学基础是拉普拉斯变换,占主导地位的分析和综合方法是频域方法。经典控制理论主要研究系统运动的稳定性、时域和频域中系统的运动特性、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校正方法。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般仅适用于单变量和定常系统。

现代控制理论以线性代数和微分方程为主要的数学工具,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状态空间法本质上是一种时域的方法,它不仅描述了系统的外部特性,而且描述和揭示了系统内部状态和性能。较之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要广泛得多,原则上将,它既可以是单变量、线性、定常、连续的,也可以是多变量、非线性、时变、离散的。

智能控制可以概括为自动控制和运筹学、计算智能、人工智能等学科的结合,其结构是:识别、推理、决策、执行。在低层次的控制中用常规控制器,而在高层次的控制中则应用具有在线学习、修正、组织、决策和规划能力的控制器,模拟人的某些智能和经验来引导求解过程。智能控制理论是以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智能计算方法为基础的智能控制。智能控制的发展还不完善,甚至可以说才刚刚开始,但是可以预见智能控制的发展与完善将引起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全面革命。

集散控制系统(DCS)就是在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巨大需求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化技术。它把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像显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结合起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视、控制和管理。它既打破了常规控制仪表功能的局限,又较好地解决了早期计算机系统对于信息、管理和控制作用过于集中带来的危险。当前DCS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基于无线工业网络的集散控制系统,采用DCS不是简单地取代传统的控制设备,而是一种高新技术的发展。

…… …… 余下全文

篇四 :土壤学学科发展报告

土壤学学科发展报告(2010-11简本)

一、引言

目前,全球所面临的粮食安全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促使土壤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不断向前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总结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和国际同行间的比较,找出我国土壤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科发展趋势,提出近期研究的重点领域、发展的措施和展望,促进土壤、环境和生态学的交叉、融合,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对促进土壤学科发展,促进国家科技进步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学科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我国的土壤科学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在土壤学的某些分支,如土壤系统分类、表面化学、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面源污染控制、土壤水肥管理、长效肥的研制、土壤-植物营养、土壤污染修复和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均有长足发展。我国的土壤系统分类研究逐步与美国系统接轨,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已经成为国际四大分类体系之一,其中,有关人为土纲的分类研究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在土壤化学方面系统地开展了土壤胶体化学、土壤界面化学、土壤养分化学、土壤污染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其中以土壤胶体和界面化学的研究较为系统和深入,也取得了很好的研究结果;在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系统地开展了土壤污染调查、污染过程与机制研究、污染效应风险评价、污染土壤修复管理研究,基于污染物界面过程的效应评价模型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在土壤环境方面开展了温室气体排放调控和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系统研究,稻田CH4和N2O排放规律和稻麦系统CO2倍增生态效应的FACE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土壤-植物营养学方面已形成以植物-土壤互作的根际理论为核心,以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综合利用生物调控及养分管理技术来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研究体系,形成以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土壤-植物互作与调控、养分资源管理、污染物控制和治理等主要研究领域的系统学科;土壤物理学与土壤矿物学研究在土壤水文学、土壤力学、矿物界面反应分子机制以及矿物界面反应过程与化学动力学等领域也已接近国际前沿。此外,我国的古土壤研究、(数字)土壤制图研究、土壤质量研究、土壤退化机理研究等基本与国际同步。

…… …… 余下全文

篇五 :数据挖掘学科发展报告20xx

数据挖掘学科发展报告

作者:唐杰,梅俏竹

时间:20##-10-17 14:59:00

【摘要】近年,随着各行业对大规模数据处理和深度分析需求的快速增长,数据挖掘引起了研究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1.引言

       数据挖掘是知识发现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一般是指从大量数据中自动发现隐含的的数据关系,并将其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的结构化表示。数据挖掘是计算机学 科中的一个交叉研究领域,其研究方法与多个其他科学紧密相连,如:统计、机2器学习、专家系统、信息检索、社会网络、自然语言处理和模式识别等等。

       近年,随着各行业对大规模数据处理和深度分析需求的快速增长,数据挖掘引起了研究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自1995年以来,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成立了 ACM的数据挖掘及知识发现专委会,并组织了国际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大会(ACM SIGKDD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简称KDD [1]),后者发展成为数据挖掘领域的顶级国际会议。至今 KDD 大会已经连续举办了 19 届,论文的投稿量和参会人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图1 给出了自 20## 年以来 SIGKDD每届接收的论文投稿数和最终录用的论文数的对比。近几年,以社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中心的大数据分析成为数据挖掘研究的热点。

       本报告围绕数据挖掘领域近年最主要的几个研究方向(基础理论、社会网络和大数据),以数据挖掘顶级国际会议KDD 和国际期刊IEEE TKDE、ACM TKDD 上发表的论文为基础介绍近几年国内学者在数据挖掘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分析和比较国际国内学科发展趋势,并展望未来发展机遇。
   

…… …… 余下全文

篇六 :学科建设经验总结报告

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总结

近年来,北安市按照省及黑河市关于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的有关要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注重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的建设、管理和培养工作,积极开发人才资源,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水平,为市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已逐步建立起一支爱岗敬业、人员稳定、业务过硬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共有学科梯队11支,队伍成员7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23人,中级职称29人,初级职称15人;本科学历53人,大专学历15人;35岁以下23人。为加速我市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促进梯队人才讯速成长,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确保梯队建设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 加强领导,科学规划,逐步健全管理体系

我市各级领导对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科学谋划,真正形成了重视、关心、支持梯队建设的良好环境。一是领导重视。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全市人才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梯队建设工作,把此项工作作为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放活、稳定现有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前景和目标,为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成立组织。成立了以主管市长为组长,组织、人事部门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梯队建设领导小组。人事局每年都召开局长办公会议,研究部署此项工作,由人才中心负责具体指导、综合全市的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各有关单位也成立了学科(专业)梯队带头人建设工作领导组织。三是明确责任。每年年初我们都召开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单位负责人会议,传达学习省及黑河市人事局的有关文件精神,部署工作。各单位均能按照各自学科任务开展科研和创新工作,做好自检评估,并将自查的情况以文字材料形式上报人事局,人事局组成调查组进行检查汇总。四是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推进落实方案》、《党政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意见》、《XX—20xx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晰了学科(专业)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使学科(专业)队伍成为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专业人才中的领军人物。

…… …… 余下全文

篇七 :环境化学学科发展报告(20xx-20xx年)

环境化学学科发展报告 (2006-20xx年)

环境化学分会

20xx年10月

目 录

0.中英文摘要 .................................................................................................................................. 3

0.1中文摘要 ............................................................................................................................ 3

0.2英文摘要 ............................................................................................................................ 3

1.引言 .............................................................................................................................................. 4

2.环境化学学科基础理论体系建设进展....................................................................................... 4

2.1国际环境化学学科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历程 .................................................................... 4

…… …… 余下全文

篇八 :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力学

力学——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前 言

力学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又有广泛的应用性。力学的基础研究,不断深化和丰富人类对基本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认识工具。目前,力学正在突破经典的力学概念和范畴,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力学的物理内容在深化,力学在与其他学科交缘处迅速发展。力学从认识论的前沿,跨越自身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学科的新生长点,直到构筑新技术、高技术的根基。形成一个相当宽阔的研究带。

国内外对力学都很重视,学术活动频繁,学术组织林立。美国、日本把力学和材料视为交叉研究领域,俄罗斯把力学当作带头学科,我国则把力学作为七大基础学科之一。

随着冷战的结束,随着我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体制转变,力学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力学需要重新规划自已、发展自己。

力学发展战略研讨工作,侧重于基础学科方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于19xx年7月在山东威海召开的学科评审组会议上正式开始。会上,确立了战略研究的总体构思,本着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应具有权威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的精神,成立了以中国科学院郑哲敏院士为组长、黄克智院士、周恒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黄文虎院士为副组长的研究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王仁院士光临会议,共同商讨。

研究分两个阶段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阶段从19xx年开始,由黄克智院士率领,对固体力学进行发展战略研究;由周恒院士率领,对流体力学进行发展战略研究;由黄文虎院士率领,对一般力学进行发展战略研究;由郑哲敏院士率领,对力学的交叉学科进行发展战略研究。

1

第二阶段从19xx年开始,在上述四个方面的研究基础上,由郑哲敏院士主持形成整个力学学科的发展战略报告的总体构想。

第一阶段的工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力学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等单位联合组织实施的。 在周恒院士的主持下,于19xx年10月和19xx年2月召开了两次“非线性流体力学研讨会”,先后有35位专家(人次)参加会议。会上的24个邀请报告,收集在《现代流体力学进展》和《现代流体力学进展》(II)(科学出版社出版)里。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