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纪录片分析范文

影像化的“诗情画意”

——纪录片《腊梅花儿开》评析

电视纪录片《腊梅花儿开》讲述的是拥军模范周大妈几十年如一日拥军爱兵如子、乐为军人牵红线、当红娘的感人故事。整个片子在内容的表述上,也侧重将镜头对准物像“腊梅”,影片标题一语双关地借此暗喻周大妈牵媒的“硕果”。此处“梅”与“媒”既是一个谐音,似乎也将巧合和喻意融汇其中??

本片以纪实的手法跟踪纪录了红娘周大妈为海军士官周连明和女青年彭清芳的婚事牵线搭桥为主线,并辅以纪录了热心大妈为其他军人们的婚事而四处奔走??从而形成了复式结构为特征的纪录模式。编导巧妙把镜头对准平凡生活中人物的心灵深处,影像化地诠释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鱼水深情,让观众在视听形象中见证了一个真实、质朴、执著、锲而不舍、乐于助人、光彩夺目的拥军大妈的人物形象??

除了在选材角度有独到创新之外,在视听的表现手法上,该片也带来了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首先本片没有完全依赖解说词,而是较多地运用镜头的调度和剪辑进行故事化的讲述。如:影片开头就采用一组无解说词的循序渐进式的画面语言,利用富有可视性语言画面进行叙述,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样样具备,推、拉、摇、移、跟镜头各司其职,短短一组画面既介绍了环境,又交待了人物,“诗情画意”的影视手法带出故事的温情。

《腊梅花儿开》长镜头的运用恰到好处,不仅完整地讲述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高潮。而且长镜头的巧妙运用还成为该片的点睛和传神之笔。特殊的画面表现力,真实、生动、典型的细节描写,能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支撑起整个节目,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片十分注重细节的描述,在节目开头不足五分钟的时间里,五次运用了腊梅花开的镜头。然而这五次运用各有侧重,也看出编导对梅花的不同寓意体现。例如第一次的梅花是其身份介绍:“周大妈居住的院子里,有一棵20年前由她亲手培植的腊梅??”紧接着又是与“光彩之星”牌匾的交相辉映,以及腊梅花盛开的全景运用,这些都似乎寓意周大妈腊梅品格化的一种艺术表现,这些都可谓是“借景造势”,尤其是“院子里处处弥漫着腊梅的芳香”,更是寓意一个美好的结局。虽然在影片的最后,周连明与彭清芳的婚事由于双方家庭在观念上的冲突和分歧,未能取得成功,但影片中也是借由梅花的凋谢委婉道来。正当观众为此深感遗憾时,编导在节目结尾的字幕上笔锋一转:“在第二年腊梅花开的季节,周连明与彭清芳的婚事,在周大妈的耐心撮合下,终于喜结良缘。”让我们从这些细节的捕捉中感受到独特的魅力。

…… …… 余下全文

篇二 :电视纪录片范文

电视纪录片分析范文

展望历史的背影

——纪录片《故宫》第一集《肇建紫禁城》

筑,不为人知的神秘往事,以及那珍贵的文化精髓,都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饕餮视觉盛宴。本片为清晰,客观的将这伟大的奇迹展现给观众,在制作上独具特色。高超的特效,完美的声画处理,精彩的镜头语言,最大程度的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缓打开,镜头慢慢向后拉,由细小的人物一直到俯拍故宫的全景,瞬时造就了一种大气磅礴的基调。精彩的特效便是本片的独到之处之一。片中多次出现电脑特技、三维动画等技术进行历史的还原,情景再现。 当历史还原到建文帝朱允文于燕王朱棣二人的“靖难之役”时,逼真的特效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空旷的天地下一阵寂寥的箫声奏起,给人十分真实质感。

在对光线的控制上也把握的很好,天空中流动的浮云,表现出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沧桑。具有运动感,动静结合。

我们会思考,那大量的木材是如何运送到目的地的?那些沉重的石料又是怎样运输的? 然后再运用特效将历史还原,俯拍的河流中飘满巨大的木材,仰拍众多的采石矿工,逆着阳光,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付出的艰辛。不同角度对各种工匠的特写,突出了故宫建造工程的浩大与难度。正是因为这无数的人的自我奉献、牺牲精神,才有了我国建筑,文明史上的奇迹。

还是故宫修葺时急切的鼓点,抑或是制造悬念时那空灵飘渺的中国古典乐曲,无一不使得影片整体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那个极具表现力的解说词,也起到了灵魂般的作用。

故宫,正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片中将我国的绘画艺术也融入其中。《燕京八景图》中精妙绝伦的景色独具特色,细腻的笔法描绘出当时北京的美景与风情。

行文至此,不得不让我想起了另外一部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气势同样是大气磅礴,多运用电脑科技,复原了大量的历史原型,用历史的眼光进行情景再现。这两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在价值上平分秋色,表现上却是有些雷同。我们会发现,国内所拍摄的宫殿庙宇的影片,通常以开、关门为表现手法,不免有些单一。 这类纪录片的难点之一就是讲述历史事件,由于时间的跨度,人物,事态的发展很难表现的尽善尽美,本片在这方面做的已经相对完美了,在人物的动作,语气,场面调度上都显得相当细致。

…… …… 余下全文

篇三 :纪录片分析-怎么写

一.主题:

1.影片力图告诉我们什么。

2.通过对纪录片主题、立意及影片的整体视听形象,我们感悟到了什么。

二、结 构

典型的纪录片结构往往是顺序型的、线型的排列关系,而在实际运用时则更为复杂。

有时纪录片的结构会依据于人物的心理线索、情绪线索而发展。 有时则是两者交叉进行。

三、人物

纪录片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分析表现各个人物所用的时长、镜头数量、景别表现、直接发言的频率、形体动作的表现、光线运用等;

四、场景

外景:大自然中自然景观的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比较广阔,由于受自然光线的限制,光线的处理要选择光线的时机

五、景别 景别最最根本的含义,是表达画面所包括的范围

远景近景全景

六、空间

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空间是影片具体场景的体现

七、机位

1在纪录片的拍摄中运用较多,占主体地位。

局限性:

工作量大,镜头活动量多,容易显得单调,使观众感动视觉疲劳,产生厌倦心理。

对场面把握不全面、角度局限大、对细节捕捉不透充分和及时

2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的摄像机,面对同一场面同时拍摄不同角度和景别的画面。

运用环境:

某些规模宏大的场景、不可重复性的场景、出场群众演员众多,而且场面调度复杂的情况。

优点:

提高拍摄进度、节约剪辑时间

缺点:

可能使编导变得懒惰而不去构思镜头调度;

为防止相互穿帮,各个摄影机的走位基本保守;

为拍摄过程中的布光、同期录音等带来一定难度;

胶片消耗量大,拍摄成本增加。

八、光 线

顺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一致或者是基本一致,阴影被遮挡在主体自身的后面,在画面的构成上没有明显的明暗光线关系,景物及被授体的立体感,完全依赖于自身轮廓形式。

逆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是相反的(对应的),景物及被摄体的边缘有明显的光线轮廓,在画面的构成上形成了明显的明暗反差,光线的效果十分生动,画面的效果十分明确而富有造型特点。逆光有全逆光和侧逆光

…… …… 余下全文

篇四 :纪录片的分析方法

记录片的分析方法

一、影视纪录片的基本艺术特点:

1、 真实性。作品内容必须是真实发生的,编导只能选择素材,不能像电影一样杜撰情节。

2、 时政性。具有一定的思想层次。

3、 叙事性。与生活的关系密切。

二、主要类型:

1、 历史文献类。偏重于革命历史,如《忠贞》就记录了开国元勋的夫人,《较量》是记录的朝鲜战争。

2、 历史文化纪录片。传达了历史文化的信息和在发展中遭遇的国难。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抒情意味。如《故宫》《圆明园》《丝绸之路》《话说长江》等。

3、 社会人类纪录片。又被称为“人类文化学纪录片”,学术价值比较高。如《最后的山神》《德拉姆》等。

4、 自然环境类。如《迁徙的鸟》《帝企鹅日记》等。

5、 其他。

三、应注意的问题:

1、 讲故事。

2、 注意编导对普通人、平凡生活的表现,即凡人小事、平民视点、草根特色问题。

3、 情景再现。

4、 纪实风格。

5、 声音效果:

A、只有音响,没有音乐

B、连解说词都没有,只有音响和主人公的原声。

C、与故事片一样,三种声音元素都具备。

D、关注被采访对象的声音,这往往会让作品拜托居高临下的教育意义。

E、后期与同期录音。

四、对纪录片主要艺术特点的把握:

1、严格的纪实风格,如《马背上的法庭》。

2、紧贴时代的新闻风格,如建国六十周年时的“复兴主题”。

3、强烈的思辨的政论特色,如《大国崛起》。

4、虚实结合的诗意的风格,如《百年名琴的深圳传奇》。

5、新闻片风格的解说词,口语化风格的解说词,政论式风格,诗化的风格,无解说词即地道的纪录片。

…… …… 余下全文

篇五 :微距世界的美丽 ——纪录片《微观世界》的分析报告

微距世界的美丽

——纪录片《微观世界》的分析报告

一、              作品简介

外文名称: Microcosmos: Le peuple de l'herbe

中文名称:微观世界 又名小宇宙、点虫虫、草丛里的居民

主要演员:蜜蜂、蚂蚁、甲虫、蜗牛、瓢虫

导演:雅克?贝汉(Jacques Perrin)

地区: 法国

片长: 73分钟

发布时间:1996年

《微观世界》是一部使用显微技巧拍摄的记录片,关注的是昆虫世界里的芸芸众生,其筹备时间长达20年,花费了的大量的精力和经费,日积月累、精雕细刻才得以形成73分钟的画面。本记录片没有故事情节,没有字幕,也没有解说,全靠画面本身来诠释。耐心梳理触角的甲虫、夜幕下的螳螂、被雨点打翻栖身之处的瓢虫,露出水面的新生蜻蜓等,无一不精致迷人,彰显微观世界的美丽。该片在1996年获得嘎纳电影节技术大奖,在1997年获得法国恺撒奖8项提名,并最终夺得最佳制片,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最佳音乐,最佳剪辑5项大奖。

二、              导演简介

雅克?贝汉1941年7月生于法国巴黎,6岁就开始在银幕上露面,是一名优秀而著名的演员,25岁就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然而他并不想仅仅只做一名演员,开始尝试担任制片,参与了《Z》、《专门通道》、《生命之外》等多部影片的制作,同样成绩斐然。《Z》在1969年荣获OSCAR最佳外语片奖,1975年《SECTION SPECIALE》(《特殊地带》)荣获法国影院大奖,同年他出品的《LA VICTOIRE EN CHANTANT》(《胜利欢歌》)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 …… 余下全文

篇六 :纪录片《颍州的孩子》分析

关爱,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纪录片《颍州的孩子》分析

纪录片《颍州的孩子》以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的小男孩高俊的真实的生活状态为纪录主体,中间不时穿插任楠楠、黄家三姐弟等因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的生活,家庭的贫穷与无力,亲情的冷漠与无奈,周围人的歧视与无知,自己的恐惧与无助……虽然最终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下,他们渐渐走出艾滋病魔的阴影,但是面对未来的生活,前景依旧堪忧的状况。在道德层面上来讲,我想,关爱对于一个社会来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恰恰也是考验这个社会良心的行为准则,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若是忽视关爱的重要性,那么也就等于丧掉了自己的良心。进而,人与人之间,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爱是密不可分,也是十分重要的。关爱从来都不是善意的借口,而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现有纪录片中,《颍州的孩子》可以说是属于风格颇淡的一类。没有丽芬斯塔尔的“视觉奇观”,也没有维尔托夫的强调运动,和构造新哲理的哲理蒙太奇。它在某种角度来讲甚至是在刻意的逃避拍摄技巧,以期其能在最大程度上的讲述故事,还原真实。这种真诚不做作的纪录感和饱含着人道主义关怀的作为,无疑是本片征服观众的最大亮点。

面对着艾滋患儿高俊的那双显得有些内向甚至愤恨的眼睛,还有黄家三姐妹的哭诉和楠楠的尴尬境况,观众很难不在情感上完全倒向被拍摄者,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被拍者的关爱很自然地投射到了拍摄者的身上。于是对于这部片子的赞扬之言语多数落脚在它对于贫困地区的艾滋患者这些弱势群体的道德关怀上,而极少有人选择分析这部纪录片的内涵和特点。在观影后的这种道德反响在这类以人文关怀为主题的人类学纪录片中是不少见的,这也是这类纪录片在人类纪录片中占有重要一席的原因之一。

本片主要采用了人类学纪录片中通常出现的采访的方式,在整个影片的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到采访的节奏是跟着片子的节奏推进的,也就是说在采访之初,摄制组是已经做好了准备和资料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看到,在拍摄者对于村民了解高俊家的情况,高俊的叔叔叙述自家的情况,黄家三姐弟三人哭诉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在没有前期采访准备(包括明确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搜集文字资料等等)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做出完备的拍摄计划和流畅而完整的叙事结构的。

…… …… 余下全文

篇七 :纪录片《回家》与《拯救大熊猫》的对比分析

纪录片《回家》与《拯救大熊猫》的对比分析

相信看过美国国家地理协会1994年在中国陕西省南部秦岭拍摄的《拯救大熊猫》和四川电视台记录片导演王海兵于1994年年底至1995年初在四川省宝兴县拍摄的《回家》的同学,都会和我一样禁不住对这两部片子品头论足一番。同样是以中国大熊猫的生存生活为主题,同样是揭示人与熊猫、与自然的关系,编导、摄像选择的视点、角度不同,给观众的感触和思考也大不一样。1976年,四川箭竹大面积开花,震惊世界的大熊猫大量死亡的事件随之发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由“竹子开花”引发的“拯救大熊猫”热潮从中国遍布到世界,并延续至今。《回家》和《拯救大熊猫》两部纪录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分别由中国四川电视台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拍摄的。之所以拿《回家》和《拯救大熊猫》这两部纪录片作比较,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

1、拍摄对象相同——都是濒临绝种的大熊猫;

2、拍摄主旨相同——唤起人类对大熊猫这一濒危动物的救助与关注;

3、拍摄地点相同——都在中国境内;

4、被摄主体的状态相同——大熊猫都处于自然状态中;

5、拍摄主体的差异——中国电视工作者和美国电视工作者;

6、拍摄视角的差异——导致拍摄效果的不同。

有了以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因此纪录片《回家》和《拯救大熊猫》才有了可比性。

(一)拍摄——“零距离”拍摄和“窥视”拍摄的差异

纪录片《回家》是四川电视台的工作者于1995年到四川大熊猫保护区的大熊猫“收容所”拍摄的。片中的主人公是名叫高高和遥远的两只幼龄大熊猫。他们是被大熊猫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从山林中抱回来的“孤儿”。片中记录了保护区工作人员与大熊猫高高、遥远的日常生活。从一日三餐到外出放风,摄像机完全处于零距离的状态下拍摄大熊猫。大熊猫的一举一动,都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 …… 余下全文

篇八 :关于组织收看收听《与死神共舞——揭露合成毒品的严重危害》电视纪录片、《阳光照亮回归路》的情况

关于组织收看收听《与死神共舞——揭露合成毒品的严重危害》

电视纪录片、《阳光照亮回归路》的情况

根据市禁毒办《关于组织收看收听〈与死神共舞——揭露合成毒品的严重危害〉电视纪录片、〈阳光照亮回归路〉的通知》(安禁毒办发

[20xx]8号文件)精神,我校于近期认真组织了收看、收听活动。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校采取了以下方式:

一、学生收看收听:学校统一向各班下发张贴收看收听通知,由班主任具体安排本班的收看收听活动。要求四、五、六年级要写出观后感或心得体会,其中每班上交5篇,一、二、三年级由少先队大队部采取简单的问题抽查的方式检查收看收听情况。

二、教师收看收听:学校组织教师在多媒体教室集中观看《与死神共舞——揭露合成毒品的严重危害》纪录片,教师自行收听《阳光照亮回归路》。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撰写观后感或心得体会。

目前,收听收看活动将近结束,观后感或心得体会的撰写和收取还在进行中。

这次收看收听活动对师生的震撼很大,极大的提高了师生的禁毒责任感和拒毒、防范意识,进一步增强了师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拒绝吸食毒品的能力,同时也给学生家庭带来了一定正面影响。活动中,师生们表示:毒品的危害太大了,合成毒品的危害更是胜于传统毒品。毒品不除禁毒不止,我们要坚决拒绝吸毒,同时也要告诫周围的人远离毒品,全社会携起手来,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共同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安顺市若飞小学

20xx年x月x日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