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1

《两点阈测量》实验报告

夏松(2009105020417)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0904班

1 引言

维耶罗特(vierordt,1870)最早使用两点阈量规对人体各个部分的两点阈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从局部到指尖,两点阈越来越小,这种身体触觉感受性随运动能力的增高而增高的现象,被称为是维耶罗特定律。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发现:两点阈因练习而减小,因疲劳而增大。

1.1 实验逻辑

当两点同时刺激时,只有达到一定的距离(两点阈),被试才有可能分辨出来。而随着这两点距离的缩小,被试越来越觉得此两点而不是一点。实验记录在不同距离下的刺激被试回答两点或一点的次数,求得感觉两点的百分数。

1.2 实验假设

假设所呈现的刺激,即两点距离为自变量,被试的反应为因变量。确定自变量的范围,在自变量的范围内记录被试的反应(一点还是两点)。

1.3 实验预期

用两个刺激物同时刺激皮肤,当刺激间的的间距足够大时,我们可以清晰分辨此为相隔一定距离的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我们越来越难以分辨此为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只能感觉到一点。

2 方法

2.1 被试

被试2人(互为主试、被试)

2.2 实验材料

两点阈量规:由一个游标卡尺和A、B两个刺激点组成,量脚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并在刻度上读出来。

此外还有遮眼罩和记录纸。

2.3 实验设计

采用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呈现两个刺激之间的距离,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在被试手背或手臂上划好区域B通过预测得出两点阈的范围,再确定五个水平。然后施测,每个水平随机施测八次,记录被试反应(+为两点-为一点)

2.4 实验程序

主试选定被试的B区,只测量手臂的两点阈

在使用两点阈量规时,必须垂直接触皮肤,对两个尖点施力均匀,接触时间不能超过2秒钟,现在自己手上练几次后,再在被试的非实验区练习几次。 实验序列的长度和起点,可以根据初步测验后确定,大致在11-19mm的范围

…… …… 余下全文

篇二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1

反馈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考察被实验者在有反馈信息的条件下,对自己所画线段与标准线段是否更准确的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有反馈组在有反馈所画线段的长度的情况下,有误差有显著的减少;无反馈组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误差减少并不显著。

关键词:信息反馈 准确性 控制因素

一、导言

本实验是心理学中研究因果关系的实验,有反馈一组是实验处理,无反馈一组是控制处理。在心理学的历史中,很多人都做过有关信息反馈的研究,并得到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现在,信息反馈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实验中。鉴于信息反馈的重要性,本研究希望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进一步揭示信息反馈对遮挡划线准确性的影响,同时考察画线过程中的练习效应,以及练习效应与有无反馈的交互作用。本研究分为有反馈和无反馈组,考察信息反馈对被试划线误差的影响。本研究预期有反馈组被试的划线误差会显著减小,即表现出明显的练习效应,无反馈组被试的成绩与练习前相当,练习效应不显著。

二、方法

2.1被试

潍坊学院应用心理学同学10女7男做被试,年龄20~23,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2仪器和材料

在一张10×10cm ²的白卡纸上画有一条2cm长的黑色直线。有支架的活动遮版;短米尺,可量最小单位为mm。6张白纸,编号为甲1、甲2、甲3和乙1、乙2、乙3;两只铅笔。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组间自变量分为有反馈和无反馈两个水平,各分配被试16人,男女匹配。因变量为被试所划线段的长度与标准线段长度的误差,由直尺测量,精确到毫米的后一位。本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包括:被试的眼睛距标准线段刺激的距离保持在30厘米,室内照明条件良好,并在所有被试完成实验之前保持恒定。被试划线的姿势统一,即以右手前臂的中点为支点,手握在笔的二分之一处。同时,所有被试均应没有参加过类似研究。

…… …… 余下全文

篇三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和说明

关于这次实验报告的若干说明:

   1在附件里面有两份数据,一份是SPSS保存的数据文件,里面的数据是我做过初步整理后的数据(剔除了一些极端数据和重复的数据,大家可以按照±3 SD(或±2.5 SD)的标准把个别较大的数据剔除以后再做下一步数据分析),另外一份EXCEL里面的数据是从spss里面粘的50个数据,在总体结果数据分析中大家可以选择excel里面的数据做分析,也可以选择SPSS数据文件做分析。(注:要求大家做的都是基础的统计分析,如果大家没有学spss,可以查找相关的入门书看看,一些基本、简单的操作就够用了,而且非常方便,可以自动生成图形、表格等;另外,大家计算机公共课也应该都学过用EXCEL做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

2、        个人数据结果可以参见下表(参考你们自己拷贝的原始数据的详细记录一栏):

   综合8个系列的实验,该被试的平均上限为194.125,平均下限为185.375,则平均绝对差别阈限为4.375,平均相对差别阈限为2.28%

(大家把自己的数据按照如上图所示的格式整理好后需要继续考察是否有习惯误差或者期望效应以及标准刺激的空间位置对绝对差别阈限是否有影响(加分项目))

3、        总体数据结果分析:

l  由于大家现在推论统计才刚开始学,这次实验报告的结果统计分析方法大家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有频数分析(画出频数分布条形图),平均数、方差、标准差(列表)。

l  如果同学们感兴趣,可以采取合适的统计方法进一步探究分析男女生的明度差别阈限有无显著差异等(加分项目)。

4、        作业的上交时间和方式

…… …… 余下全文

篇四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课题

陈舒2010210621

注:以下为做过的每个实验的详细的实验报告,关于题目要求作答的部分,在实验报告中以加粗楷体的形式重点突出。

1、简述短时记忆广度的测定方法

一、实验原理

1)        概念再现:短时记忆广度即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操作性的、正在工作的、活动着的记忆)的容量。其操作定义是按固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

2)        要求:试验过程中所呈现的各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相等,再现的结果必须符合原来呈现的顺序。与感觉阈限的概念相似,所谓“刚刚能够立即再现”即是指50%次能够立即再现。

二、实验方案

1)实验者测定的一般方法:数字记忆广度的方法

  ① 8位的数字能够通过,9位的数字不能通过,则记忆广度为8.5;

  ② 如将每一系列连续呈现3次,则以3次都能通过的最长系列作为基数,再将其他能通过的刺激系列的长度按1/3或2/3加在基数上,两者之和算作记忆广度。本实验就是用这种方法测量和计算数字记忆广度的。如:3次均能通过的最长系列为7位数,则基数为7,如果8位数系列3次中通过2次,9位数通过1次,10位数一次也未通过,则记忆广度为:7+2/3+1/3=8;

③、如果用恒定刺激法来测量记忆广度,也可以采取直线内插法来计算。

本次实验方案:采用了方法②的测试方案,结果数据中列出了此次测定的数字记忆广度,以及每一水平(数字个数)列出做对的遍数,如果全对,则为3,如果全不对,则为0(此时实验结束)。

2)具体实现:

   主试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搞清楚识记的方法和输入答案的方法。在输入答案时,数与数之间不能有空格,如有错误可按倒退键(Back Space)删除,重新输入,输完后按回车键表示确认。

…… …… 余下全文

篇五 :颜色爱好心理量表的制作-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颜色爱好心理量表的制作

摘要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测定不同被试对颜色爱好的程度,并用这两种方法制作颜色爱好的顺序量表和等距量表。通过用等级相关的方法对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说明同一被试的两种方法测试结果存在较高的正相关,不同被试对颜色偏好的程度存在较大的个别差异。

关键词颜色爱好;对偶比较法;等级排列法;顺序量表;等距量表

1 前言

对不同颜色爱好的程度进行排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话题,在心理实验中通过排除客观条件的干扰使这一心理量直观具体的体现出来。

心理量表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颜色爱好的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和绝对零,只是将被试对不同颜色爱好的程度排出顺序;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可以测量被试对不同颜色爱好程度之间的差距,但没有绝对零。

对偶比较法最早就出现在颜色爱好的研究中,例如本实验中要求被试对8种不同颜色的卡片进行比较,在实验中需要将这8种颜色卡片两两配对,逐一呈现在被试面前,然后让被试挑选出喜欢的颜色来。根据统计结果对被试喜欢的颜色排出顺序。但是当把每对颜色呈现给被试的时候,或一前一后,或一左一右。便会产生空间误差或时间误差。要消除这些误差就需要将颜色对让被试比较两次,第二次呈现的位置和时间先后要和第一次相反。以此来平衡实验中额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等级排列法可主观地对比较的对象直接排出名次,美国心理学家J.M.卡特尔1906年曾用等级排列法,对当时10个著名的天文学家排过等级。他请一些有代表性的专家按照天文学家的声望排出名次。声望最高的排在第一,其次的排在第二,等等,这就构成了一个顺序量表[1]。虽然用等级排列法制作顺序量表更为简便快捷,但其因无法避免的空间误差使其测量结果不如用对偶比较法得到的结果更为可靠精确。

实验中通过控制和平衡额外变量,把各种颜色呈现给被试。然后对各种颜色选择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与相关分析,以此说明不同测试方法的异同和不同被试对颜色爱好的个体差异。

…… …… 余下全文

篇六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

邵静  纪正霞  王金慧

(南通大学教科院应心091

一、摘要

本实验根据被试蒙眼转动动觉方位辨别仪到指定角度所得的误差来研究定指导结果对角度估计准确性的影响,并分析本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本实验自变量是被试是否被告知结果,得到的两组误差平均数,进行t检验,发现两组差异显著。

二、引言

   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变量是构成实验三大要素之一,是实验的核心。变量作为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到底符合什么条件的研究才可以成为实验,及实验必须操纵环境以产生变化。实验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控制、观察和比较的过程。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齿轮。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与操控。因此,变量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实验研究的根基。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变量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条件,另一类是在这些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即因变量)。在实验条件中,一类是对 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另一类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相关变量。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研究的变量就是自变量,而实验者不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也称为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一般自变量的变化应为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并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是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中通常假设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可用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如反应时、皮肤点位等。它是实验者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既要有定义良好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也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有效地控制,排除额外变量对研究变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解释率。

…… …… 余下全文

篇七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信号检测论(有无法)实验报告

摘要:运用信号检测论“有无法”,测定在不同先定概率下,4名女生被试对呈现信号和噪音的击中率和虚报率,计算其辨别力d’和判定标准,并绘制接受者特征曲线。检测被试辨别力、判断标准的高低和面对不同先定概率下的反应偏向,测出被试对信号和噪音的辨别能力。结论:1.被试的辨别力受先定概率的影响,在先定概率接近0.5时,被试的辨别力弱;2.被试的判断标准受先定概率的影响,在先定概率低时(为0.2),标准严格;3.不同被试的ROC曲线不同。

关键词:信号检测论、有无法、辨别力、判断标准、ROC曲线

.引言

信号检测论是现代心理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阈限的理解,将个体的感受性和主观的动机、反应偏好等加以区分,从而解决了传统心理物理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是以统计判定论为根据的理论基本原则是把刺激的肯定程度用有序的方法数量化。信号检测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简称SDT,或称信号侦察论、信号觉察论)的研究对象是信息传输系统中信号的接收问题。在心理学中,它是借助于数学的形式描述“接收者”在某一观察时间内将掺有噪音的信号从噪音中辨别出来。

信号检测论的理论基础是统计决策。信号检测论本身就是一个以统计判定为根据的理论。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某一观察到的事件,从两个可供选择的方面中选定一个。人们要想作这样的决策,必须有一个选择的标准。由于事物之间的区别并不那么明显,人在作选择决策时往往不是对就是错,因此当刺激超过这一标准时被试就以有信号反应,当刺激达不到这一标准时被试就以无信号反应。

信号检测论应用于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是:将人的感官、中枢分析综合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应用信号检测论中的一些概念、原理对它进行分析。具体做法是把人类个体比作一个信号感受器,具有对信息辨别的感受能力能在信号的背景噪音不易分清的实验条件下根据可供选择的假说选定一个做为判断标准报告出现的是信号还是噪音。如果把噪音除外,人类个体所测定的感受性及主观态度就可以被分开。

…… …… 余下全文

篇八 :心理学报告,经典实验

心理学行为塑造实验报告

专业年级:10级金融学2班

实 验 者:彭芙蓉

学 号 :1011030071

实验时间:20xx年12月7日—— 20xx年12月30日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摘要我和我的男朋友是异地恋(广东珠海vs新疆乌鲁木齐),长期不在一起,感情沟通方式单一,电话几乎就是连接我们的唯一工具(我们不喜欢QQ,因为它是免费的,无法全神贯注的聊天,电话聊天让我们更加珍惜通话的机会,沟通的质量更高),为了使我们的恋情更加稳定,在充分利用手机的同时,我决定塑造他的三个行为:

1,早晨起床给我发短信

2,晚上睡觉前给我打电话

3,打完电话后给我发短信

1.实验名称:塑造男朋友定时给女朋友发短信,打电话的行为

2.实验内容

2.1 实验目的:让男朋友养成良好的关心女朋友的习惯,每天醒来和 每天睡觉前都要和女朋友沟通,使之成为生活习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 日必修功课的一部分,每日的任务和牵挂,增加女朋友的不可替代性,从 而使恋情 更加稳固。

2.2实验原理:(1)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混合使用

(2).动机理论(例如:强化,惩罚)

2.3实验设备:手机

2.4主被试:主试:彭芙蓉(Tel: 136xxxxxxxx)

被试: 邢国辉(Tel: 136xxxxxxxx)

3.实验过程:

12月7日—12月11日,主试每天早晨醒来(大概九点或者更早)主动给被试发信息,每天晚上睡觉前先主动给被试打电话,然后发短信。晚上睡前给被试打电话,打完电话后发短信。均无回复。

12月12日,主试早晨九点之前都没有给被试发信息,被试在10点左右给主试发了信息:询问为什么今天没有收到信息,表示很不习惯,希望收到早安短

信。此时,主试表明:以后想要收到信息,就必须回复主试,并且晚上主动打电话,发短信。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