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20xx计划 71个协同创新中心

附:71个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名单

1、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学部,清华大学

2、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学部,北京大学

3、肿瘤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

4、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5、量子调控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7、太空信息工程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8、先进地面交通创新联盟: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

18、畜禽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上海财经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21、中华创新药物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

22、“两型社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湖南科技大学

23、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24、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5、生物医用材料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

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市人民政府、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等10家单位协同参与。该中心旨在汇聚国内外电动汽车及分布式能源领域的优质资源,构建人才高地、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平台、形成一流学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建设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解决行业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国家级协同创新基地。

…… …… 余下全文

篇二 :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类型:

XXXX协同创新中心 实 施 方 案(试行)

主管部门(公章):

牵头单位(公章):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二O一 年 月 日

8.3学科发展

8.4社会贡献

8.5可持续发展能力

九、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十、高校、地方或行业组织的自评意见

十一、主管部门意见

十二、国家、地方等有关部门意见

十三、相关附件和证明材料

注:主要包括协同创新体组建与分工协议、联合牵头单位协议、已开展机制体制改革的文件、相关行业/地方/企业/国际/其他社会支持的证明、在研相关各类科研任务清单、现有人员名单、培育组建阶段的代表性成果与实施成效证明以及其他材料等

…… …… 余下全文

篇三 :协同创新的名单和项目

71个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名单

1、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学部,清华大学

2、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学部,北京大学

3、肿瘤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

4、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5、量子调控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7、太空信息工程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8、先进地面交通创新联盟: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

9、绿色交通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武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

10、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与成果转化协同创新联盟:四川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

11、国家清洁能源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协鑫集团

12、中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

13、拓扑材料科学与技术上海协同创新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微系统所等

14、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

15、知识经济与法制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

16、中国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17、主要粮食作物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8、畜禽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上海财经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 …… 余下全文

篇四 :20xx年“20xx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名单(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类)

2014

年度通过综合咨询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类)

中心名称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核心协同单位

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类型

科学前沿

A票数

34

33

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

行业产业

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沈阳

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工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沈阳区域发展 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

33

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 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科学前沿 物理研究所等

32

武汉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行业产业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

32

高性能计算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

行业产业

无线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

31 31

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行业产业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

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行业产业

同济大学、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天津大学、国家信息中心、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技集团公司52所、中科院电动汽车研发中心等

23

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 行业产业

22

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

行业产业

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大学、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

21 21

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区域发展 份有限公司等

(注:共34位咨询专家投票)

…… …… 余下全文

篇五 :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格式(试行)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类型:

XXXX协同创新中心

实 施 方 案(试行)

牵头单位(公章):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二O一    年  月  日


信息表


概述(20##字内)

1.建设背景

2.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3.前期培育组建情况

4.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

5.预期成效与社会贡献

一、建设依据、背景与意义

1.1协同创新方向选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2该方向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3我国在该方向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机制体制问题

1.4开展协同创新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二、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2.1近中期发展目标

2.2整体发展思路

2.3重点建设任务

三、申报基础与培育组建情况

3.1牵头和主要参与单位的已有基础与影响力

注:在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的基础和代表性工作

3.2协同创新体的基本形式、主要构成与任务分工

3.3已开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和主要措施

3.4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3.5创新要素的汇聚情况

注:包括各级各类重点平台、基地整合,现有用房、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后勤保障等基础条件

3.6已获得的相关支持情况

3.7前期培育取得的其他主要成效

四、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

4.1新的机制体制改革计划与措施

4.2拟开展的主要研究计划与重点任务安排

…… …… 余下全文

篇六 :印发《20xx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等三个文件的通知

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不断凝练、落实和完成重大协同创新任务,是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主线。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落实既是国家需求、问题导向的体现,也是核心协同单位能力和地位的体现,更是组织开展协同创新的基础和条件。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组织和完成的质量、水平与贡献,是评价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效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依据。

(二)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创新能力提升

围绕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凝练、落实和完成,通过不断创新机制,汇聚队伍、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的根本方式。要以人员聘用、考核评价、收入分配制度创新推动高水平、多元化、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以资源配置方式和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以中国特色的访问学者制度的建立和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三)坚持以质量和贡献为核心、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认定与管理方式

坚持把质量作为“2011计划”实施的核心,建立健全评审认定、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按照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重实效的认定标准,择优择强,宁缺毋滥,严控认定数量。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必须符合“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要求、具有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具备良好机制体制改革基础并取得明显培育成效。建立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全程绩效管理模式,加强中期检查和绩效评价,动态调整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奖优罚劣,并建立退出机制。

(四)坚持分层实施、协调发展

鼓励引导高校和地方实质性地开展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科学定位,因地制宜。高校和地方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组建,不能简单地以申请教育部、财政部认定为目标,应以转变高校发展方式、形成优势特色、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能力为目标,扎实推进,真抓实干,力求实效。协调推进各类型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和发展,重点推进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和行业产业类型中心建设,适度发展区域发展类型中心,促进教育、科技、经济、文化互动。

…… …… 余下全文

篇七 :协同创新稿20xx06081

一、协同创新中心基本情况简述

1.1 国家重大需求与协同创新需求分析

1.1.1 国家重大需要分析

1.1.1.1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保持和提高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创新能力的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薄弱环节。协同创新将经济、科技、创新有机衔接,在瞄准战略性、前瞻性、公益性的需求时开展协同创新,争夺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是新时期国家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而国家的特定重大需求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和多个产业领域,单一的学科难以完全适应和对接。因此,协同创新是加快实现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1.1.1.2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打破了自主创新的瓶颈,通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充分发挥我国制度在资源整合、整体配合、集中力量等方面的优势,融合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新机制,改变以往的“各立门户”“单打独斗”局面,最大化地实现集成创新,产生协同倍增效应。最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速增效。

1.1.1.3

1.1.1.4

1.1.2 协同创新需求分析

1.1.2.1 知识产权的发展环境需要协同创新

知识产权的发展环境可大致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于其内部环境,主要针对企业层面,企业应为协同创新建立内在动力机制。首先,对于知识产权发展制度环境,应充分发挥在协同创新中统筹规

…… …… 余下全文

篇八 :8、协同创新中心人事管理办法

农副产品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人事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人才是农副产品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下称中心)的关键创新力量和创新要素,为激发其协同创新能力和营造协同创新氛围,促进中心协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坚持“引进高水平、聘用高起点、配套高标准”的原则,旨在保障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提升,突破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壁垒,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质量,完善配套设施,构建行业亟需、学科期盼、企业渴望的优秀人才体系。

第二章 人员组成

第三条 人员类型。

(一)科研人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省千人计划专家、资深研究员/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助理研究员;

(二)实验人员:实验员、技术员;

(三)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平台设施管理人员;

第四条 引进渠道。畅通人才引进渠道,通过特聘、选聘、事业单位招考、协同创新中心自主招录等渠道,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一)特聘渠道:在农副产品生化制造行业的化学转化技术方向、生物转化技术方向、过程工程技术方向、循环利用技术方向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主要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组部、省千人计划专家;

(二)选聘渠道:在农业废弃物与加工剩余物、林业废弃物加工

系;

(二)资深研究员/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助理研究员及事业单位招考、协同创新中心自主招录的管理人员和实验员、技术员为人事代理。

第八条 聘用形式。

(一)特聘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组部、省千人计划专家可自主选择专职、兼职形式;

(二)资深研究员/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助理研究员及事业单位招考、协同创新中心自主招录的管理人员和实验员、技术员为专职聘用。

第九条 人事关系及合同签订。

(一) 凡进入中心时依然保留与原工作单位人事(劳动)关系的人员,可采用下列聘用方式: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