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第四单元 第一章 第四节 种子的萌发 教学案例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当你步入茂密的大森林,抬头仰望那参大的大树时,你能想到些什么呢?教师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背景,让学生解释其含义,并体味这诗句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俗话说:“一天之计在于晨,而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么植物的一生从什么开始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导入了新课。

第一部分: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首先让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描述培养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将种子放于疏松、的土壤中,置于温暖处,每天浇点水保持土壤潮湿,……”然后请学生思考并提出:“在这一过程中,种子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动脑,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或参照课本提供的资料作出假设,提出:“种子萌发所需外界条件可能有:水分、土壤、阳光、温度、空气、肥料等。”之后教师向学生质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分析排除“肥料”这个因素(因为种子本身有贮存养料的结构,种子的萌发不需要肥料。)进而学生作出假设:“水、阳光、空气、土壤、适宜的温度可能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那么假设是否成立,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

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保证实验的条理性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并且体现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精神,教师先指导各实验小组先明确分工: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做好分工);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的结果,准备组间交流);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的负责;实验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然后教师出示讨论的提纲,学生参照提纲和课本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

讨论提纲如下:

1.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

2.实验探究时,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用具?

3.怎样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当将种子分成几组?

…… …… 余下全文

篇二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1127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教法因人而异

一 背景

授课时间:20xx-11-23

授课班级:高一269班

授课内容:生物必修I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二 主题

教师如何调整教学行为和策略,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 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你对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有哪

些领悟?

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 利用准备的材料,自制生物膜模型。

(二)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共同探讨:

展示[资料1]

18xx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了

上万次的研究。发现凡是易溶于脂质的物质,也容易穿过膜,反之,不容

易溶于脂质的物质,也不容易穿过膜。

老师提示:脂质具有相似相溶的特性。

学生讨论,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展示[资料2]

19xx年,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分离

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此实验证据证明假说成立。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细胞膜来研究?

学生讨论总结: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避免

了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的干扰,容易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2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省去了去除细胞壁的麻烦。

老师提出问题:磷脂分子有何结构特点?

学生根据66页的“思考与讨论”得出: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

展示磷脂分子的结构,学生明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高速震荡形成油水乳液,那么磷脂分子在水溶液中如

何分布呢?

学生活动:根据手中的磷脂分子模型,以小组形式动手构建磷脂分子在水

溶液中的分布模型。学生构建的模型多种多样,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

思维碰撞,在质疑中修改、完善手中的模型。最终确定为:亲水性的头部

在外,疏水性尾部在内。

…… …… 余下全文

篇三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梁开玉

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了改变学生传统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合作”理念,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一句话说说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功能,由于可以在书上直接找,学生的回答令我非常满意,但我不满足于他们的“依书直说”,我计划在此安排角色扮演,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另外,我还想把问题稍作变通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于是,我说:“请各个小组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这三种角色,猜想假如生态系统没有了自己这种成分,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在热烈地讨论着,我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有创新的发言。几分钟后,有些同学把手举起来了,我请扮演“生产者”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如果没有了植物,动物就会没有有机物。”哦,他只是把教材那句话反过来说了一次,于是我追问:“没有有机物又会怎样呢?”他答不出来,也没有其他同学要补答,我深知不管我再怎样启发,学生还是不可能给出我满意的答案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相应的化学知识基础,还不知道教材所说的有机物为何物。我只好说:“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消费者的食物,没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就会饿死。”接着,我又请了扮演“分解者”的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我们是真菌、细菌,我们把没有用的东西分解成有用的东西,给予动植物的需要,没有了我们就不能使动植物生存下去。”他的回答仍然是照着教材的那句话,并非真正理解,于是我启发他们:“如果没有了你们,动植物的尸体会怎样?”有学生在下面大声说:“会腐烂”“会很臭”。学生的答案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他们连一些基本的常识都没有,我只好耐着性子说:“是什么东西让尸体腐烂、发臭的?”大多同学还是摇摇头表示不知道。终于,有一个同学举起了手,他说:“动植物的尸体是被分解者分解的,没有了我们尸体会堆积如山,越来越多。”虽然,终于有一个学生给了我一个准确的、完美的答案,但是,我认为这次角色扮演并不成功,一方面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思维狭窄,还没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教材的知识。究其原因我认为不是学生的态度问题,也不是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不得法,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知识基础。猜想是有条件的,当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时,猜想就变得无从想起或者成了瞎猜。所以,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的猜想打下基础,做好铺垫,为学生适当的指引方向,从而使学生的猜想更有价值。 最后,我请扮演“消费者”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如果没有了消费者,植物就会不断地制造有机物,生态就不能平衡。” 哦,一个可笑的答案,但我不敢解释,我担心越说他们越不明白,唯有不作评价。我问全班还有不同意见吗,又一个小男孩举起了手,他说:“如果没有了消费者,世界就没有了二氧化碳的保护,温度就很低,生产者也不能很好地生存。”啊,好聪明的学生,他不象其他同学只会从书本的字里行间找现成

…… …… 余下全文

篇四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生物组:张运

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了改变学生传统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合作”理念,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一句话说说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功能,由于可以在书上直接找,学生的回答令我非常满意,但我不满足于他们的“依书直说”,我计划在此安排角色扮演,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另外,我还想把问题稍作变通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于是,我说:“请各个小组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这三种角色,猜想假如生态系统没有了自己这种成分,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在热烈地讨论着,我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有创新的发言。几分钟后,有些同学把手举起来了,我请扮演“生产者”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如果没有了植物,动物就会没有有机物。”哦,他只是把教材那句话反过来说了一次,于是我追问:“没有有机物又会怎样呢?”他答不出来,也没有其他同学要补答,我深知不管我再怎样启发,学生还是不可能给出我满意的答案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相应的化学知识基础,还不知道教材所说的有机物为何物。我只好说:“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消费者的食物,没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就会饿死。”接着,我又请了扮演“分解者”的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我们是真菌、细菌,我们把没有用的东西分解成有用的东西,给予动植物的需要,没有了我们就不能使动植物生存下去。”他的回答仍然是照着教材的那句话,并非真正理解,于是我启发他们:“如果没有了你们,动植物的尸体会怎样?”有学生在下面大声说:“会腐烂”“会很臭”。学生的答案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他们连一些基本的常识都没有,我只好耐着性子说:“是什么东西让尸体腐烂、发臭的?”大多同学还是摇摇头表示不知道。终于,有一个同学举起了手,他说:“动植物的尸体是被分解者分解的,没有了我们尸体会堆积如山,越来越多。”虽然,终于有一个学生给了我一个准确的、完美的答案,但是,我认为这次角色扮演并不成功,一方面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思维狭窄,还没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教材的知识。究其原因我认为不是学生的态度问题,也不是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不得法,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知识基础。猜想是有条件的,当学生认知水平有

…… …… 余下全文

篇五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案例

学校名称:乐亭第二中学

课程名称:高二生物

内容主题:细胞生活的环境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

1

2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

3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

4

…… …… 余下全文

篇六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作为一名中学的生物教师,在自己多年的工作中,自己尝试着融入教育工作当中的同时,也在尝试着对以上问题进行着解答。

我的观点是做一名有智慧的生物教师。智慧的教师是每个人都尝试着去模仿去追寻的,然而我想谈的智慧,是从生物学科入手,借用生物学的智慧对学生进行智慧的教育。

案例:课堂喝水、吃零食事件

在本学期第一节生物实验课后,我就听到生物实验员老师对我的“抱怨”,学生做完实验后,实验员要花很大功夫去收拾教室中的垃圾,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食品的包装袋、饮料瓶子。不用说,一定是学生在上课时又吃东西了。消了实验员老师的“火”,我的“火”反而上来了,跑到刚做过实验的班级里,对学生进行一顿“训斥”,“都上初中了,连上课不能随便吃东西的规矩都没有?!如果这样,以后不要来实验室上课了”!

说完这些,心脏通通地乱蹦,一个原因是第一次和孩子们这么生气,另一个原因是对自己的教育方法提了一个问题,这么说就真的能起到教育作用了?

果不其然,孩子就是孩子,起初他们见我生气的样子,知道了上课喝水、吃东西是不对的,一段时间内果然不带来零食了,可是过了不久,这阵风气又开始了。

“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有一天别的班同学请你去做一个小的汇报,在你正起劲的时候,看到台下每位同学桌子上都摆着一个大水杯,不停的咕嘟咕嘟地有人再喝水,你们会怎样想?你还有心思讲下去吗?”,我吸取了上次教训,跟学生商量着来,不急躁,引导他们去思考,可哪儿想,孩子们根本没有上台汇报甚至跨班汇报的经历,五六个孩子在台下起哄“我们愿意讲,他们喝的时候,我正好停下来,也歇歇,喝些水,润喉龙”。当时我并没有爆发我的怒火,因为看到了早在手心上写的两个字“火灾”。担心又对学生生气,我特意在手心上写上了这两个大字,提醒自己。看着这群男孩子们没有用心的回答,我只是一笑,不再对此话题谈论下去。

然而一次实验课上,我却“意外”地找到了方法,而且很有用,直到现在在我的生物课上,尤其是在生物实验室进行的实验课上,很少有同学带零食、喝饮料,而且现在去问他们印象较深的一堂生物课是什么,他们也会回答这次实验课。

…… …… 余下全文

篇七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的内容及其写法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的内容及其写法

一、教学案例的内涵

生物教学案例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理念影响下所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物教学事件及其分析。生物教学案例的书面表达形式,一般是对某一个生物教学行为展开分析和研究,形成文章,引导读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实际教育情景,以引发对学法、教法研究的深入思考。

二、教学案例的撰写要求

1.体例要求 案例的格式应包括:①标题――标题应体现一个鲜明的主题。②情境描述――简要叙述事例或现象发生的背景和经过。③反思和分析――对事例或现象进行解读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案例字数一般以不超出3000字为宜。

2.案例的选取 要求真实、典型、先进。所谓真实,指所提供的一个或一组教学事件不是虚构的故事。为此,一般要提供人物的背景、事件的场合、发展的过程、前因后果等具体情节。所谓典型,指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特征,涉及的话题可包括:在具体生物内容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及能力培养和发展、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等方面。所谓先进,指案例中的教学思想观点与理念方法能体现新课标精神。选取的事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片断的。

2.案例的陈述 要求简洁、清晰、流畅,有个性特点,体现学科特色,通过实例体现对新课标的解读,传达有关信息和想法,使主题鲜明并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理论深度,以引发人们的思考。案例本身一般不必要正面陈述教育学、心理学的概念或观点,不必直接探讨理论问题。

3.案例的分析 要求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和理论及新课标精神作指导,在描述曾经发生的事实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围绕教学内容的问题展开解原理,开阔眼界,更新观念的目的。

三、参考专题(举例)

1.教育篇

专题1 生物教育价值取向有何具体表现?(科学、人文精神——尊重事实,事实求实的求实精神,勇于怀疑、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发现态度——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挫折教育)

…… …… 余下全文

篇八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了改变学生传统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合作”理念,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一句话说说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功能,由于可以在书上直接找,学生的回答令我非常满意,但我不满足于他们的“依书直说”,我计划在此安排角色扮演,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另外,我还想把问题稍作变通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于是,我说:“请各个小组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这三种角色,猜想假如生态系统没有了自己这种成分,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在热烈地讨论着,我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有创新的发言。几分钟后,有些同学把手举起来了,我请扮演“生产者”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如果没有了植物,动物就会没有有机物。”哦,他只是把教材那句话反过来说了一次,于是我追问:“没有有机物又会怎样呢?”他答不出来,也没有其他同学要补答,我深知不管我再怎样启发,学生还是不可能给出我满意的答案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相应的化学知识基础,还不知道教材所说的有机物为何物。我只好说:“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消费者的食物,没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就会饿死。”接着,我又请了扮演“分解者”的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我们是真菌、细菌,我们把没有用的东西分解成有用的东西,给予动植物的需要,没有了我们就不能使动植物生存下去。”他的回答仍然是照 1

着教材的那句话,并非真正理解,于是我启发他们:“如果没有了你们,动植物的尸体会怎样?”有学生在下面大声说:“会腐烂”“会很臭”。学生的答案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他们连一些基本的常识都没有,我只好耐着性子说:“是什么东西让尸体腐烂、发臭的?”大多同学还是摇摇头表示不知道。终于,有一个同学举起了手,他说:“动植物的尸体是被分解者分解的,没有了我们尸体会堆积如山,越来越多。”虽然,终于有一个学生给了我一个准确的、完美的答案,但是,我认为这次角色扮演并不成功,一方面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思维狭窄,还没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教材的知识。究其原因我认为不是学生的态度问题,也不是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不得法,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知识基础。猜想是有条件的,当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时,猜想就变得无从想起或者成了瞎猜。所以,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的猜想打下基础,做好铺垫,为学生适当的指引方向,从而使学生的猜想更有价值。

…… …… 余下全文