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人类学田野调查技术

人类学田野调查技术

第一节 个体访谈

    在一个田野典型调查中,研究者先要选择调查者作为样本,然后利用标准化的问卷来进行调查。

首先,强调个体访谈的重要性,是因为人类学研究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在理论上和经验上弄清各式各样的社区成员与他们历史的和当前的社会文化和物质环境这两者关系的性质。

1、  制定访谈提纲

制定一个好的、有效的访谈提纲,是个体访谈的第一步。访谈提纲的制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访谈之前,对研究的主题有大致的了解,访谈提纲首先是一个基本资料的收集,以及对所研究主题的陈述,提纲的问题应该是开放式问题,以便更多的得到相关的资料,在访谈和田野调查中,会发现新的问题,不断的纠正和扩充访谈提纲。

访谈提纲应该是粗线条的,列出访谈者认为在访谈中应该了解的主要问题和应该覆盖的内容范围,应该尽可能简洁明了,最好只是一页纸,可以一眼全部看到,访谈提纲中列出的问题应该尽量开放,是访谈对象能够有足够的余地选择谈话的方向和内容。

前人拟定的调查提纲或问题表可供借鉴。马凌诺斯基的《文化表格》列举了文化三个因素和八种功能,包括经济、政治、教育、法律和秩序、巫术宗教、艺术、民间知识各个方面,可作一次全面调查的调查提纲基础。英国皇家人类学

会《人类学的询问和记录》一书,它几乎为调查文化各个方面列出应提问的问题,完全可供田野工作者作随身携带的手册使用。

2、  访谈对象选择

寻找一个合适的访谈对象,即报导人来合作,是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特点之一。这涉及到不断变化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其它形式的社会研究中,研究者可能根本不会去关注那些对问卷作答的人本身,甚至访谈对象的数量也非常有限。而人类学田野调查则必须找到一些对此有帮助的人们,赢得他们的合作并与之建立起亲近的、个人的关系。

一方面,调查者要与他的访谈对象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这种关系通常以友谊为标志,双方都希望这种关系能够互利互助。而且,另一方面,访谈对象不一定愿意透露调查者询问的事情,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要他们泄露他人的秘密,背叛他人。

…… …… 余下全文

篇二 :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语言学方法

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语言学方法

张振江

第一节 准备工作

采用语言学方法进行人类学调查,涉及众多方面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中,有一部分与人类学调查的其他部分的准备工作相同,有些则是语言学所特别需要的。本节主要讲述涉及到语言学的若干主要准备工作。

一、 语言学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准备

1.地方志文献中的人文、历史沿革、语言文献;

2.历史文献中的语言文献;

3.直接相关的语言学资料;

4.直接相关的语言学研究成果;

5.类似领域的语言学资料、研究成果;

二、 语音器材准备

1.录音设备;

2.语音分析设备;

3.其他辅助设备;

三、 编制语言调查大纲

1.最主要的语言调查准备工作之一。

2.根据具体调查目的,确定具体的调查大纲。在人类学调查中,这个大纲必须服从整个的人类学调查,而与单纯的语音学调查大纲可能不同。

3.但是,无论是何种目的调查大纲,都必须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 绪论。概述本次调查的基本目的、意义、方法、程序等等;

(2) 语音学方面;

(3) 语法学方面;

(4) 词汇学;

(5) 句子与长篇语料

细致地编写调查大纲,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学诸目的。就人类学田野

调查中的语

1

言学研究来说,一般的,语音学、词汇学、语料等方面尤其重要,因此,尤

其要周详。

四、 选择语言调查合作人

1.语言调查合作人很大程度上决定调查的成败;

2.对合作人的语言能力方面的要求;

3.对合作人地方性知识的要求

4.对合作人身体等其他方面的要求;

5.语言调查非常辛苦,必须尽可能地为合作人提供便利,掌握调查节奏,以达到最好的结果。

第二节 记音

一、记音

不论对语言学调查来说还是对人类学调查来说,记音都是最基础的工作。记音工作如果

不扎实甚至出现重大错误,将对以后的工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二、人类学调查中常用的记音方法

…… …… 余下全文

篇三 :关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思考

关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思考

田野调查又称为田野工作(fieldwork),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在一个相对较长时间段内通过参与观察与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田野调查最早使用于人类学研究, 并随人类学研究的深入, 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的地位和价值逐渐显现。它是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获取一手资料的基本途径, 也是民族志架构的源泉。只有进行了充分完备的田野调查,才能真正了解他者文化,才能完成人类学课题的研究。主要介绍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阶段要点及注意事项,给大家的田野调查工作提供借鉴。 现实中教育人类学的田野研究应该进一步融合好经验论研究方式与唯理论研究方式, 同时教育人类学研究者在关注领域上应该处理好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才能凸显田野调查对于教育人类学研究的作用。人们认为田野训练造就了真正的人类学家,真正的人类学只是都来自于田野调查,决定某项研究是否属于人类学范畴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就是看研究者做了多少调查。

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人类学,人类学是以叙事书写为特征的一个学科,与其它社会科学学科不同,田野研究途径是人类学研究者个人自觉的实践、理解与反思的结合,不可复制,更不能复印。其具体研究方法不是一套可以传授的操作程序,不限于一个场所,一段时间,一种职业。

民族学传入中国后, 中国的人类学者运用马林诺斯基的功能主义思想, 即“把整体内的各个部分视为有意义、有功能、有目的的元素。人类诸文化的各种习俗、制度、行为、活动, 都是服务于整体的, 有功能的事项, 而不是割裂的、残缺的遗存。”功能主义者认为: 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并非是求索“野蛮人”的文化丧失其现实存在理由的过程, 而是为这些文化形态存在与当今世界的合理性提供解释。文化无所谓“先进”与“落后”之别, 文化的意义正在于它所作为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工具而存在的理由。所有的文化形态之所以存在, 是因为它们满足了不同的人群对于生存、社会团结和尊严的需要。功能主义人类学家研究一个特定的社会, 是研究它的全部社会生活,专注于这个现实的民族志社区中的各种制度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 他们的理论工作就是把资料组织成理论假设, 然后通过进一步的田野调查去验证。马林诺斯基指出田野调查应尊重整体论原则, 他主张田野调查不能只是猎奇, 或仅仅研究某一个方面, 而是对整个部落文化的所有方面都给予研究。

…… …… 余下全文

篇四 :《文化人类学基础》之“田野调查”

《文化人类学基础》之“田野调查”

摘要:不仅人类学的研究主题广泛、多样,而且人类学家对文化人类学的意义、目标和方向也有很大的分歧。在这里我们不必涉及这些争论,但这些争论确实提出了一个问题:文化人类学的特点是什么?

《文化人类学基础》之“田野调查”

(美)Y·N科恩,(美)A·埃姆斯著;李富强编译

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家都同意,文化人类学的目的是了解人类的行为。人类学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包括特殊行为和一般行为的研究。它既研究处于边远地区的鲜为人知的具有奇特风俗习惯的民族,也研究我们自己的社会中一般的、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

不仅人类学的研究主题广泛、多样,而且人类学家对文化人类学的意义、目标和方向也有很大的分歧。在这里我们不必涉及这些争论,但这些争论确实提出了一个问题:文化人类学的特点是什么?

我们认为,文化人类学有许多特点,其中一个就是田野调查。

第一节田野调查的经验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方法。为了了解人类的行为,人类学家把自己融入他们所研究的民族的生活里。他们试图了解、思考、感受、模仿另一种生活方式。广义而言,田野调查包括长期与另一种文化的民族住在一起,学习、使用他们的语言,与他们建立社会关系,还包括单调、费时的记录观察,记下详细的笔记,参加日常活动。同时,作为一个人类学家,在那种通常是困难的条件下,必须能够吃得饱,住得惯、穿得惯,保持感情思想和身体的健康。

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参与观察,这包括调查者在科学观察时,行动上和思想感情上参与不同的文化。田野调查既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它是文化人类学的核心。

要学会怎样做田野调查、做田野调查并了解它包括些什么内容,是困难的。因为方法是不可能明确表述的。有一位叫伊凡·卡普(IvanKarp)的人类学家,在一本有关田野调查的书(1976)中说,专业人类学家的一个特点就是,经常抱怨人类学家缺乏田野调查的训练。无疑,老一辈人类学家在讲授人类学时,强调理论和概念,很少描述如何建立社会关系,获取关于个人性生活的资料,或者发现一些政治上的资料。杰出的田野工作者E.E·埃文斯·普里查德(E.E.Evans-Pritckard)对这个问题作了最好的表述。他向他同时代的著名人类学家请教田野调查的方法:

…… …… 余下全文

篇五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教学纲要

《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田野工作方法概述

第一章 田野工作(3学时)

一、什么是田野工作

二、 田野工作与人类学研究

三、 田野工作的发展

第二章 田野工作技术(6学时)

一、个体访谈

二、问卷

三、座谈会

四、观察

五、文献法

六、口述史

七、影像技术

八、 田野日记

第三章 田野工作程序(3学时)

一、确定研究选题

二、制定调查提纲

三、预调查

四、田野工作流程

五、田野工作总结

第四章 田野工作的情感与伦理(3学时)

一、田野工作的立场

二、田野工作的情感

三、田野工作的伦理

第二部分 田野工作技巧

第五章 田野工作地点的选择与进入(3学时)

一、选点

二、进入

三、认同

四、融合

第六章 参与观察(3学时)

一、参与

二、观察

三、记录

第七章 访谈与个案(3学时)

一、对象选择

二、言语交流

三、个案写作

第八章 田野工作报告(3学时)

一、材料审核

二、材料归类

三、材料分析

四、提出结论

1

第三部分 田野工作方法分类表述

第九章 乡村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乡村社会分类

三、田野感悟

第十章 都市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都市社区特点

三、田野感悟

第十一章 医学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对象的特殊性

三、田野感悟

第十二章 旅游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民族旅游

三、田野感悟

第十三章 影视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影视表达对象

三、田野感悟

第四部分 田野工作方法个体表达 第十四章 20世纪上半叶(4学时)

一、费孝通在开弦弓村的田野工作

二、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对云南田野作业

二、米德和弗里德曼在萨摩亚的田野

三、马凌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群岛上的田野 第十五章 20世纪下半叶(4学时)

…… …… 余下全文

篇六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参考书目

《人类学研究方法》参考书目

肖 峰:《从哲学看符号》,中国人民大学19xx年。

杨 堃:《民族学调查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xx年。

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文物出版社19xx年。

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知识出版社19xx年。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五十年》,天津人民出版社19xx年。

费孝通:《行行复行行》,宁夏人民出版社19xx年。

费孝通:《从实求知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xx年。

林耀华:《从书斋到田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xx年。

李亦园:《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山东画报出版社19xx年。

郝时远主编:《田野调查实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xx年。

江 帆:《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xx年。

黄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书店 19xx年。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瞿铁鹏:《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xx年。

(美)福勤著、周济等译:《科学方法发展史略》,厦门大学出版社19xx年。

(英)奈杰尔·巴西著,何颖怡译:《天真的人类学家——小泥屋笔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

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中国人民出版社19xx年。

洪彦林:《论调查研究》,求实出版社19xx年。

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xx年。

费孝通:《云南三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年。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xx年。 (美)黄树民著:《林村的故事》,素兰等译,三联书店20xx年。

(美)郝瑞著,巴莫阿依等译:《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广西人民出版社20xx年。

…… …… 余下全文

篇七 :民研所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_笔记

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

9月6日

第一部分:

一、人类学的命名

·亚里士多德 使用Anthropos Logic,但并未作为“人的研究”概念之用。

·1501年 医学家Magnus Hundt 《人是万物之灵》 中使用了,与人的生物特性研究相关。 ·1655年 《抽象人类学》(未署名),以英文形式出现。

·1871年 英国 体质人类学 (Physical Anthropology)。

·19世纪初,德国A. Bastian(1826-1905)和F. Ratzal(1844-1904) 注重不同历史中人的文化因素。A. Bastian :《历史上的人们》,认为文化存在地理区域(geographic area),“地理环境决定论”,移民对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二、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命名

·1607年出现

·1830年 法国科学家让·雅克·昂佩勒(J. Ampere)指出,将民族学作为人文科学的学科。 ·1839年 法国博物学家爱德华(M. Edwards)作为巴黎民族学会的称号。

·1783年 斯洛伐克学者A. F. Kollar 命名“Ethnogia”,并将希腊文介绍到欧洲。

·1789年 J. E. Fabri和A. C. Chavannes——Ethnology 、Ethnologic 、Volerkunde

·1832——1842年,牛津字典收录Ethnology、Ethnography

·19世纪中期以后,历经人类起源、人类发展的一致性(古典进化论)、对落后民族的研究后,明确研究范围:只对人类文化和作为社会动物的人类进行比较研究。

·19xx年 美国学者、考古学家霍尔姆斯(W. H. Holmes) 首次提出文化人类学。

·19xx年 英国人类学家J. 弗雷泽(Sir. J. Frazer) “社会人类学”概念,在利物浦大学的讲座上提出。

…… …… 余下全文

篇八 :第二章 田野调查的准备工作(3学时)

第二章 田野调查的准备工作(3学时)

第一节 确定调查主题

在进入田野之前要对所要做的工作和田野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于田野调查来讲,最主要的准备首先是项目的选择;其次是田野点的选择,之后才到进入田野的各种准备工作。

选择一个题目,就是要明确所要调查的主题是什么,而这个主题要符合自己长期以来的学术经历和兴趣点,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在选择项目是首先要明确自己所做的是一次全面调查,还是一个专题调查,抑或是二者结合的调查。全面调查(Holistic Investigation)是对一个群体或社区所做的全面详细的调查,调查的范围包括群体或社区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和风俗等在内的所有内容,最后是以民族志的撰写为目的的。专题调查(Problem-Oriented Investigation)是对一个或者几个群体和社区所做的有专门目标的调查,其目的是为了验证某一理论或者就某一问题进行专题的探讨。本世纪30年代以前,人类学的调查比较流行的是全面调查,研究多以民族志的撰写和描述为主,直到近几十年来才向专门化的研究方向发展。

此外,选题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三点:第一理论意义。这里所说的理论是指在学术上已经有过很多讨论的理论问题,可以根据具体的理论和前人做过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的证明或者反驳,分析其逻辑和因果的联系,也可以提出理论的假设来进行验证和说明。第二是所选的项目应该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是指这个题目应该有一定和社会效应,甚至是很大的影响,这种研究注重对某一事件的多点分析。第三是所选项目应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这个实际意义是说,所做的研究将有利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将研究的成果运用于现实的。面临真正的选题时,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人类学学习和研究的基础,有一个很好的知识的储备,掌握正确的田野调查方法,并熟悉某一领域的研究和理论,这样才会得到一个有价值的选题。

当然选题也有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要注意自己所选的研究课题是否有研究的必要性。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正如我们上面所提到的选题的意义一样,一个题目如果没有意义就失去了它的必要性。其次,选题要有创新性。所谓创新就是不重复别人的研究,把握学术的潮流和思维,发挥科学的想象力,能就所研究的领域提出新的知识、方法、观点、思想或者是可以填补空白。在进行田野研究时,可以把研究中最核心和最精华的部分作为创新点。再次,就田野调查来讲,所选的题目是否有可行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清楚的知道对于所选择的题目是否具备做田野的个人条件和社会条件,看将做的研究是否违背道德和伦理,是否有潜在的威胁和伤害性,或者是否是一个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还有,我们在选择项目时要注意适当性,看当时的时间、精力、金钱和自身条件是否允许,是不是一个自己可以驾驭的题目等。最后,当然是要与自己的兴趣相结合的,这样的选择是比较理想的。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